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1986年长江漂流发起及经过

2016-5-21 19:08 · 大杂烩
来自: 法国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雪山下的姜古迪如冰川,流经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在上海汇入东海,全长638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全长7088公里)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575公里),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是世界上落差(5400余米)最大的河。
710cebff1bf06124b28f6094ec0c5681.jpg
长江之源——姜古迪如冰川
1986年6月3日上午10时30分,一架中国空军图154型飞机从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起飞,机上载着由46名人员组成的探险队,飞向那神秘的青藏高原……
9ef01422bb206b3fcf7cbedf1d10d4fa.jpg 1986年6月8日科漂队队员翻越唐古拉山口(供图:冯春)

0370310dfca35c7a7349bc1e37bec127.jpg 科漂队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装运漂流物资器材

09e2ab7ce9b00dc9072c4a6ac5ef475b.jpg
科漂队乘机证
f87481777355cdafd571460e8f99d2c1.jpg
科漂队乘机证
c23857e3a48731a50e71fa589d552956.jpg
杨前明(左)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与李大放合影1986年11月19日,杨前明在漂流长江途中,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2岁
2e2adafccb477b801bacf661ac57cacf.jpg
孔志毅(左)和记者万明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合影1986年7月27日,孔志毅在漂流长江途中,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3岁。1986年9月13日,万明在虎跳峡采访途中,不幸被飞石击中头部,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23岁。
这是一支由漂流队员、科考人员、公安武警战士、随队记者和后勤人员组成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简称科漂队),他们要走进唐古拉山的长江源头,然后下水,划着橡皮船,实现全程漂流6380公里的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的梦想……
这场梦的起因,还得从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说起。美国人叫肯·沃伦,中国人叫尧茂书。
91d2802f336a979b74baf9095925fc0c.jpg
美国人肯·沃伦,这一年他59岁(摄影/褚斯鸣)
5f001991cb0d00faa67a36f0df114b9d.jpg
中国人尧茂书,这一年他35岁。这张照片是尧茂书在玉树直门达水文站通天河边留下的最后影像(摄影/曾国强)
1977年,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划着他的漂流船,在印度成功漂流了恒河上游后,有记者问他:“你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他指着远处的喜马拉雅山说:“在山的那边,只有伟大的长江没有被征服过!”
3ce15d38e1c56f95829aa95987122828.jpg “What 's the next?”下一个是什么?是肯.沃伦给他的这条漂流艇起的名字,它意味着下一个是未知的,不可预测的 (摄影/褚斯鸣)

