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中国千年传统帆船史的活标本“金华兴”号具有不可再生的文物保护价值。

来自: 山东烟台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3.jpg

       2004年5月,一个名叫“七海扬帆”的海岸行考察队在福建东山湾发现了仍在海上航行的百年古帆船“金华兴”号,同年10月运抵珠海香洲港,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造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制帆船和典型的广式帆船,也是国内海岸线上仅存的一艘古帆船。
       据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史学者许路教授和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陈延杭高级工程师的考证,广船的发展起源于渔船,成型于唐代的商船,发展于明朝的战船,普及于清代的各式战船、商船和渔船。到了近现代,广式风帆海船应用于官府海防、远洋贸易、海盗出没以及近海捕鱼和贩运,同时兼具战船、商船和渔船的功效。“金华兴”号曾经从事外海双船拖网捕鱼,也曾在广东、福建沿海以运输蚝壳为业,后又改为掺缯式渔业生产,其建造地应为广州或地处珠江口的香山、澳门、香港。专家们指出,中国帆船独有的水密隔舱、中心轴转舵、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多孔舵等四大发明,曾经影响和改变了世界船舶史、航海史的发展,这些特征在“金华兴”上都能一一找到;而广式帆船特有的用料讲究也在“金华兴”上得到充分体现,其船底板所用的铁力木、肋骨所用的古香樟木在今天已十分罕见,正是这些特殊的用材使得“金华兴”能历经百年而保存至今,并具备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条件。

1.jpg

       但是在08年9月份,一股强热带风暴横扫珠江口,这艘长28.5米、宽8.2米、排水量200吨并栖身于珠海香洲渔港里的无动力古帆船沉没。沉入海底后第10天,该古帆船被完整地打捞出水,并送至船厂接受复原性维修。
       得知“金华兴”号出水修复的消息,珠海市博物馆馆长张建军、副馆长尚元正立即向珠海市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百年古帆船“金华兴”开发利用的建议》。他们在《建议》中指出,作为中国千年传统帆船史的活标本,该船具有不可再生的文物保护价值。如果能在珠海这座海洋资源丰富的城市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利用,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古代用于航海的帆船主要有航行于黄海和渤海的平底沙船,福建的尖底福船,外形接近福船但比福船更加坚固且体积庞大的广船,以及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中小型快速鸟船。古代用于内河的船舶主要有楼船和平底漕船。而“金华兴”号所代表的广式帆船则是当今世界上惟一保存完好的航海古帆船。
       在博物馆专家们的设想中,拟在珠海市主城区香洲野狸岛西北岸、面向避风条件最好的香洲渔港方向,筹建以“金华兴”为依托的中国惟一活体古船博物馆和一个航海体验基地,向人们展示一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上“中国最早的帆船图案”为源头,以中国最后的航海帆船“金华兴”号为终结的中国古帆船发展史。其中包括汉唐海上丝路的兴起,宋元水军在南海进行的海战,明清时期的东西方商船贸易、朝贡贸易、自由贸易以及近代南粤地区的海洋文明。在珠海海航协会的航海爱好者们看来,“金华兴”号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还可以作为中华海洋文明的形象大使,在每年的大型节事活动中开展古帆船的近海巡航活动。
       许路同时建议,珠海可考虑借鉴福建省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或瑞典哥德堡市的经验,通过筹建古帆船博物馆,对“金华兴”号实行有效的维持适航动态式保护、露天静态保护及室内场馆保护。

4.jpg

       一个逝去的“大帆船时代”渐渐浮现。 在历经岁月沧桑的“金华兴”号的背后,隐藏着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大帆船时代”。许路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退休专家黎惠萍、傅尚郁那里,查阅到了有关木帆船时代和广式古帆船的原始资料,通过与澳门海事博物馆里珍藏的记录近代中国帆船的外文资料相比较,与黄洁娴高级技术员、周天福船长掌握的一艘大尾艇渔船模型相比较,与德国慕尼黑博物馆海事分馆收藏的一艘建于1880年的北海风帆渔船Maria号相比较,与欧洲博物馆、图书馆里许多关于中国帆船的史料与模型收藏相比较,最终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一部由他和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延杭合作完成的《金华兴号考析》,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航海史上一个精彩的“大帆船时代”。
*
2.jpg

