开启左侧

操舟记 操舟记 20---想复原出一艘记忆中从诏安老家来的大帆船,航出去寻找一个失落的世界。

来自: 北美地区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4-10-12 14:50 编辑

    新年第一天,陪母亲回诏安老家拜祖访亲。

    通往城内的旧桥已经修通,走在桥上,发现今次水位已经升高了许多,东溪依旧如同记忆中嬉戏时候的样子,这边是旧城,那边是黛绿色的树。


    在帆船时代,船行至城门口外基本上就吃不到风了,再往上游就要靠潮水和摇橹。澳头河底的橡皮坝筑起来之后,虽然海潮和船再也无法过到老城和上游,但由于这一带的工业一直发展不起来,流域之内也没什么矿业和饲养业,东溪才有幸一直保持着原本的样子,城内的居民仍旧可以住在老房子里过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复存在。


1.jpg
(Illustration: Dongxi river of Zhaoan,my home town)

    家庙外面有一片宽阔的城中池塘,四周的地方叫做许家寨,我的几位堂哥堂姐都分住在这里或是旁边不远的街巷,串门十分方便。在这一家刚刚坐定,其他家的亲堂很快地鱼贯而至,没隔几步转到那家,一群大人小孩都跟了过去,很是闹热。

    那些并不太旧的老房子都不很大,通常是从临街的门进去,有一个狭长的庭院,高出两个台阶的走廊开有进户门,楼下是厅,楼上是房,屋顶是斜铺的瓦。家长住一列,成年的兄弟各自住一列,这样一家有几个丁就有并排的几列。在庭院的另一边,则是一排分隔开的厨房和厕所,一一对应各自的厅房。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又互不干扰,这样占地不大却有天有地的建筑,与现在城市化的高层格子相比,说不清什么是进步什么是退步。

    更重要的是,这些老房子并不贵,每平米的价格大概只有大城市里的十分之一,而且只要不被开发,永久都有产权,不像那些得按揭二三十年却最多住不到七十年的格子,惨过寸土寸金的香港。有趣的是,老家的人们把犯事进去了就叫做住笼子。


    普通人收入不高,每月就一两千,但生活也简单,总是过得下去,没有太多可以焦虑的。想买点、吃点、喝点都十分方便,不用多余的折腾。一样有干净的街巷,一样有互联网,唯独吃的更可口,睡的更香沉。

    我仿佛回到孩提时候,回到不曾改变的生活。

    或许我的帆船技术史研究,我的造船实验工程,正是想复原出一艘记忆中从诏安老家来的大帆船,航出去寻找一个失落的世界。感性中的记忆之船似乎一直就在心中,回到了老家的城内便像寻着温暖的港湾,而理性中的远航小船,图纸在我的工作室,木料已在月港作坊外堆了一年。

    于是内心始终微笑着。

2.jpg


3.jpg

   每次回诏安老家,我总是想找父亲的那些走船朋友弄清一些疑问,就是三十多年前在厦门和平码头边玩耍的那些从老家来的大帆船,都是什么样的船型。每次也都能解开一些谜团。

    在城内另一头的堂弟家,见到了秋雄哥。56岁的沈秋雄曾在航运公司内河队走船,一开始是在40吨的涂槽走揭阳,壳灰运输于1980年没落之后,改走机船当轮机员,北到宁德南至广州,主要载化肥和煤炭,再后来到了1987年化肥不进口,公路运输也发达了,航运公司倒闭,秋雄哥便回家自己跑起小船做驳运。

    秋雄哥说,外海队的青头与艍船样式的区别主要在船头,青头的头较大,艍船的头较尖而小,青头较笨重,艍船较好驶,青头的建造在本地是一代传一代,而艍船则最早来自泉州一带,往来多了便比较出船身牢固、帆的配比好,总的好驶等优点,本地也开始造艍船式。


    如此看来,我们的小船还是要偏向艍船的船型,秋雄哥建议船小要加装中插舵,也就是类似涂槽帆船上的头舵,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缓侧移,他依然乐意教我驾帆船。