漂流长江被《今日美国》称作“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

肯·沃伦在1983年组织了一支漂流探险队,准备前往中国漂流长江。当时在中国办理漂流探险的手续相当复杂,肯·沃伦多方联系到一个姓林的美籍华人并委托其办理相关手续,还将一笔巨款交给他。当全体队员和数吨物资器材抵达香港后,岂料一下飞机竟无人接机,此时肯.沃伦才发现被骗了,队伍只好就地解散,物资和器材寄存在了香港。
事后,肯·沃伦夫妇亲赴北京找到当时的中国国家体委下属专门接待外国人来华探险的体育服务公司,经过多次努力,肯·沃伦的申请终于获得中国有关部门批准,并定于1985年8月来华首漂长江。
32c98d78defc4278e745714e3083003c.jpg
中美联合漂流队在长江上游金沙江 (摄影/褚斯鸣)
鉴于第一次(1983年)漂流夭折,一方面,肯·沃伦需要处理赞助合同违约事宜,另一方面又在与中国国家体委的反复磋商中决定组织一次中美联合漂流活动,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开展漂流运动,肯.沃伦提出将中方选派的三位队员送至美国接受漂流培训,如此一来,漂流长江的行程推迟到1986年7月。
122e2fdd51b5fc29c50b473a3848b4b0.jpg 美方沃伦公司的代表肯·沃伦和中方中国体育服务公司代表刘国长(音译),在北京签署1986年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探险协议
1979年也有一个中国人想要漂流长江,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电化教研室的摄影员尧茂书,他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村直己首漂南美州亚马逊河的故事后,就蒙生了“长漂”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做了多年的准备工作。一次偶然的机遇,尧茂书在得知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将于1985年亲率美国探险队来华首漂我国的长江后,为了抢在美国人前面,他只身一人划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从长江源头下水……
53027dc494c6d0a93bb3a0a82ff560b6.jpg 玉树直门达通天河畔尧茂书纪念碑 (纪念碑现存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长江漂流纪念馆) 1985年6月15日和7月23日《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报道了尧茂书只身驾驶橡皮船漂流长江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8月20日,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业、四川省地理学会副秘书长贺振东、成都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员郭卫星等三人在渡口市(现攀技花市)一带考察工作途中初步商议了此事,认为尧茂书的行动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但他独自一人进行这种探险活动力量太单薄,是不值得提倡的。
同年9月5日,《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写的纪实报告文学“长歌祭壮士”报道了尧茂书在人迹罕至的沱沱河、通天河漂流了1200余公里后,不幸在长江上游金沙江通迦峡翻船遇难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尧茂书的行动揭开了长江漂流的第一页,也唤起了当代中国人的探险意识和爱国热情。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漂流长江的热潮,不少有志青年纷纷要求继承尧茂书未完的事业,完成首漂长江的壮举。
92fa7b5e9e43c2178bc11df3049b1f0f.jpg
来自攀技花(原渡口市)的七名队员。左起:兰为可、许瑞祥、何平、杨欣、杨勇、冯春、沈大刚 (摄影/张国宪)
四川省地理学会顺应国内广大青年的这一要求,经过贺振东与四川日报社周末编辑部记者戴善奎联系,决定由四川省地理学会牵头和《四川日报》周末编辑部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驻川记者站和《成都晚报》文体部等八家新闻单位,联合发起组织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活动。
那是一个崇尚英雄、倡导思想解放的年代,活动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同时也获得了政府和企业的认可,支持长江漂流探险活动已逐渐演化成为席卷全国的爱国主义运动。
65f4f35ee6b026235f7e484b06ada40c.jpg
1986年10月14日科漂队抵达金沙江终点宜宾市
1985年11月14日,以四川省地理学会的名义向四川省政府报告,请求支持。 1986年2月22日,四川省政府主持召开首次筹备会议,成立了长江漂流筹备领导小组。
