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行业资讯 航海梦 中国梦:“六度空间”聚力中国梦想

2013-7-10 23:04 · 行业新闻
来自: 中国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新华网
  航海梦 中国梦
  满怀着对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憧憬,我们迎来了第九个中国航海纪念日。2005年,为纪念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政府将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如果说1905年梁启超先生在郑和下西洋500周年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是一个民族不甘屈辱的呼声;而100年后的航海日纪念,则是中华民族放眼海洋、奋发崛起的需要。如今,“航海日”已成为航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通过探索、沉淀和传承,折射出了与时俱进的精神。2013年中国“航海日”的主题是“通江达海,兴海强国”,这准确把握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的时代脉搏,充分体现了传统航海文化精神,蕴含了振兴航海事业、建设海洋强国的信念和决心,契合了中华民族实现中华复兴之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中国是最早利用海洋、征服海洋的国家,航海与航海文化的发展几乎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然而四百多年来的“禁海”制度,中华民族失去了海洋,弱化了海洋观念,没落了海洋文化;百年的近代屈辱史,在全世界华裔后人心灵上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是所有华人的共同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航海与海洋事业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对航海、海洋、蓝色国土等方面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实施,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航海事业的发展和航海文化的建设正处于新的历史机遇期,体现了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双强战略的高度融合,意义重大。
  两个角度诠释航海文化
  航海文化,自然要从海说起。“海”字,由“水”、“人”、“母”字组成,水为人之母,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海洋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类。上古神话中的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八仙过海均表明了中华民族寻求认识海洋、征服海洋的努力。山顶洞人用海蚶壳做装饰品,河姆渡人“以棹为马”,殷商时期的龟壳甲骨文,人类开始逐步感知海洋、了解海洋因鱼而渔,因渔而船,因船而运,因运而通,因通而兴,因兴而盛,因盛而强,依托海洋获“鱼盐之利”、得“舟辑之便”。于是海的特性成就了海洋文化的深沉底蕴:
  包容。即海纳百川,融洽无间,有容乃大。海洋浩瀚壮观、自由傲放、奥秘无穷,被人类视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和载体。不拒涓流,故能荡其雄浑,航海文化的包容,同样体现在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既能容又能融”的特质体现在对文化多元性的包容、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以及在全球发展的融入。一个民族的自强自信来自于对多元文化的交融互补;一个行业的壮大发展来自于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需要主动融入全球发展并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胸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元素,拓展和弘扬中国航海文化,促进社会各界对航海事业、对海洋发展的支持将对兴海强国发挥重要作用。
  平和。即宁静温和,自在和谐。海“平”于面。海洋广阔无边,虽有岛礁岸线阻隔,却始终保持着整体上的平。海“平”于行。海洋对海岸、礁石不计岁月地拍击冲刷,以其独有的温和和恒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地改变着山川地貌。海“平”于心。海面上纵有狂风骤雨、惊涛巨浪,大海深处依然平静如镜、岿然不动。海“平”于合。海浪的力量源于水滴的合力,源于每个波浪经久不息的冲击。
  航海文化的平和讲究的是一种融方于圆的心境,一种豁达开朗的处事态度和雍容大度的人生观。郑和壮举不同于西方殖民航海的核心就是平和,七下西洋传递的是平等与和平。中国梦的实现同时需要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不但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追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更要把平等与和平作为实现民族梦想的基石。
  除了海的特性,航海文化同样具有“航”的品质:航,即“舟”之“亢”,航船的高亢奋进、勇往直前、风雨无阻,体现了航海文化中的“通达”与“开拓”:
  通达。如果说“包容”体现的是“海”的特质,“通达”则诠释的是“航”的内涵,即贯通古今,济达天下。体现的是航海文化纵向的历史传承和横向的中外交流。无论是《尚书》里记载的“环九州为四海”,还是航海实践上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些印迹都聚焦在600多年前郑和令世界瞩目的航海之旅,持续28年,远航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现的坚忍不拔、勇于创新、开放交流、友好互惠、和平共处的精神依然历久弥新。同时,航海作为对外交流、商贸的重要手段,在地球超过70%的海域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往世界各地的行业特质赋予了其搭建与世界各国交往合作平台和桥梁的天然使命。同样,中华复兴之中国梦是历史的、现代的,也是未来的。要实现中华之伟大复兴,同样要做到“通达”,古今中外为我所用,同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开拓。即开创拓展,进取超越。这种精神在传统航海文化中显得尤为突出。航海发展史上,在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宁静的海的温柔的蛊惑/也不能用微笑的轻波引诱任何人/到海上去丧生:因为在那个时候/大胆的航海技术还没有产生出来。”(卢克莱修《物性论》)。可以想象,航行在浩渺无边的海洋上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黑格尔曾写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航海文化始终浸透着一种外向性、开拓性的情怀,同时也始终洋溢着一种对人类、对宇宙终极关怀的精神。中国正在由大国迈向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文化强国都需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需要有着一种对本国国民、对世界和平负责的深深的人文关怀。
