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克里斯的遭遇

来自: 美国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十来岁的克里斯是个身材高挑的新西兰小伙儿。棕色的齐眉短发蓬蓬的向四周支楞着,正面看过去活像一个蘑菇头。


都知道新西兰的羊毛闻名遐迩,新西兰还是一个盛产优秀水手的地方。在很多如美洲杯之类的国际大型帆船比赛上,船主们都争着抢着把新西兰的水手揽到麾下,就因为他们技术高超又能吃苦耐劳。


克里斯也不例外地继承了新西兰的航海传统。他从小就跟父母出海远航,十六岁时有了自己第一只帆船,再大一些学徒造船,然后就用自己造的船参加国际帆船比赛了。最疯狂的是曾经参加单人二十一尺小艇从法国到巴西的长距离航海比赛。为了减轻重量,小艇上没有发动机没有雷达没有GPS,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控制在最低限度,比如淡水储量只有一天1.5升。因为多一公斤的重量,全程下来相当于多出十二万五千吨的排水量。对比赛成绩的影响绝对不可忽略。在夜晚或是大雾天只能靠听觉判断附近是否有其它船只,经常为突然出现的大货船或礁石而心惊肉跳,惊险又刺激。


说起历险的故事,克里斯总是滔滔不绝。有一回航行途中正打盹儿呢,小艇与一艘大油轮侧面撞上了。猛一睁眼,就瞧见船头长长的拉帆杆被撞得指向了船尾,巨大的油轮船体象一堵高墙压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站在小艇边双手紧倒划拉着大油轮的船壁,与之贴身相向而行,直到行过油轮的尾部。然后又没事儿人似的接着航行了。


还有一次更凶险是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之间距离陆地四五百海里处海域翻了船,几个小时后被海军巡逻大飞机(Orion)找到。巧的是飞行员还发现附近海域有一艘台湾打鱼船。于是飞机对渔船发出了SOS求救信号,却因语言不通,无线电联络时把台湾渔船搞得不知所措。最后飞机只好低飞同时往渔船前方左右海面投放照明弹,一步一弹地把渔船引到克里斯的救生艇边。那渔船刚出海不久,怎么也得有几个月后才返航呢。捡了条命的克里斯对因为救他而耽误了半天生产的渔民感到歉疚,既然回家遥遥无期,索性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地和渔民们同吃同住还力所能及地同劳动起来。幸运的是跟着渔船才打了两天半的鱼,就赶上一艘新西兰海军的护航驱逐舰(Destroyer)从澳大利亚返航,顺便把他捎上,两天后回到了新西兰。因为没有保险,九万块钱的小艇打了水漂。不过这一不留神儿当了几天媒体的新闻人物,把当地老百姓感动得捐钱捐物。克里斯从头再来,十个月后,又是一条新船。


“不过现在不玩儿这么野的了,我是个有孩子的人了。”操着软软的新西兰口音,克里斯如是说,一脸的作为一家之主的自豪与责任感。


职业是船匠的克里斯,几年前娶了个加拿大老婆后就在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定了居。买了房子生了娃,踏踏实实地安定了几年。现如今大女儿四岁,小女儿也快三岁了。他那颗属于大海的心就又活泛了起来。去年冬天来康州这个叫做Noank的小村里买了艘四十二尺的帆船,准备带着老婆女儿们出海遛遛。先去加勒比过个冬,再去地中海转几年,然后呢,没有然后,到时候再说了。


因为老爸是英国出生的,克里斯除了有新西兰护照,还早就弄了本儿英国护照。又因为娶了个加拿大老婆,明年就能拿到加拿大护照了。而老婆的父母从法国移民到加拿大,老婆也顺理成章地有了法国和加拿大双国籍。这么个交叉繁衍出多重国籍的一家子,将来对定居地的选择那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