1986年2月27日,以四川省地理学会的名义在渡口市(现攀技花市)召开“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学术讨论会”。
d71831495f4310461d970f31e14f0f59.jpg 参加会议的代表在渡口市矿务局大楼前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一人:戴善奎,第一排左起:宋元清、王振、冯春、(?)、王琦、谢晋康、孔志毅、郭卫星、周可、黄松、林晨峰
da940cd3b844ae6bbd8a64ab54b5476a.jpg
参加渡口会议的部分漂流队员前排第一人:王振在1986年11月19日漂流长江途中,不幸翻船遇难,时年29岁
1986年4月8日,首批志愿报名参加长江漂流的6名队员到成都报到后,送到位于四川省什邡县的成都陆军学校接受集训,训练科目有队列、军事500米障碍、越野、器械、军事地形学、射击等。训练结束后,成都陆军学校军体教官周洪京申请加入了漂流队。
00da67d71dd68eb3eb789e0943c17acc.jpg
前往成都陆军学校集训的部分科漂队队员在成都地理所大楼前左起:冯春、孔志毅、杨勇、胡竹东(后因体检不合格回到原单位)、杨启维(中科院成都分院医生)
a2b460d043fda5c73bcb147828543028.jpg 首批参加成都陆军学校集训队员 (摄影/杨前明)左起:冯春、李大放、孔志毅、杨勇、兰为可
ff64656ea1ba1b6d9c328b0216ce3cbc.jpg 四川大学女大学生到成都陆军学校慰问漂流集训队员后排左起:李大放、冯春、孔志毅
2d2d9534b4cc4b11d93257a7f2166607.jpg
漂流集训队员冯春(左)与成都陆军学校学员耿强(中)、赵小东合影
1986年4月21日上午,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指挥部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演讲厅召开。四川省副省长康振黄、乔志敏出席大会,并宣布中科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侯惠仁为指挥部总指挥。
715e830f16acb7471a0080eea863863a.jpg
指挥部成立大会会场
7dbbec45440a4ea7a01bcbdc41c67d4a.jpg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9354c74430c57ad226b786f952fcce5c.jpg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将军和成都地理所副所长唐邦兴教授与部分漂流队员、大学生代表合影
cf9765277fbecc61197a11875adabd79.jpg
成都军区副司令陈明义将军(左)与漂流队员孔志毅合影
cc93b3f1cae4d0ec8b08781b9da95a51.jpg
指挥部成立大会期间,攀技花钢铁公司经理办公室副主任李福君(左)李福君专程赶到成都表示攀钢决定赞助长江漂流活动5万元人民币,这是整个活动中收到的最大一笔赞助款。
e4c113ad643774ec3c5f2bd54beb0cf0.jpg
攀技花钢铁公司的赞助信函 1986年5月3日,来至全国各地的科漂队队员前往四川康定、新都桥和泸定大渡河,进行身体素质、高原适应、漂流技能等训练……
b247ee43af7d5d25791dcd7dff1892f2.jpg
大渡河漂流训练中小憩(摄影/杨前明)
7e5a246da698de1a59f70e955d1971e6.jpg
大渡河漂流训练中 (摄影/杨前明)左起:冯春、何平、三郎(藏族)、吉胡.阿沙(彝族)、王岩
462612e0072fdf1d59349d0a3ba9001d.jpg
参加训练的四名女队员左起:洛桑娜雍、田晋姝、吉胡.阿沙、杨一兰
3c0522896a70b090d8ba51d9b6fad498.jpg
漂流队员孔志毅(右)和冯春在训练住地合影(摄影/杨前明)
c5d8919603f80eed5c8486797728388d.jpg 四川省副省长罗通达(前排右起第六人)、漂流指挥部总指挥侯惠仁(前排右起第七人)等领导前往泸定训练住地探望全体漂流队员前排右起第二人为副总指挥朱剑章
1986年6月3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乘机离开成都飞往拉萨,经唐古拉山奔赴长江源,拉开了长江漂流的序幕......
5891c21c22df0e66b90071545b785c1c.jpg
6月3日队员王建军和科漂队飞抵拉萨贡嘎军用机场 (摄影/冯春)1986年11月19日,王建军在漂流长江途中,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3岁
c7b01598f3bf81577ac15feec2ae7cb4.jpg 6月13日科漂队赴长江源分队一行13人进入江源区  (提供:冯春)
08b55d97562f4b319cef6083ff4e410a.jpg 6月15日科漂队赴长江源分队从呷尔曲开始徒步,历时5天于6月20抵达长江源姜古迪如冰川
eaa85ad7284de7705f2268c98c82f680.jpg
6月21日科漂队在长江源立碑
e4587c995df11cc3b9a32b383efb2f17.jpg
6月22日下午4时,科漂队的前卫号、攀钢号、青年号三艘橡皮船从长江源头沱沱河下水 (摄影/冯春)
a7b87be9340487e11beeeaf04dd439f8.jpg
科漂队在长江上游通天河巴雾滩 (摄影/杨欣)