      早在先秦时期,生养栖息于南海之滨的越人以自然物制成浮具、竹筏、木筏、独木舟、木板船,用于渔猎运输。帆、桨、篙、舵、碇俱全的“南越舟”、“八槽舰”是见于汉代文献记载的广式船舶。西汉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巨舶在广州和古罗马的阿杜利港之间运送丝绸、珠宝、香料、矿物等大宗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广州起航的航海帆船已可以到达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亚丁港。
      唐代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经南洋、西亚和东非,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设有专门从事航海贸易的市舶司,每年进入广州港的海船约4000艘。沙船、福船、广船在唐代初步成形,因产地而得名的福船和广船以载重量大、结构坚固、抗风力强和航海技术好而闻名中外,是适应中国南方海阔水深多岛屿地理环境的两种船型,多行走于南洋深水航线。  
     《新唐书》记载:仅广州一地一次“能造海船五百艘”,其中,苍船长二十丈(约66.6米),能载六七百人,木兰舟能载1000人。广式海船在用材上以热带硬木和荔枝木、樟木、乌婪木为主,用铁钉连接铆牢,船型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船体结构横向是以密距肋骨与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舵板上开有成排的菱形小孔,操纵省力。
       宋代时,广州海船建造技艺更趋成熟。由广州开往西洋的船舶统称“蕃船”,与泉州“海舶”、明州“船舶”齐名,特别重视加强船舶的纵向强度,底部以从头到尾的龙骨为主干,靠近甲板处的舷部设置一根或多根从头到尾强度很高的大?,架好肋骨和横梁以后铺上木板,形成船壳。船壳是由多层板料叠加而成的,采用榫合钉接法,将构件坚实地连接起来,精工细作的捻缝工艺保障了船舱的水密性,运用升降舵、平衡舵和披水板提高了船舶的操纵性。广船还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航海船舶,广船的这些特征都能在“金华兴”号上一一找到。
       在元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始从广州移到泉州,但广州对外贸易的规模仍然最大。为了对东、西洋的海上远征和大规模的海运漕粮,元代设置了广州造船坊。
       明朝洪武初年,广东?民编入水军,并由富户建造外海渔船兼战船。明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更成为了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的顶峰。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俞大猷、戚继光、汤克宽等在领兵抗倭时,进一步完善了广船的性能,使广船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战船船型。明中期以后,中国走向海洋的步伐开始变慢。同一时期,西方诸国先后在美洲、马六甲、爪哇、菲律宾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各国商船纷纷停泊澳门,在明朝海禁的政策之下,澳门成了广东外贸的中转港。1565年,由西班牙人开辟的“广东―菲律宾―墨西哥”大三角贸易航线横跨太平洋,主要进行中国丝货贸易,故称太平洋丝路,又称为大帆船贸易。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中国的造船业基地仍以广东、福建和江南为主。
       清朝顺治年间,中国迈向海洋的脚步继续放缓。康熙年间南洋贸易被禁止,出洋帆船只许用双桅,梁头不得超过一丈八尺(约6米)。乾隆年间只限广州一地对外开放。1727年复开海禁后,清代的远洋航运又进入兴盛时期。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期间,广船船型吸收了西方船形的一些优良特点,如使用钢丝索侧拉桅杆,使用钢制滑轮等。这些特征同样体现在“金华兴”号上。1846年,英国航海商在香港建造的“耆英”号广船由30名中国水手和12名英国水手驾驶,从香港起航进行环球航行,在纽约停泊时,日参观者达七八千人。在伦敦停靠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皇亲自登船参观第一艘到达欧美的广式木帆船,见证了中国帆船精致的构造和优良的性能。
       广船的发展起源于渔船,成型于唐代的商船,发展于明朝的战船,普及于清代的各式战船、商船和渔船。到了近现代,广式风帆海船为官府海防、远洋贸易、近海捕鱼和贩运目的而用。“金华兴”号曾经从事外海双船拖网捕鱼,也曾在广东、福建沿海以运输蚝壳为业,后又改为掺缯式渔业生产,有专家认为,“金华兴”号充分展示了广式海船最成熟、最完美也是最后的体型。
船匠小蔡 来自: 浙江舟山
至今查不到后文不知道在珠海哪安家。
2013-5-20 18:40
橙5566 来自: 福建宁德
好漂亮的船啊
2019-2-15 14:53
dq2048 来自: 亚太地区
70825081_202007201038380878840634.png