入夏了,还在美国岸上的船该下水了。克里斯卖了房子,带着老婆和女儿们,装了一车七七八八的生活用品,怀着对回归大海的美好憧憬与期望,浩浩荡荡地奔美国来了。


谁知就在过境的时候,美国的边检官员居然想当然地认定他们有赖在美国滞留不归的嫌疑。你说你们从美国上船要去加勒比,我们凭什么相信你们就真去那儿。你说你们航海几年后还会回到加拿大,可是你们房子也卖了,加拿大还有什么能拴住你们的东西?这美国人的想法就是有点儿那个,就因为有那么一小撮人(相对而言)进了美国就赖下来了,他就认定所有的人来美国都不想走了,好像全球就美国一天堂似的。克里斯心说了,俺们一家能去的地方多了,就你们美国压根儿也没有吸引我们呆下来的理由。再说了,去哪儿也不比这儿差,谁愿意不明不白地又没有福利保障地黑在美国呀。心说归心说,嘴上没敢出声,怕冒犯了这位官儿不大权大还相当敏感的衙门差公。左说右说,那衙门大人横竖是油盐不进,死活把克里斯全家拦在了美国大门外。临了还放下句“不管怎样,你们全家就甭想进美国”的狠话。


这边儿码头一切就绪,等着船下水了。克里斯一个电话说来不了了,让大家很迷惑又无可奈何。


克里斯第二次闯关的结果是夫妻俩只能同时一人进入美国,时限为三个星期。理由是要有个能拴住对方的东西在美国之外。这样克里斯终于一个人来到了码头。留老婆孩子在加拿大干等着。临时计划是把船先开到加拿大NovaScotia的哈雷法克斯再说。老婆不在,缺个帮手,从这里航行去哈雷法克斯,怎么也得几天几夜。开农场种奇异果的老爸一听,赶紧从新西兰赶来,为的是帮儿子把船开回加拿大去。


从加拿大东岸航海去加勒比,还是沿美国东岸南下的航线比较实际些。这样可以走走停停,对小孩的适应很有帮助。另外如果船出毛病什么的,修修补补也方便。克里斯不甘心全家被拒入境的结果,打电话去美国国土安全局的有关部门申诉,结果被告知先前遭遇的那边检官员的决定是错误的。按说政府官员办错了案,就该道个歉,平个反什么的。最不济让他们全家同时入境就得了。可人家衙门说了,已经定了的案,就翻不了了(英文好像是这么说的:Thingsdone cannot be undone.)。你们可以另辟蹊径,回加拿大申请办理访问签证(B1,B2)再来吧。真不明白,天下还有这理儿。看来毛老人家说过的有错就改改了就好还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办理美国的访问签证要提前预约。克里斯打了个漫游电话(合$1.90/分钟)去美国驻哈雷法克斯领馆,听了好长的录音留言又被转来转去的终于跟个大活人对上了话,得知约期至少在六周之后。还要先填一大堆表格,再交一人一百三十美金不包退的手续费。这让克里斯十分反感,烦得他索性不想办了。告别的时候他对我们说,即便是办成了,再进来时想起这事儿就添堵。干吗把钱花在美国,还不如直接从加拿大奔地中海去了,哥儿们不进美国照样玩儿船。


大家都说如果克里斯入关的时候单说全家到美国逛逛,别提什么有条船又要航海周游之类的听着比较邪乎的大实话,一准儿能进来。可是典型的良民克里斯从没想过编瞎话,一根筋地认为法律不让我们滞留美国,我们哪能不遵纪守法赖下来呢。您瞧这君子之腹怎么能度小人之心哪。


当初来美国买船的时候一路绿灯地顺利入境,克里斯怎么也没想到日后玩儿船的时候横空冒出这么一堆本来就不该有的麻烦,既劳民又伤财。他这么倒霉,招谁惹谁了?
城市屁民 来自: 北京
中国人更没办法了把
2017-5-5 19:47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十来岁的克里斯是个身材高挑的新西兰小伙儿。棕色的齐眉短发蓬蓬的向四周支楞着,正面看过去活像一个蘑菇头。