ea8c02363de3714b93b4c4f934c9e5ba.jpg
科漂队在长江上游金沙江王大龙险滩
32071d8cc7b78a149d0fb025e4212dfc.jpg 科漂队在长江上游金沙江王大龙险滩
7ec9db9ea99421ff28dd314f2f88cc43.jpg
从9月11日开始,科漂队队长王岩和李大放、杨欣、颜柯分别乘密封船漂过全长16公里,落差208米的虎跳峡
cb020b76598fb00823370d252d052137.jpg

d360ba534c3c0a973cf68e8360d9ac4a.jpg
10月22日科漂队抵万县
4088bb3ea7d5b9b2d88ef98c147fb50f.jpg
10月24日科漂队从夔门进入三峡
1986年11月25日下午2时30分,中国漂流勇士历时176天、经过6380公里的无机械动力漂流后,漂抵东经E121°55′,北纬N31°16′横沙岛东端的长江与东海汇合处,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
661aa9bdb799c97dc4865f384e60de0d.jpg

dacb6d4ae6fde70a16de26f20d6cd871.jpg
科漂队到达长江与东海汇合处
长江漂流谢幕了,不谢幕的是长江漂流精神。

1986年长江漂流不仅成为每一位亲历者的一段传奇经历而永世难忘,也成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长江入海口处,举行了悲壮的江海祭拜仪式,鸣枪10响,并投下漂流瓶,瓶中装有写在队旗上的留言:“同志、朋友,今天是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历时一百七十六天后,我们终于完成了由中华儿女首漂长江的壮举。值此之际,我们此漂流瓶,让它在大海中永远陪伴在漂流长江中牺牲的我们的队友-------孔志毅、王建军、王振、杨前明、万明,如果有一天您有幸把它打捞起来,请你尊重我们全体队员的心愿,仍把它放入大海。” 1999年美国《国家地理冒险杂志》评选出全球25项最惊险而精彩的冒险活动,长江漂流探险排在第二。
28b9036e9ac38402cbc81e55a8c63ffa.jpg
1999年9月9日《商务早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尧茂书就没有1986年的中国长江漂流探险活动;同时,也正是肯.沃伦先生将漂流探险这项惊险刺激、快乐的运动带进了中国。虽然他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为中国漂流运动开展做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长江漂流遇难者
一、尧茂书四川乐山人,原西南交通大学电化教研室摄影员。1985年7月24日,只身一人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通伽峡时,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二、孔志毅
湖北武汉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兵站5903部队营职干部,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7月27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叶巴险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3岁。
三、杨红林河南洛阳人,原洛阳市公交公司职工,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7月27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叶巴险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2岁。
四、张军河南洛阳人,原洛阳五三七厂职工,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7月27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叶巴险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5岁。
五、大卫.夏普(Dave Shippee)美国人,原美国《爱达荷人》报社摄影记者,受雇于美国《国家地理》参加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活动。1986年8月3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通天河段时,因高山反应引发肺水肿,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时年28岁。
六、孙志岭河南洛阳人,原洛阳机务段职工,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9月12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中虎跳峡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5岁。
七、万明四川丹棱人,原四川《青年世界》杂志社记者,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随队记者。1986年9月13日,在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中虎跳峡采访途中,不幸被飞石击中头部,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23岁。
八、雷志云南丽江人,原金沙江水运局工人,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10月14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白鹤滩时,被漩涡卷入江底,不幸遇难,时年24岁。
九、杨前明四川成都人,原成都色织染整厂设计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11月19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扎木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2岁。
十、王建军湖北黄陂人,原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人事处干部,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11月19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扎木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3岁。
十一、王振河南洛阳人,原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行政办公室干部,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11月19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扎木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29岁。
注:
根据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指挥部1986年12月14日专题请示,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86年12月22日以[86]民优函第312号文,同意批准在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中牺牲的王建军、王振、杨前明、尧茂书、万明为革命烈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87年2月9日(后军烈字)第027号文,同意批准在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中牺牲的孔志毅为革命烈士。
根据王振、尧茂书和万明生前的申请和志愿,经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批准,追认王振、尧茂书、万明为中共正式党员。
部分文摘:《档案—长江漂流全记录》、《户外探险》马德民撰文
技术支持:谢天 管晓丽 刘俊辉 吴妍