  中国“航海日”作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国家法定活动日,旨在弘扬航海精神、航海文化,增强国民航海意识、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看似只是一个纪念活动,但以更宏观的视野看,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传递航海文化中的包容、平和、通达、开拓等精神和内涵以及体现我们时代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凝聚民心、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与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复兴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四种语法重塑航海文化
  现代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亟需融合现代文化元素,赋予航海文化更多的时代意义,仅用传统航海文化引领今天的海洋发展,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前航海文化的关注点更倾向于缅怀历史,着眼于未来的创新力不够;更倾向于对郑和精神等传统文化的解读,航海文化的衍生力发挥不够。我们已进入一个新的航海文化时代,要谋求在传承下的突破,使中国航海文化与时俱进,为世界人民理解、接受和认同,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和支柱。“古典、青春、科学、流通”四大语法有助于重塑新时期的中国航海文化。
  传承古典语法。从“司南”与“罗盘”的发明和应用,再到海上丝绸之路,彰显了中华民族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执着和勇气。以郑和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航海文化,是历代先人在不断的航海实践中,在用生命与风浪拼搏中逐步积累而成的,以海洋为文明交流的桥梁,以航海为文明交流的载体,展开海陆之间、陆岛之间的文化交往,中国古代文明因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其中有很多直击人性本源,符合航海实际,经得起时间冲刷,并已为大家所认同、接受、传承。这部分先进元素需要在梳理的基础上,继续保留并发扬光大,并将其专一独有的高贵、宽泛与仰望的关系建立起航海文化的古典坐标,成为文化核心精神领域的高雅圣地。
  注入青春语法。海洋发展的日新月异,映衬出传统航海文化的衰老感。现代航海,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是传统文化无法诠释的。航海文化的现代意义,需要用时代的理念来更新,用时代的语言来表述,特别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和语言,构建新媒体时代的航海文化构架,让更多人接受、宣传和融入航海文化。
  尊崇科学语法。海洋发展如火如荼,容易造成急功冒进,也给海洋生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如果海洋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沿海生态环境破坏了,海洋污染程度加剧了,这样的开发无疑是失败的。要正确引领海洋发展,就要建立科学语法,引导人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做到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
  倡导流通语法。航海文化不能局限于航海参与人的文化。从孤芳自赏,到香飘满园,航海文化要跳出来,走出去,走向社会、走进民间。“走进民间”表达语法就是要少一些曲高和寡、多一些与民同乐;少一些阳春白雪、多一些下里巴人;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脚踏实地,用雅俗共赏,贴近社会生活的语言,来传播当代航海文化。

舟之旅 楼主 来自: 中国
六度空间聚力中国梦想
  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译为“六度空间”或“小世界”理论,指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世界其实不大,人与人距离没有想象的那么远。航海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途径和载体,把世界拉近了;发展航海事业,实践航海文化的过程,就是建设海洋强国,加快中国梦实现的过程,航海文化把中国梦拉近了。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讲,梦是一种穿越历史时空、承载人民意愿的理想。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国梦,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深刻揭示。“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航海梦将作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不断发挥文化优势,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寻梦者提供精神指引和导向。借用“六度空间”的概念,航海文化将从温度、厚度、速度、硬度、深度、风度等六度空间聚力中国梦想,支撑起中国梦的实现。
  思想的温度。千万年来,海洋以母亲般的关怀和温暖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庇护,并通过水循环和海洋运动将吸收的太阳热量,源源不断地传递出去。这种传递通过航海得到更加的具化和迅速,并因此孕育出了航海文化。在与海洋母亲的亲密接触过程中,体会到的这种浓浓温情将贯穿于航海梦的实现过程,涤荡人们的心灵,敬畏自然、珍惜机会、善待自己。
  今天,因海而生,以海为本的航海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散发着包容性、多元性、先进性、创新性,所传递的这些思想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将为中国梦想的实现提供巨大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就是要发扬航海人的无畏艰险,踏浪而歌的优良传统,以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倡导自由、平等、公正,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