    我甚至想,在澳头或哪里适合停船的地方盖座小屋,一样有庭院、走廊、厅和楼上的房,只是庭院的前面不用围墙,直接就是可以靠船的栏杆。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4-10-12 14:50 编辑

    新年第一天,陪母亲回诏安老家拜祖访亲。

    通往城内的旧桥已经修通,走在桥上,发现今次水位已经升高了许多,东溪依旧如同记忆中嬉戏时候的样子,这边是旧城,那边是黛绿色的树。


    在帆船时代,船行至城门口外基本上就吃不到风了,再往上游就要靠潮水和摇橹。澳头河底的橡皮坝筑起来之后,虽然海潮和船再也无法过到老城和上游,但由于这一带的工业一直发展不起来,流域之内也没什么矿业和饲养业,东溪才有幸一直保持着原本的样子,城内的居民仍旧可以住在老房子里过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复存在。


1.jpg
(Illustration: Dongxi river of Zhaoan,my home town)

    家庙外面有一片宽阔的城中池塘,四周的地方叫做许家寨,我的几位堂哥堂姐都分住在这里或是旁边不远的街巷,串门十分方便。在这一家刚刚坐定,其他家的亲堂很快地鱼贯而至,没隔几步转到那家,一群大人小孩都跟了过去,很是闹热。

    那些并不太旧的老房子都不很大,通常是从临街的门进去,有一个狭长的庭院,高出两个台阶的走廊开有进户门,楼下是厅,楼上是房,屋顶是斜铺的瓦。家长住一列,成年的兄弟各自住一列,这样一家有几个丁就有并排的几列。在庭院的另一边,则是一排分隔开的厨房和厕所,一一对应各自的厅房。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又互不干扰,这样占地不大却有天有地的建筑,与现在城市化的高层格子相比,说不清什么是进步什么是退步。

    更重要的是,这些老房子并不贵,每平米的价格大概只有大城市里的十分之一,而且只要不被开发,永久都有产权,不像那些得按揭二三十年却最多住不到七十年的格子,惨过寸土寸金的香港。有趣的是,老家的人们把犯事进去了就叫做住笼子。


    普通人收入不高,每月就一两千,但生活也简单,总是过得下去,没有太多可以焦虑的。想买点、吃点、喝点都十分方便,不用多余的折腾。一样有干净的街巷,一样有互联网,唯独吃的更可口,睡的更香沉。

    我仿佛回到孩提时候,回到不曾改变的生活。

    或许我的帆船技术史研究,我的造船实验工程,正是想复原出一艘记忆中从诏安老家来的大帆船,航出去寻找一个失落的世界。感性中的记忆之船似乎一直就在心中,回到了老家的城内便像寻着温暖的港湾,而理性中的远航小船,图纸在我的工作室,木料已在月港作坊外堆了一年。

    于是内心始终微笑着。

2.jpg


3.jpg

   每次回诏安老家,我总是想找父亲的那些走船朋友弄清一些疑问,就是三十多年前在厦门和平码头边玩耍的那些从老家来的大帆船,都是什么样的船型。每次也都能解开一些谜团。

    在城内另一头的堂弟家,见到了秋雄哥。56岁的沈秋雄曾在航运公司内河队走船,一开始是在40吨的涂槽走揭阳,壳灰运输于1980年没落之后,改走机船当轮机员,北到宁德南至广州,主要载化肥和煤炭,再后来到了1987年化肥不进口,公路运输也发达了,航运公司倒闭,秋雄哥便回家自己跑起小船做驳运。

    秋雄哥说,外海队的青头与艍船样式的区别主要在船头,青头的头较大,艍船的头较尖而小,青头较笨重,艍船较好驶,青头的建造在本地是一代传一代,而艍船则最早来自泉州一带,往来多了便比较出船身牢固、帆的配比好,总的好驶等优点,本地也开始造艍船式。


    如此看来,我们的小船还是要偏向艍船的船型,秋雄哥建议船小要加装中插舵,也就是类似涂槽帆船上的头舵,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缓侧移,他依然乐意教我驾帆船。

    我甚至想,在澳头或哪里适合停船的地方盖座小屋,一样有庭院、走廊、厅和楼上的房,只是庭院的前面不用围墙,直接就是可以靠船的栏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