                    
28d1c2b271965b9457c9ce8806362a8d.jpg
向南怀瑾致敬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雪山下的姜古迪如冰川,流经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在上海汇入东海,全长638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全长7088公里)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575公里),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是世界上落差(5400余米)最大的河。
710cebff1bf06124b28f6094ec0c5681.jpg
长江之源——姜古迪如冰川
1986年6月3日上午10时30分,一架中国空军图154型飞机从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起飞,机上载着由46名人员组成的探险队,飞向那神秘的青藏高原……
9ef01422bb206b3fcf7cbedf1d10d4fa.jpg 1986年6月8日科漂队队员翻越唐古拉山口(供图:冯春)

0370310dfca35c7a7349bc1e37bec127.jpg 科漂队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装运漂流物资器材

09e2ab7ce9b00dc9072c4a6ac5ef475b.jpg
科漂队乘机证
f87481777355cdafd571460e8f99d2c1.jpg
科漂队乘机证
c23857e3a48731a50e71fa589d552956.jpg
杨前明(左)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与李大放合影1986年11月19日,杨前明在漂流长江途中,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2岁
2e2adafccb477b801bacf661ac57cacf.jpg
孔志毅(左)和记者万明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合影1986年7月27日,孔志毅在漂流长江途中,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3岁。1986年9月13日,万明在虎跳峡采访途中,不幸被飞石击中头部,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23岁。
这是一支由漂流队员、科考人员、公安武警战士、随队记者和后勤人员组成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简称科漂队),他们要走进唐古拉山的长江源头,然后下水,划着橡皮船,实现全程漂流6380公里的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的梦想……
这场梦的起因,还得从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说起。美国人叫肯·沃伦,中国人叫尧茂书。
91d2802f336a979b74baf9095925fc0c.jpg
美国人肯·沃伦,这一年他59岁(摄影/褚斯鸣)
5f001991cb0d00faa67a36f0df114b9d.jpg
中国人尧茂书,这一年他35岁。这张照片是尧茂书在玉树直门达水文站通天河边留下的最后影像(摄影/曾国强)
1977年,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划着他的漂流船,在印度成功漂流了恒河上游后,有记者问他:“你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他指着远处的喜马拉雅山说:“在山的那边,只有伟大的长江没有被征服过!”
3ce15d38e1c56f95829aa95987122828.jpg “What 's the next?”下一个是什么?是肯.沃伦给他的这条漂流艇起的名字,它意味着下一个是未知的,不可预测的 (摄影/褚斯鸣)