  文化的厚度。中国的航海文明史有着与中国发展史一样的厚重感,都有过蹒跚前行的萌芽,举世瞩目的辉煌,不堪回首的沉痛和快马一鞭的复兴。航海本身蕴含的文化特质,其所包含的不同时间、空间的具体内容,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跨文化交流成果,内容丰富、特征明显、寓意深远,值得我们不断的挖掘、丰富和弘扬。回顾辉煌的航海文明史带给我们的自豪和喜悦,先人们已留下了如此厚重笔墨,后人更应扬帆起航,继往开来。实现中国梦,就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更要不断创新成就,提升民族自信。
  发展的速度。航海中,速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同等外部条件,高速船舶在营运中占据绝对优势,意味着更快的流通和传输,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和收益。在当今世界经济大潮中,速度是催化剂,把时间变长,把距离缩短,把目标拉近。
  航海事业的发展和航海文化的繁荣无疑将大大加快航海梦的实现速度,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航海为海洋经济开辟通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承担起海洋经济、国民经济能源运输、物资集散等重任,也承担着保家卫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重任。国家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速度是取决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根本。而同时,航行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要注意保持速度与效益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民素质提高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实力的硬度。我们都懂一个道理,船舶要想开得远、开得快、开得稳,本质是要自身素质过硬,设备安全可靠,结构结实耐用,舵手精业敬业。当然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同等重要,风和日丽,安全畅通。要实现中国航海梦,必须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一是自身素质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船舶修造水平,增加自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航海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二是打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要有强大的国家海上力量,捍卫蓝色国土的持续安全和发展,确保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国家海上力量应当由六种力量所构成: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坚实的海上执法力量;以大型远洋运输船为骨干的商船队;组织规范的渔船队;领先的海上科学考察、海洋资源勘察和开发力量;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航海事业从狭义上看是一个经济问题,但从广义上看又是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性问题。海洋是政治、经济和贸易联系的通道,也是军事力量调动的通道。要成为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国、强国,离不开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航海作为交流传播载体的地位日益突显,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与航海事业的振兴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密不可分。
  探索的深度。限于认识,人们对广袤的海洋充满畏惧,历史上,中国长期信奉“天圆地方”,西方也认为海洋的边缘是深不可测的深渊。今天人类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海洋里还是有太多的未知领域有待探索,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技能有待提升,未来航海的模式有待创新和谋划……在海洋这个聚宝盆里,我们观赏、徜徉,但更要不断深度挖掘,充分运用海洋软硬资源,为国家促发展,为人类谋福祉。
  中国梦虽然长存国人心中,但是正式提出还属首次,同时也是新兴事物,在认识和实践上必定有未曾达到的领域。实践中国梦,必须践行航海文明对未知领域孜孜不倦地求索精神,以一以贯之的专注,达到胜利的彼岸。
  崛起的风度。“人有人的风度,船有船的风度,国有国的风度”。这是全国劳模,资深远洋船长贝汉庭的话。过去航海人的风度在于劈波斩浪,探索新航路、发现新大陆、开发新贸易,现在的航海人在于牵线搭桥,促进世界商贸往来、传递文明与和谐。船的风度在于可靠的性能、文明的举止和光荣的使命,作为流动的领土展现国家的风度。航海文化的风度体现一个国家的海权意识,体现一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对待领土纷争采取的态度。
  郑和下西洋作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播洒了和平和友谊,展现一个大国从容大气的风度。纪念郑和,创办航海日,就是对这种风度的追崇和继承。这种风度所展示的不骄不霸,自信从容,向世人宣示了中国梦是中国亿万国民的共同心声,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中国梦是和平梦,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之路,不争霸,不强横,中国的崛起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坚定地走向海洋、拥抱海洋、维护海洋、发展海洋。历届航海日的一系列主题和活动都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成为航海文化的代名词和宣传阵地。航海文化正逐渐走入社会大众,走进百姓生活。我们坚信,当航海梦成为民族共同梦想时,中国离海洋强国、文化强国已不远矣,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亦不远矣,中华之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宁波海事局 赵青云/文)


2013-7-10 23:04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新华网