70825081_202007201037330034798949.png


70825081_202007201038070738932313.png

70825081_202007201038380878840634.png




2020-7-21 09:33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3.jpg

       2004年5月,一个名叫“七海扬帆”的海岸行考察队在福建东山湾发现了仍在海上航行的百年古帆船“金华兴”号,同年10月运抵珠海香洲港,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造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制帆船和典型的广式帆船,也是国内海岸线上仅存的一艘古帆船。
       据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史学者许路教授和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陈延杭高级工程师的考证,广船的发展起源于渔船,成型于唐代的商船,发展于明朝的战船,普及于清代的各式战船、商船和渔船。到了近现代,广式风帆海船应用于官府海防、远洋贸易、海盗出没以及近海捕鱼和贩运,同时兼具战船、商船和渔船的功效。“金华兴”号曾经从事外海双船拖网捕鱼,也曾在广东、福建沿海以运输蚝壳为业,后又改为掺缯式渔业生产,其建造地应为广州或地处珠江口的香山、澳门、香港。专家们指出,中国帆船独有的水密隔舱、中心轴转舵、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多孔舵等四大发明,曾经影响和改变了世界船舶史、航海史的发展,这些特征在“金华兴”上都能一一找到;而广式帆船特有的用料讲究也在“金华兴”上得到充分体现,其船底板所用的铁力木、肋骨所用的古香樟木在今天已十分罕见,正是这些特殊的用材使得“金华兴”能历经百年而保存至今,并具备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条件。

1.jpg

       但是在08年9月份,一股强热带风暴横扫珠江口,这艘长28.5米、宽8.2米、排水量200吨并栖身于珠海香洲渔港里的无动力古帆船沉没。沉入海底后第10天,该古帆船被完整地打捞出水,并送至船厂接受复原性维修。
       得知“金华兴”号出水修复的消息,珠海市博物馆馆长张建军、副馆长尚元正立即向珠海市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百年古帆船“金华兴”开发利用的建议》。他们在《建议》中指出,作为中国千年传统帆船史的活标本,该船具有不可再生的文物保护价值。如果能在珠海这座海洋资源丰富的城市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利用,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古代用于航海的帆船主要有航行于黄海和渤海的平底沙船,福建的尖底福船,外形接近福船但比福船更加坚固且体积庞大的广船,以及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中小型快速鸟船。古代用于内河的船舶主要有楼船和平底漕船。而“金华兴”号所代表的广式帆船则是当今世界上惟一保存完好的航海古帆船。
       在博物馆专家们的设想中,拟在珠海市主城区香洲野狸岛西北岸、面向避风条件最好的香洲渔港方向,筹建以“金华兴”为依托的中国惟一活体古船博物馆和一个航海体验基地,向人们展示一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上“中国最早的帆船图案”为源头,以中国最后的航海帆船“金华兴”号为终结的中国古帆船发展史。其中包括汉唐海上丝路的兴起,宋元水军在南海进行的海战,明清时期的东西方商船贸易、朝贡贸易、自由贸易以及近代南粤地区的海洋文明。在珠海海航协会的航海爱好者们看来,“金华兴”号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还可以作为中华海洋文明的形象大使,在每年的大型节事活动中开展古帆船的近海巡航活动。
       许路同时建议,珠海可考虑借鉴福建省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或瑞典哥德堡市的经验,通过筹建古帆船博物馆,对“金华兴”号实行有效的维持适航动态式保护、露天静态保护及室内场馆保护。

4.jpg

       一个逝去的“大帆船时代”渐渐浮现。 在历经岁月沧桑的“金华兴”号的背后,隐藏着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大帆船时代”。许路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退休专家黎惠萍、傅尚郁那里,查阅到了有关木帆船时代和广式古帆船的原始资料,通过与澳门海事博物馆里珍藏的记录近代中国帆船的外文资料相比较,与黄洁娴高级技术员、周天福船长掌握的一艘大尾艇渔船模型相比较,与德国慕尼黑博物馆海事分馆收藏的一艘建于1880年的北海风帆渔船Maria号相比较,与欧洲博物馆、图书馆里许多关于中国帆船的史料与模型收藏相比较,最终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一部由他和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延杭合作完成的《金华兴号考析》,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航海史上一个精彩的“大帆船时代”。
*
2.jpg