漂流长江被《今日美国》称作“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

肯·沃伦在1983年组织了一支漂流探险队,准备前往中国漂流长江。当时在中国办理漂流探险的手续相当复杂,肯·沃伦多方联系到一个姓林的美籍华人并委托其办理相关手续,还将一笔巨款交给他。当全体队员和数吨物资器材抵达香港后,岂料一下飞机竟无人接机,此时肯.沃伦才发现被骗了,队伍只好就地解散,物资和器材寄存在了香港。
事后,肯·沃伦夫妇亲赴北京找到当时的中国国家体委下属专门接待外国人来华探险的体育服务公司,经过多次努力,肯·沃伦的申请终于获得中国有关部门批准,并定于1985年8月来华首漂长江。
32c98d78defc4278e745714e3083003c.jpg
中美联合漂流队在长江上游金沙江 (摄影/褚斯鸣)
鉴于第一次(1983年)漂流夭折,一方面,肯·沃伦需要处理赞助合同违约事宜,另一方面又在与中国国家体委的反复磋商中决定组织一次中美联合漂流活动,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开展漂流运动,肯.沃伦提出将中方选派的三位队员送至美国接受漂流培训,如此一来,漂流长江的行程推迟到1986年7月。
122e2fdd51b5fc29c50b473a3848b4b0.jpg 美方沃伦公司的代表肯·沃伦和中方中国体育服务公司代表刘国长(音译),在北京签署1986年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探险协议
1979年也有一个中国人想要漂流长江,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电化教研室的摄影员尧茂书,他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村直己首漂南美州亚马逊河的故事后,就蒙生了“长漂”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做了多年的准备工作。一次偶然的机遇,尧茂书在得知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将于1985年亲率美国探险队来华首漂我国的长江后,为了抢在美国人前面,他只身一人划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从长江源头下水……
53027dc494c6d0a93bb3a0a82ff560b6.jpg 玉树直门达通天河畔尧茂书纪念碑 (纪念碑现存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长江漂流纪念馆) 1985年6月15日和7月23日《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报道了尧茂书只身驾驶橡皮船漂流长江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8月20日,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业、四川省地理学会副秘书长贺振东、成都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员郭卫星等三人在渡口市(现攀技花市)一带考察工作途中初步商议了此事,认为尧茂书的行动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但他独自一人进行这种探险活动力量太单薄,是不值得提倡的。
同年9月5日,《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写的纪实报告文学“长歌祭壮士”报道了尧茂书在人迹罕至的沱沱河、通天河漂流了1200余公里后,不幸在长江上游金沙江通迦峡翻船遇难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尧茂书的行动揭开了长江漂流的第一页,也唤起了当代中国人的探险意识和爱国热情。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漂流长江的热潮,不少有志青年纷纷要求继承尧茂书未完的事业,完成首漂长江的壮举。
92fa7b5e9e43c2178bc11df3049b1f0f.jpg
来自攀技花(原渡口市)的七名队员。左起:兰为可、许瑞祥、何平、杨欣、杨勇、冯春、沈大刚 (摄影/张国宪)
四川省地理学会顺应国内广大青年的这一要求,经过贺振东与四川日报社周末编辑部记者戴善奎联系,决定由四川省地理学会牵头和《四川日报》周末编辑部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驻川记者站和《成都晚报》文体部等八家新闻单位,联合发起组织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活动。
那是一个崇尚英雄、倡导思想解放的年代,活动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同时也获得了政府和企业的认可,支持长江漂流探险活动已逐渐演化成为席卷全国的爱国主义运动。
65f4f35ee6b026235f7e484b06ada40c.jpg
1986年10月14日科漂队抵达金沙江终点宜宾市
1985年11月14日,以四川省地理学会的名义向四川省政府报告,请求支持。 1986年2月22日,四川省政府主持召开首次筹备会议,成立了长江漂流筹备领导小组。