  航海梦 中国梦
  满怀着对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憧憬,我们迎来了第九个中国航海纪念日。2005年,为纪念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政府将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如果说1905年梁启超先生在郑和下西洋500周年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是一个民族不甘屈辱的呼声;而100年后的航海日纪念,则是中华民族放眼海洋、奋发崛起的需要。如今,“航海日”已成为航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通过探索、沉淀和传承,折射出了与时俱进的精神。2013年中国“航海日”的主题是“通江达海,兴海强国”,这准确把握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的时代脉搏,充分体现了传统航海文化精神,蕴含了振兴航海事业、建设海洋强国的信念和决心,契合了中华民族实现中华复兴之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中国是最早利用海洋、征服海洋的国家,航海与航海文化的发展几乎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然而四百多年来的“禁海”制度,中华民族失去了海洋,弱化了海洋观念,没落了海洋文化;百年的近代屈辱史,在全世界华裔后人心灵上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是所有华人的共同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航海与海洋事业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对航海、海洋、蓝色国土等方面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实施,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航海事业的发展和航海文化的建设正处于新的历史机遇期,体现了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双强战略的高度融合,意义重大。
  两个角度诠释航海文化
  航海文化,自然要从海说起。“海”字,由“水”、“人”、“母”字组成,水为人之母,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海洋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类。上古神话中的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八仙过海均表明了中华民族寻求认识海洋、征服海洋的努力。山顶洞人用海蚶壳做装饰品,河姆渡人“以棹为马”,殷商时期的龟壳甲骨文,人类开始逐步感知海洋、了解海洋因鱼而渔,因渔而船,因船而运,因运而通,因通而兴,因兴而盛,因盛而强,依托海洋获“鱼盐之利”、得“舟辑之便”。于是海的特性成就了海洋文化的深沉底蕴:
  包容。即海纳百川,融洽无间,有容乃大。海洋浩瀚壮观、自由傲放、奥秘无穷,被人类视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和载体。不拒涓流,故能荡其雄浑,航海文化的包容,同样体现在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既能容又能融”的特质体现在对文化多元性的包容、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以及在全球发展的融入。一个民族的自强自信来自于对多元文化的交融互补;一个行业的壮大发展来自于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需要主动融入全球发展并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胸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元素,拓展和弘扬中国航海文化,促进社会各界对航海事业、对海洋发展的支持将对兴海强国发挥重要作用。
  平和。即宁静温和,自在和谐。海“平”于面。海洋广阔无边,虽有岛礁岸线阻隔,却始终保持着整体上的平。海“平”于行。海洋对海岸、礁石不计岁月地拍击冲刷,以其独有的温和和恒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地改变着山川地貌。海“平”于心。海面上纵有狂风骤雨、惊涛巨浪,大海深处依然平静如镜、岿然不动。海“平”于合。海浪的力量源于水滴的合力,源于每个波浪经久不息的冲击。
  航海文化的平和讲究的是一种融方于圆的心境,一种豁达开朗的处事态度和雍容大度的人生观。郑和壮举不同于西方殖民航海的核心就是平和,七下西洋传递的是平等与和平。中国梦的实现同时需要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不但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追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更要把平等与和平作为实现民族梦想的基石。
  除了海的特性,航海文化同样具有“航”的品质:航,即“舟”之“亢”,航船的高亢奋进、勇往直前、风雨无阻,体现了航海文化中的“通达”与“开拓”:
  通达。如果说“包容”体现的是“海”的特质,“通达”则诠释的是“航”的内涵,即贯通古今,济达天下。体现的是航海文化纵向的历史传承和横向的中外交流。无论是《尚书》里记载的“环九州为四海”,还是航海实践上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些印迹都聚焦在600多年前郑和令世界瞩目的航海之旅,持续28年,远航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现的坚忍不拔、勇于创新、开放交流、友好互惠、和平共处的精神依然历久弥新。同时,航海作为对外交流、商贸的重要手段,在地球超过70%的海域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往世界各地的行业特质赋予了其搭建与世界各国交往合作平台和桥梁的天然使命。同样,中华复兴之中国梦是历史的、现代的,也是未来的。要实现中华之伟大复兴,同样要做到“通达”,古今中外为我所用,同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开拓。即开创拓展,进取超越。这种精神在传统航海文化中显得尤为突出。航海发展史上,在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宁静的海的温柔的蛊惑/也不能用微笑的轻波引诱任何人/到海上去丧生:因为在那个时候/大胆的航海技术还没有产生出来。”(卢克莱修《物性论》)。可以想象,航行在浩渺无边的海洋上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黑格尔曾写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航海文化始终浸透着一种外向性、开拓性的情怀,同时也始终洋溢着一种对人类、对宇宙终极关怀的精神。中国正在由大国迈向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文化强国都需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需要有着一种对本国国民、对世界和平负责的深深的人文关怀。
