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大航海时代 “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对玩家的启迪

2014-1-16 19:34 · 航海历史
来自: 山东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png

       看了这个题目,读者诸君的直观反应也许会猜想它是体育运动,抑或是旅游项目,或者是与船舶有关的话题,很少有人会想到它是几个世纪前风行于西方世界的国际贸易的关键词。它早已退出人们的视线,现在的人们,显然对它已经太陌生了。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几个世纪之前。英国历史学家小约翰·威尔斯在《1688年的全球史》中写道:
     ——1688年1月3日,在吕宋岛的马尼拉,河北岸的信奉基督教的华人居住区,晨钟都相继敲响。来自中国沿海港口的平底帆船,现在已经开始抵达这里。
     ——在1688年的世界上,正是这些帆船构成了把各地区联系起来的纽带。西班牙的大型帆船(galleon)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经济上看,马尼拉是17世纪下述两大重要经济活动的交汇点:一个是西属美洲银矿出产的白银大量流入,另一个是华人们的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的商业企业。无论是哪一年,都会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新世界”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新世界”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费品。
      于是,“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马尼拉大帆船”,是“The Manila Galleon”的直译,它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
     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China Ship)。这是名副其实的。因为马尼拉大帆船装运的货色,大多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平底帆船运来的。例如,1685年有17艘来自中国的平底帆船到达马尼拉,1686年有27艘,1687年有15艘。这些平底帆船运来的货色,装上马尼拉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销往美洲各地。
     西班牙在征服了美洲殖民地之后,又在亚洲的菲律宾建立起殖民地,把他们梦寐以求的中国的丝绸等商品,从马尼拉运往阿卡普尔科,开辟了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谱写了绵延两个半世纪的中国与美洲贸易的辉煌篇章。
     一位名叫W.L.Schurz的美国学者1939年出版的题为《马尼拉大帆船》的著作这样写道:“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的谈及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就马尼拉方面来说,每年航经中国沿海的商船,就是它的繁荣基础。”
      大约在1530年以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已有丝织业。自从马尼拉大帆船运来了质量精美、价格低廉的中国生丝和绸缎,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1600年,西班牙当局对当地的养蚕户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由源源不断输入的中国生丝为墨西哥工厂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处一家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厂的工人达到14000人,中国生丝销售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情况是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不可同日而语的,马尼拉大帆船的运输量,是那种穿越沙漠地带的骆驼商队无法比拟的。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名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把马尼拉大帆船作为近代意义的跨越洲际的远程贸易,纳入全球经济的视野来考察。他说,16世纪,各种因素协力促成的运动,是从中国前往美洲,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这是一种资本巨大的远程贸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于是乎,巨额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货币,每年都在100万比索至300万比索之间,有的学者估计,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在57500~86250千克之间。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这种现象,以前中国历史学家很少关注,一般人更是闻所未闻。1969年,全汉升在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发表论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开始让中国人看到了一个湮没已久的辉煌时代。全汉升利用大量原始资料,对此进行精深的分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
     ——从1565年到1815年的两个半世纪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当局每年都派遣1至4艘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比索至400万比索,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货币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
     这一研究成果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的说法:“一位中国历史学家最近认为,美洲1571~1821年间生产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被运到中国,一去而不复返”,便是援引全汉升的结论。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结构性顺差之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优势。前几年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学者弗兰克的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研究1500~1800年间的全球经济,把欧洲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存在的结构性贸易逆差,戏称为“商业上的‘纳贡’”。他写道:“‘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弗兰克由此得出结论: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此言一出,引起西方学者极大的争议。当时的经济中心究竟在哪里,可以讨论。但是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的辉煌,却是不争的事实。个中缘由,全汉升在《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说得很明白了:“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不知道这样的史实,会不会对当代中国经济学者的研究有所启示?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png

       看了这个题目,读者诸君的直观反应也许会猜想它是体育运动,抑或是旅游项目,或者是与船舶有关的话题,很少有人会想到它是几个世纪前风行于西方世界的国际贸易的关键词。它早已退出人们的视线,现在的人们,显然对它已经太陌生了。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几个世纪之前。英国历史学家小约翰·威尔斯在《1688年的全球史》中写道:
     ——1688年1月3日,在吕宋岛的马尼拉,河北岸的信奉基督教的华人居住区,晨钟都相继敲响。来自中国沿海港口的平底帆船,现在已经开始抵达这里。
     ——在1688年的世界上,正是这些帆船构成了把各地区联系起来的纽带。西班牙的大型帆船(galleon)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经济上看,马尼拉是17世纪下述两大重要经济活动的交汇点:一个是西属美洲银矿出产的白银大量流入,另一个是华人们的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的商业企业。无论是哪一年,都会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新世界”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新世界”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费品。
      于是,“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马尼拉大帆船”,是“The Manila Galleon”的直译,它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
     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China Ship)。这是名副其实的。因为马尼拉大帆船装运的货色,大多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平底帆船运来的。例如,1685年有17艘来自中国的平底帆船到达马尼拉,1686年有27艘,1687年有15艘。这些平底帆船运来的货色,装上马尼拉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销往美洲各地。
     西班牙在征服了美洲殖民地之后,又在亚洲的菲律宾建立起殖民地,把他们梦寐以求的中国的丝绸等商品,从马尼拉运往阿卡普尔科,开辟了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谱写了绵延两个半世纪的中国与美洲贸易的辉煌篇章。
     一位名叫W.L.Schurz的美国学者1939年出版的题为《马尼拉大帆船》的著作这样写道:“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的谈及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就马尼拉方面来说,每年航经中国沿海的商船,就是它的繁荣基础。”
      大约在1530年以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已有丝织业。自从马尼拉大帆船运来了质量精美、价格低廉的中国生丝和绸缎,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1600年,西班牙当局对当地的养蚕户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由源源不断输入的中国生丝为墨西哥工厂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处一家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厂的工人达到14000人,中国生丝销售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情况是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不可同日而语的,马尼拉大帆船的运输量,是那种穿越沙漠地带的骆驼商队无法比拟的。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名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把马尼拉大帆船作为近代意义的跨越洲际的远程贸易,纳入全球经济的视野来考察。他说,16世纪,各种因素协力促成的运动,是从中国前往美洲,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这是一种资本巨大的远程贸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于是乎,巨额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货币,每年都在100万比索至300万比索之间,有的学者估计,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在57500~86250千克之间。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这种现象,以前中国历史学家很少关注,一般人更是闻所未闻。1969年,全汉升在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发表论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开始让中国人看到了一个湮没已久的辉煌时代。全汉升利用大量原始资料,对此进行精深的分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
     ——从1565年到1815年的两个半世纪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当局每年都派遣1至4艘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比索至400万比索,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货币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
     这一研究成果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的说法:“一位中国历史学家最近认为,美洲1571~1821年间生产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被运到中国,一去而不复返”,便是援引全汉升的结论。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结构性顺差之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优势。前几年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学者弗兰克的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研究1500~1800年间的全球经济,把欧洲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存在的结构性贸易逆差,戏称为“商业上的‘纳贡’”。他写道:“‘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弗兰克由此得出结论: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此言一出,引起西方学者极大的争议。当时的经济中心究竟在哪里,可以讨论。但是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的辉煌,却是不争的事实。个中缘由,全汉升在《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说得很明白了:“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不知道这样的史实,会不会对当代中国经济学者的研究有所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