1986年2月27日,以四川省地理学会的名义在渡口市(现攀技花市)召开“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学术讨论会”。
d71831495f4310461d970f31e14f0f59.jpg 参加会议的代表在渡口市矿务局大楼前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一人:戴善奎,第一排左起:宋元清、王振、冯春、(?)、王琦、谢晋康、孔志毅、郭卫星、周可、黄松、林晨峰
da940cd3b844ae6bbd8a64ab54b5476a.jpg
参加渡口会议的部分漂流队员前排第一人:王振在1986年11月19日漂流长江途中,不幸翻船遇难,时年29岁
1986年4月8日,首批志愿报名参加长江漂流的6名队员到成都报到后,送到位于四川省什邡县的成都陆军学校接受集训,训练科目有队列、军事500米障碍、越野、器械、军事地形学、射击等。训练结束后,成都陆军学校军体教官周洪京申请加入了漂流队。
00da67d71dd68eb3eb789e0943c17acc.jpg
前往成都陆军学校集训的部分科漂队队员在成都地理所大楼前左起:冯春、孔志毅、杨勇、胡竹东(后因体检不合格回到原单位)、杨启维(中科院成都分院医生)
a2b460d043fda5c73bcb147828543028.jpg 首批参加成都陆军学校集训队员 (摄影/杨前明)左起:冯春、李大放、孔志毅、杨勇、兰为可
ff64656ea1ba1b6d9c328b0216ce3cbc.jpg 四川大学女大学生到成都陆军学校慰问漂流集训队员后排左起:李大放、冯春、孔志毅
2d2d9534b4cc4b11d93257a7f2166607.jpg
漂流集训队员冯春(左)与成都陆军学校学员耿强(中)、赵小东合影
1986年4月21日上午,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指挥部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演讲厅召开。四川省副省长康振黄、乔志敏出席大会,并宣布中科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侯惠仁为指挥部总指挥。
715e830f16acb7471a0080eea863863a.jpg
指挥部成立大会会场
7dbbec45440a4ea7a01bcbdc41c67d4a.jpg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9354c74430c57ad226b786f952fcce5c.jpg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将军和成都地理所副所长唐邦兴教授与部分漂流队员、大学生代表合影
cf9765277fbecc61197a11875adabd79.jpg
成都军区副司令陈明义将军(左)与漂流队员孔志毅合影
cc93b3f1cae4d0ec8b08781b9da95a51.jpg
指挥部成立大会期间,攀技花钢铁公司经理办公室副主任李福君(左)李福君专程赶到成都表示攀钢决定赞助长江漂流活动5万元人民币,这是整个活动中收到的最大一笔赞助款。
e4c113ad643774ec3c5f2bd54beb0cf0.jpg
攀技花钢铁公司的赞助信函 1986年5月3日,来至全国各地的科漂队队员前往四川康定、新都桥和泸定大渡河,进行身体素质、高原适应、漂流技能等训练……
b247ee43af7d5d25791dcd7dff1892f2.jpg
大渡河漂流训练中小憩(摄影/杨前明)
7e5a246da698de1a59f70e955d1971e6.jpg
大渡河漂流训练中 (摄影/杨前明)左起:冯春、何平、三郎(藏族)、吉胡.阿沙(彝族)、王岩
462612e0072fdf1d59349d0a3ba9001d.jpg
参加训练的四名女队员左起:洛桑娜雍、田晋姝、吉胡.阿沙、杨一兰
3c0522896a70b090d8ba51d9b6fad498.jpg
漂流队员孔志毅(右)和冯春在训练住地合影(摄影/杨前明)
c5d8919603f80eed5c8486797728388d.jpg 四川省副省长罗通达(前排右起第六人)、漂流指挥部总指挥侯惠仁(前排右起第七人)等领导前往泸定训练住地探望全体漂流队员前排右起第二人为副总指挥朱剑章
1986年6月3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乘机离开成都飞往拉萨,经唐古拉山奔赴长江源,拉开了长江漂流的序幕......
5891c21c22df0e66b90071545b785c1c.jpg
6月3日队员王建军和科漂队飞抵拉萨贡嘎军用机场 (摄影/冯春)1986年11月19日,王建军在漂流长江途中,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3岁
c7b01598f3bf81577ac15feec2ae7cb4.jpg 6月13日科漂队赴长江源分队一行13人进入江源区  (提供:冯春)
08b55d97562f4b319cef6083ff4e410a.jpg 6月15日科漂队赴长江源分队从呷尔曲开始徒步,历时5天于6月20抵达长江源姜古迪如冰川
eaa85ad7284de7705f2268c98c82f680.jpg
6月21日科漂队在长江源立碑
e4587c995df11cc3b9a32b383efb2f17.jpg
6月22日下午4时,科漂队的前卫号、攀钢号、青年号三艘橡皮船从长江源头沱沱河下水 (摄影/冯春)
a7b87be9340487e11beeeaf04dd439f8.jpg
科漂队在长江上游通天河巴雾滩 (摄影/杨欣)