  中国“航海日”作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国家法定活动日,旨在弘扬航海精神、航海文化,增强国民航海意识、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看似只是一个纪念活动,但以更宏观的视野看,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传递航海文化中的包容、平和、通达、开拓等精神和内涵以及体现我们时代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凝聚民心、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与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复兴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四种语法重塑航海文化
  现代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亟需融合现代文化元素,赋予航海文化更多的时代意义,仅用传统航海文化引领今天的海洋发展,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前航海文化的关注点更倾向于缅怀历史,着眼于未来的创新力不够;更倾向于对郑和精神等传统文化的解读,航海文化的衍生力发挥不够。我们已进入一个新的航海文化时代,要谋求在传承下的突破,使中国航海文化与时俱进,为世界人民理解、接受和认同,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和支柱。“古典、青春、科学、流通”四大语法有助于重塑新时期的中国航海文化。
  传承古典语法。从“司南”与“罗盘”的发明和应用,再到海上丝绸之路,彰显了中华民族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执着和勇气。以郑和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航海文化,是历代先人在不断的航海实践中,在用生命与风浪拼搏中逐步积累而成的,以海洋为文明交流的桥梁,以航海为文明交流的载体,展开海陆之间、陆岛之间的文化交往,中国古代文明因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其中有很多直击人性本源,符合航海实际,经得起时间冲刷,并已为大家所认同、接受、传承。这部分先进元素需要在梳理的基础上,继续保留并发扬光大,并将其专一独有的高贵、宽泛与仰望的关系建立起航海文化的古典坐标,成为文化核心精神领域的高雅圣地。
  注入青春语法。海洋发展的日新月异,映衬出传统航海文化的衰老感。现代航海,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是传统文化无法诠释的。航海文化的现代意义,需要用时代的理念来更新,用时代的语言来表述,特别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和语言,构建新媒体时代的航海文化构架,让更多人接受、宣传和融入航海文化。
  尊崇科学语法。海洋发展如火如荼,容易造成急功冒进,也给海洋生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如果海洋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沿海生态环境破坏了,海洋污染程度加剧了,这样的开发无疑是失败的。要正确引领海洋发展,就要建立科学语法,引导人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做到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
  倡导流通语法。航海文化不能局限于航海参与人的文化。从孤芳自赏,到香飘满园,航海文化要跳出来,走出去,走向社会、走进民间。“走进民间”表达语法就是要少一些曲高和寡、多一些与民同乐;少一些阳春白雪、多一些下里巴人;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脚踏实地,用雅俗共赏,贴近社会生活的语言,来传播当代航海文化。

六度空间聚力中国梦想
  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译为“六度空间”或“小世界”理论,指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世界其实不大,人与人距离没有想象的那么远。航海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途径和载体,把世界拉近了;发展航海事业,实践航海文化的过程,就是建设海洋强国,加快中国梦实现的过程,航海文化把中国梦拉近了。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讲,梦是一种穿越历史时空、承载人民意愿的理想。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国梦,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深刻揭示。“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航海梦将作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不断发挥文化优势,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寻梦者提供精神指引和导向。借用“六度空间”的概念,航海文化将从温度、厚度、速度、硬度、深度、风度等六度空间聚力中国梦想,支撑起中国梦的实现。
  思想的温度。千万年来,海洋以母亲般的关怀和温暖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庇护,并通过水循环和海洋运动将吸收的太阳热量,源源不断地传递出去。这种传递通过航海得到更加的具化和迅速,并因此孕育出了航海文化。在与海洋母亲的亲密接触过程中,体会到的这种浓浓温情将贯穿于航海梦的实现过程,涤荡人们的心灵,敬畏自然、珍惜机会、善待自己。
  今天,因海而生,以海为本的航海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散发着包容性、多元性、先进性、创新性,所传递的这些思想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将为中国梦想的实现提供巨大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就是要发扬航海人的无畏艰险,踏浪而歌的优良传统,以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倡导自由、平等、公正,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