      早在先秦时期,生养栖息于南海之滨的越人以自然物制成浮具、竹筏、木筏、独木舟、木板船,用于渔猎运输。帆、桨、篙、舵、碇俱全的“南越舟”、“八槽舰”是见于汉代文献记载的广式船舶。西汉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巨舶在广州和古罗马的阿杜利港之间运送丝绸、珠宝、香料、矿物等大宗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广州起航的航海帆船已可以到达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亚丁港。
      唐代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经南洋、西亚和东非,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设有专门从事航海贸易的市舶司,每年进入广州港的海船约4000艘。沙船、福船、广船在唐代初步成形,因产地而得名的福船和广船以载重量大、结构坚固、抗风力强和航海技术好而闻名中外,是适应中国南方海阔水深多岛屿地理环境的两种船型,多行走于南洋深水航线。  
     《新唐书》记载:仅广州一地一次“能造海船五百艘”,其中,苍船长二十丈(约66.6米),能载六七百人,木兰舟能载1000人。广式海船在用材上以热带硬木和荔枝木、樟木、乌婪木为主,用铁钉连接铆牢,船型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船体结构横向是以密距肋骨与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舵板上开有成排的菱形小孔,操纵省力。
       宋代时,广州海船建造技艺更趋成熟。由广州开往西洋的船舶统称“蕃船”,与泉州“海舶”、明州“船舶”齐名,特别重视加强船舶的纵向强度,底部以从头到尾的龙骨为主干,靠近甲板处的舷部设置一根或多根从头到尾强度很高的大?,架好肋骨和横梁以后铺上木板,形成船壳。船壳是由多层板料叠加而成的,采用榫合钉接法,将构件坚实地连接起来,精工细作的捻缝工艺保障了船舱的水密性,运用升降舵、平衡舵和披水板提高了船舶的操纵性。广船还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航海船舶,广船的这些特征都能在“金华兴”号上一一找到。
       在元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始从广州移到泉州,但广州对外贸易的规模仍然最大。为了对东、西洋的海上远征和大规模的海运漕粮,元代设置了广州造船坊。
       明朝洪武初年,广东?民编入水军,并由富户建造外海渔船兼战船。明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更成为了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的顶峰。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俞大猷、戚继光、汤克宽等在领兵抗倭时,进一步完善了广船的性能,使广船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战船船型。明中期以后,中国走向海洋的步伐开始变慢。同一时期,西方诸国先后在美洲、马六甲、爪哇、菲律宾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各国商船纷纷停泊澳门,在明朝海禁的政策之下,澳门成了广东外贸的中转港。1565年,由西班牙人开辟的“广东―菲律宾―墨西哥”大三角贸易航线横跨太平洋,主要进行中国丝货贸易,故称太平洋丝路,又称为大帆船贸易。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中国的造船业基地仍以广东、福建和江南为主。
       清朝顺治年间,中国迈向海洋的脚步继续放缓。康熙年间南洋贸易被禁止,出洋帆船只许用双桅,梁头不得超过一丈八尺(约6米)。乾隆年间只限广州一地对外开放。1727年复开海禁后,清代的远洋航运又进入兴盛时期。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期间,广船船型吸收了西方船形的一些优良特点,如使用钢丝索侧拉桅杆,使用钢制滑轮等。这些特征同样体现在“金华兴”号上。1846年,英国航海商在香港建造的“耆英”号广船由30名中国水手和12名英国水手驾驶,从香港起航进行环球航行,在纽约停泊时,日参观者达七八千人。在伦敦停靠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皇亲自登船参观第一艘到达欧美的广式木帆船,见证了中国帆船精致的构造和优良的性能。
       广船的发展起源于渔船,成型于唐代的商船,发展于明朝的战船,普及于清代的各式战船、商船和渔船。到了近现代,广式风帆海船为官府海防、远洋贸易、近海捕鱼和贩运目的而用。“金华兴”号曾经从事外海双船拖网捕鱼,也曾在广东、福建沿海以运输蚝壳为业,后又改为掺缯式渔业生产,有专家认为,“金华兴”号充分展示了广式海船最成熟、最完美也是最后的体型。
至今查不到后文不知道在珠海哪安家。
2013-5-20 18:40
好漂亮的船啊
2019-2-15 14:53
70825081_202007201038380878840634.png

70825081_202007201037330034798949.png


70825081_202007201038070738932313.png

70825081_202007201038380878840634.png




2020-7-21 09:33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17520积分
370帖子
3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3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