都知道新西兰的羊毛闻名遐迩,新西兰还是一个盛产优秀水手的地方。在很多如美洲杯之类的国际大型帆船比赛上,船主们都争着抢着把新西兰的水手揽到麾下,就因为他们技术高超又能吃苦耐劳。


克里斯也不例外地继承了新西兰的航海传统。他从小就跟父母出海远航,十六岁时有了自己第一只帆船,再大一些学徒造船,然后就用自己造的船参加国际帆船比赛了。最疯狂的是曾经参加单人二十一尺小艇从法国到巴西的长距离航海比赛。为了减轻重量,小艇上没有发动机没有雷达没有GPS,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控制在最低限度,比如淡水储量只有一天1.5升。因为多一公斤的重量,全程下来相当于多出十二万五千吨的排水量。对比赛成绩的影响绝对不可忽略。在夜晚或是大雾天只能靠听觉判断附近是否有其它船只,经常为突然出现的大货船或礁石而心惊肉跳,惊险又刺激。


说起历险的故事,克里斯总是滔滔不绝。有一回航行途中正打盹儿呢,小艇与一艘大油轮侧面撞上了。猛一睁眼,就瞧见船头长长的拉帆杆被撞得指向了船尾,巨大的油轮船体象一堵高墙压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站在小艇边双手紧倒划拉着大油轮的船壁,与之贴身相向而行,直到行过油轮的尾部。然后又没事儿人似的接着航行了。


还有一次更凶险是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之间距离陆地四五百海里处海域翻了船,几个小时后被海军巡逻大飞机(Orion)找到。巧的是飞行员还发现附近海域有一艘台湾打鱼船。于是飞机对渔船发出了SOS求救信号,却因语言不通,无线电联络时把台湾渔船搞得不知所措。最后飞机只好低飞同时往渔船前方左右海面投放照明弹,一步一弹地把渔船引到克里斯的救生艇边。那渔船刚出海不久,怎么也得有几个月后才返航呢。捡了条命的克里斯对因为救他而耽误了半天生产的渔民感到歉疚,既然回家遥遥无期,索性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地和渔民们同吃同住还力所能及地同劳动起来。幸运的是跟着渔船才打了两天半的鱼,就赶上一艘新西兰海军的护航驱逐舰(Destroyer)从澳大利亚返航,顺便把他捎上,两天后回到了新西兰。因为没有保险,九万块钱的小艇打了水漂。不过这一不留神儿当了几天媒体的新闻人物,把当地老百姓感动得捐钱捐物。克里斯从头再来,十个月后,又是一条新船。


“不过现在不玩儿这么野的了,我是个有孩子的人了。”操着软软的新西兰口音,克里斯如是说,一脸的作为一家之主的自豪与责任感。


职业是船匠的克里斯,几年前娶了个加拿大老婆后就在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定了居。买了房子生了娃,踏踏实实地安定了几年。现如今大女儿四岁,小女儿也快三岁了。他那颗属于大海的心就又活泛了起来。去年冬天来康州这个叫做Noank的小村里买了艘四十二尺的帆船,准备带着老婆女儿们出海遛遛。先去加勒比过个冬,再去地中海转几年,然后呢,没有然后,到时候再说了。


因为老爸是英国出生的,克里斯除了有新西兰护照,还早就弄了本儿英国护照。又因为娶了个加拿大老婆,明年就能拿到加拿大护照了。而老婆的父母从法国移民到加拿大,老婆也顺理成章地有了法国和加拿大双国籍。这么个交叉繁衍出多重国籍的一家子,将来对定居地的选择那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