  文化的厚度。中国的航海文明史有着与中国发展史一样的厚重感,都有过蹒跚前行的萌芽,举世瞩目的辉煌,不堪回首的沉痛和快马一鞭的复兴。航海本身蕴含的文化特质,其所包含的不同时间、空间的具体内容,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跨文化交流成果,内容丰富、特征明显、寓意深远,值得我们不断的挖掘、丰富和弘扬。回顾辉煌的航海文明史带给我们的自豪和喜悦,先人们已留下了如此厚重笔墨,后人更应扬帆起航,继往开来。实现中国梦,就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更要不断创新成就,提升民族自信。
  发展的速度。航海中,速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同等外部条件,高速船舶在营运中占据绝对优势,意味着更快的流通和传输,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和收益。在当今世界经济大潮中,速度是催化剂,把时间变长,把距离缩短,把目标拉近。
  航海事业的发展和航海文化的繁荣无疑将大大加快航海梦的实现速度,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航海为海洋经济开辟通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承担起海洋经济、国民经济能源运输、物资集散等重任,也承担着保家卫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重任。国家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速度是取决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根本。而同时,航行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要注意保持速度与效益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民素质提高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实力的硬度。我们都懂一个道理,船舶要想开得远、开得快、开得稳,本质是要自身素质过硬,设备安全可靠,结构结实耐用,舵手精业敬业。当然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同等重要,风和日丽,安全畅通。要实现中国航海梦,必须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一是自身素质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船舶修造水平,增加自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航海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二是打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要有强大的国家海上力量,捍卫蓝色国土的持续安全和发展,确保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国家海上力量应当由六种力量所构成: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坚实的海上执法力量;以大型远洋运输船为骨干的商船队;组织规范的渔船队;领先的海上科学考察、海洋资源勘察和开发力量;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航海事业从狭义上看是一个经济问题,但从广义上看又是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性问题。海洋是政治、经济和贸易联系的通道,也是军事力量调动的通道。要成为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国、强国,离不开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航海作为交流传播载体的地位日益突显,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与航海事业的振兴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密不可分。
  探索的深度。限于认识,人们对广袤的海洋充满畏惧,历史上,中国长期信奉“天圆地方”,西方也认为海洋的边缘是深不可测的深渊。今天人类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海洋里还是有太多的未知领域有待探索,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技能有待提升,未来航海的模式有待创新和谋划……在海洋这个聚宝盆里,我们观赏、徜徉,但更要不断深度挖掘,充分运用海洋软硬资源,为国家促发展,为人类谋福祉。
  中国梦虽然长存国人心中,但是正式提出还属首次,同时也是新兴事物,在认识和实践上必定有未曾达到的领域。实践中国梦,必须践行航海文明对未知领域孜孜不倦地求索精神,以一以贯之的专注,达到胜利的彼岸。
  崛起的风度。“人有人的风度,船有船的风度,国有国的风度”。这是全国劳模,资深远洋船长贝汉庭的话。过去航海人的风度在于劈波斩浪,探索新航路、发现新大陆、开发新贸易,现在的航海人在于牵线搭桥,促进世界商贸往来、传递文明与和谐。船的风度在于可靠的性能、文明的举止和光荣的使命,作为流动的领土展现国家的风度。航海文化的风度体现一个国家的海权意识,体现一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对待领土纷争采取的态度。
  郑和下西洋作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播洒了和平和友谊,展现一个大国从容大气的风度。纪念郑和,创办航海日,就是对这种风度的追崇和继承。这种风度所展示的不骄不霸,自信从容,向世人宣示了中国梦是中国亿万国民的共同心声,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中国梦是和平梦,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之路,不争霸,不强横,中国的崛起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坚定地走向海洋、拥抱海洋、维护海洋、发展海洋。历届航海日的一系列主题和活动都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成为航海文化的代名词和宣传阵地。航海文化正逐渐走入社会大众,走进百姓生活。我们坚信,当航海梦成为民族共同梦想时,中国离海洋强国、文化强国已不远矣,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亦不远矣,中华之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宁波海事局 赵青云/文)


2013-7-10 23:04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4943积分
238帖子
1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1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