ea8c02363de3714b93b4c4f934c9e5ba.jpg
科漂队在长江上游金沙江王大龙险滩
32071d8cc7b78a149d0fb025e4212dfc.jpg 科漂队在长江上游金沙江王大龙险滩
7ec9db9ea99421ff28dd314f2f88cc43.jpg
从9月11日开始,科漂队队长王岩和李大放、杨欣、颜柯分别乘密封船漂过全长16公里,落差208米的虎跳峡
cb020b76598fb00823370d252d052137.jpg

d360ba534c3c0a973cf68e8360d9ac4a.jpg
10月22日科漂队抵万县
4088bb3ea7d5b9b2d88ef98c147fb50f.jpg
10月24日科漂队从夔门进入三峡
1986年11月25日下午2时30分,中国漂流勇士历时176天、经过6380公里的无机械动力漂流后,漂抵东经E121°55′,北纬N31°16′横沙岛东端的长江与东海汇合处,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
661aa9bdb799c97dc4865f384e60de0d.jpg

dacb6d4ae6fde70a16de26f20d6cd871.jpg
科漂队到达长江与东海汇合处
长江漂流谢幕了,不谢幕的是长江漂流精神。

1986年长江漂流不仅成为每一位亲历者的一段传奇经历而永世难忘,也成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长江入海口处,举行了悲壮的江海祭拜仪式,鸣枪10响,并投下漂流瓶,瓶中装有写在队旗上的留言:“同志、朋友,今天是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历时一百七十六天后,我们终于完成了由中华儿女首漂长江的壮举。值此之际,我们此漂流瓶,让它在大海中永远陪伴在漂流长江中牺牲的我们的队友-------孔志毅、王建军、王振、杨前明、万明,如果有一天您有幸把它打捞起来,请你尊重我们全体队员的心愿,仍把它放入大海。” 1999年美国《国家地理冒险杂志》评选出全球25项最惊险而精彩的冒险活动,长江漂流探险排在第二。
28b9036e9ac38402cbc81e55a8c63ffa.jpg
1999年9月9日《商务早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尧茂书就没有1986年的中国长江漂流探险活动;同时,也正是肯.沃伦先生将漂流探险这项惊险刺激、快乐的运动带进了中国。虽然他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为中国漂流运动开展做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长江漂流遇难者
一、尧茂书四川乐山人,原西南交通大学电化教研室摄影员。1985年7月24日,只身一人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通伽峡时,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二、孔志毅
湖北武汉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兵站5903部队营职干部,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7月27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叶巴险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3岁。
三、杨红林河南洛阳人,原洛阳市公交公司职工,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7月27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叶巴险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2岁。
四、张军河南洛阳人,原洛阳五三七厂职工,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7月27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叶巴险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5岁。
五、大卫.夏普(Dave Shippee)美国人,原美国《爱达荷人》报社摄影记者,受雇于美国《国家地理》参加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活动。1986年8月3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通天河段时,因高山反应引发肺水肿,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时年28岁。
六、孙志岭河南洛阳人,原洛阳机务段职工,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9月12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中虎跳峡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5岁。
七、万明四川丹棱人,原四川《青年世界》杂志社记者,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随队记者。1986年9月13日,在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中虎跳峡采访途中,不幸被飞石击中头部,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23岁。
八、雷志云南丽江人,原金沙江水运局工人,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10月14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白鹤滩时,被漩涡卷入江底,不幸遇难,时年24岁。
九、杨前明四川成都人,原成都色织染整厂设计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11月19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扎木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2岁。
十、王建军湖北黄陂人,原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人事处干部,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11月19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扎木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3岁。
十一、王振河南洛阳人,原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行政办公室干部,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1986年11月19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扎木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29岁。
注:
根据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指挥部1986年12月14日专题请示,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86年12月22日以[86]民优函第312号文,同意批准在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中牺牲的王建军、王振、杨前明、尧茂书、万明为革命烈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87年2月9日(后军烈字)第027号文,同意批准在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中牺牲的孔志毅为革命烈士。
根据王振、尧茂书和万明生前的申请和志愿,经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批准,追认王振、尧茂书、万明为中共正式党员。
部分文摘:《档案—长江漂流全记录》、《户外探险》马德民撰文
技术支持:谢天 管晓丽 刘俊辉 吴妍



                    
28d1c2b271965b9457c9ce8806362a8d.jpg
向南怀瑾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