入夏了,还在美国岸上的船该下水了。克里斯卖了房子,带着老婆和女儿们,装了一车七七八八的生活用品,怀着对回归大海的美好憧憬与期望,浩浩荡荡地奔美国来了。


谁知就在过境的时候,美国的边检官员居然想当然地认定他们有赖在美国滞留不归的嫌疑。你说你们从美国上船要去加勒比,我们凭什么相信你们就真去那儿。你说你们航海几年后还会回到加拿大,可是你们房子也卖了,加拿大还有什么能拴住你们的东西?这美国人的想法就是有点儿那个,就因为有那么一小撮人(相对而言)进了美国就赖下来了,他就认定所有的人来美国都不想走了,好像全球就美国一天堂似的。克里斯心说了,俺们一家能去的地方多了,就你们美国压根儿也没有吸引我们呆下来的理由。再说了,去哪儿也不比这儿差,谁愿意不明不白地又没有福利保障地黑在美国呀。心说归心说,嘴上没敢出声,怕冒犯了这位官儿不大权大还相当敏感的衙门差公。左说右说,那衙门大人横竖是油盐不进,死活把克里斯全家拦在了美国大门外。临了还放下句“不管怎样,你们全家就甭想进美国”的狠话。


这边儿码头一切就绪,等着船下水了。克里斯一个电话说来不了了,让大家很迷惑又无可奈何。


克里斯第二次闯关的结果是夫妻俩只能同时一人进入美国,时限为三个星期。理由是要有个能拴住对方的东西在美国之外。这样克里斯终于一个人来到了码头。留老婆孩子在加拿大干等着。临时计划是把船先开到加拿大NovaScotia的哈雷法克斯再说。老婆不在,缺个帮手,从这里航行去哈雷法克斯,怎么也得几天几夜。开农场种奇异果的老爸一听,赶紧从新西兰赶来,为的是帮儿子把船开回加拿大去。


从加拿大东岸航海去加勒比,还是沿美国东岸南下的航线比较实际些。这样可以走走停停,对小孩的适应很有帮助。另外如果船出毛病什么的,修修补补也方便。克里斯不甘心全家被拒入境的结果,打电话去美国国土安全局的有关部门申诉,结果被告知先前遭遇的那边检官员的决定是错误的。按说政府官员办错了案,就该道个歉,平个反什么的。最不济让他们全家同时入境就得了。可人家衙门说了,已经定了的案,就翻不了了(英文好像是这么说的:Thingsdone cannot be undone.)。你们可以另辟蹊径,回加拿大申请办理访问签证(B1,B2)再来吧。真不明白,天下还有这理儿。看来毛老人家说过的有错就改改了就好还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办理美国的访问签证要提前预约。克里斯打了个漫游电话(合$1.90/分钟)去美国驻哈雷法克斯领馆,听了好长的录音留言又被转来转去的终于跟个大活人对上了话,得知约期至少在六周之后。还要先填一大堆表格,再交一人一百三十美金不包退的手续费。这让克里斯十分反感,烦得他索性不想办了。告别的时候他对我们说,即便是办成了,再进来时想起这事儿就添堵。干吗把钱花在美国,还不如直接从加拿大奔地中海去了,哥儿们不进美国照样玩儿船。


大家都说如果克里斯入关的时候单说全家到美国逛逛,别提什么有条船又要航海周游之类的听着比较邪乎的大实话,一准儿能进来。可是典型的良民克里斯从没想过编瞎话,一根筋地认为法律不让我们滞留美国,我们哪能不遵纪守法赖下来呢。您瞧这君子之腹怎么能度小人之心哪。


当初来美国买船的时候一路绿灯地顺利入境,克里斯怎么也没想到日后玩儿船的时候横空冒出这么一堆本来就不该有的麻烦,既劳民又伤财。他这么倒霉,招谁惹谁了?
中国人更没办法了把
2017-5-5 19:47
退而不休,帆航环球。2014年2月完成了帆船环球航行,历时四年行程三万海浬,游历了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
2962积分
146帖子
0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1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