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回顾老翁刚刚脱离陆地生活后的那段日子

2012-8-30 10:07 · 翁以煊
来自: 山东烟台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2-8-30 10:21 编辑

      “孤独是一种美的感受,其根源在于脱离实际。”他翻出一张的照片,一叶孤帆飘荡在茫茫海上,仿佛据此可以说尽漂游四海离世出尘、心淡神怡的滋味,“社会好像很憋闷,我想走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而航海可以到世界上许多别人很少去过的地方,或只在书上或电影里看到的地方。”亚麻色皮肤,未经打理的头发像被一阵零乱的海风刚刚吹过,带来咸湿的味道——他从海上来——他说:“回来和离开一样的不容易。”
       翁以煊说,自己曾供职的公司被并购之后,新公司只要技术和产品,员工都被炒了,这次变故,让只身在美国打拼的他,感到深深的不安和被抛弃感,所以想离开社会,到原始的、不知名的地方寻求内心的安稳。   算了算十万美元的积蓄,可以买房,但买了房是无止境的房贷、无止境的负累,不如买船,有了船便可离岸,离开城市——因为“城市才会想方设法让人花钱”。用十万美元买得“信天翁”后,生活便与往日彻底隔断了,然后漂流,永久地漂流。
  “信天翁”就是翁以煊的家,船里有两个厅,有厨房,写字台(导航台),前面睡房可以睡两个人,后面还有一张双人床,厕所和淋浴室也都有。 “航海”这桩在多数人眼中过分冒险的事,在翁以煊看来,却是一种能够带来安全感的生活。
       1998年的12月,翁以煊放弃在美国奋斗了13年的生活,用10万美元的积蓄买回长12米、宽4米的机动帆船“信天翁”号,从旧金山出发,开始了孤帆环球航海的生活。

2.jpg

  冬天来了,阿拉斯加寒流送来阴冷的海风,令人焦躁。但他不想再停留,等风势合宜的季节;他相信一路往南,天气会越来越温暖。往南往南,经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绕合恩角、好望角、鲁汶角、塔斯马尼亚西南角、斯图尔特西南角,过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三年四个月二十六天,漂流海上,环行世界,成为华人首位孤身环球航海、穿越五大角的航海者。
      “第一夜睡在海上,有很深的恐惧感,可是再想想,又有什么可害怕。周围什么也没有,只是茫茫的海面。”反而是靠岸、停船,回到陆地,海港城市的生活带着浓重、疲惫的味道,令他伤感,觉得孤独。于是,每一次当孤独和憋闷的感觉来袭,又匆匆回到海上,继续漂流。
  海上生活对人的改变非常真实、具体,从有船的第一天起,一切必须亲历亲为,修船、做饭、洗衣、积蓄淡水、分配食物,首先得学会“在海上生活”。因为懒惰,没有及时修理仪器,也可能带来灾难;或者,碰到雨天再懒也要打起精神采集淡水,办法是把船帆卷成漏斗形,用水桶接住雨水,狂风暴雨里歪歪斜斜地把一桶一桶雨水从外面拎回来,风浪太大,船颤抖得厉害,蹲着、匍匐着一步一步挪移,常常只能拎回一桶摇晃得只剩最后一点点的雨水,但不能放弃——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也许就在此。翁以煊说,佛理讲“因果”,也许就是,“每一个人都处在不断的选择中,无穷尽的选择改变着他的生活。”
  海上的生活同样平常、琐碎。清晨做详细的航海日志,记录下经纬度、天气和船的数值,万一电子设备失灵,这些数据能救命——要靠它们制定航线。合格的航海者应每半小时出船舱看看周围情况,翁以煊却常常偷懒,猫在舱里睡觉,读仪器说明书、航海书和《红楼梦》之类的小说书,事后他常想:这一路,也有老天帮忙吧,因为自己的行为未必规范。
  吃饭是每天的重头戏,新鲜食物总要仔细分配,最喜欢吃的蔬菜、瓜果舍不得吃,常常放干了。海产倒极为丰富,小金枪鱼们一见船只经过,就尾随上来游啊游,船舷偏向某一边的时候,探出脚去,鱼儿就在足边游过,水波和鱼鳞被光影抚过,变换着神奇美丽的纹理和色彩。老海龟也来跟着游,风力足的时候海龟被远远抛开,风力小的时候,老海龟又慢悠悠地把船甩在屁股后,煞是好玩,“在海上久了,你就没法把鲸鱼们当鱼,看到它们死在海滩上非常难过。”翁以煊说。
    船停靠不同的地方,为了省泊船费,船是不靠岸的,只是抛锚,用皮划艇再渡到岸上。在翁以煊看来,语言不通似乎不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根本障碍,经常是这样:人们看到帆在天际间飘来,便早早围在岸上,等着听你带来什么样的好故事,“帆就是一种语言,曾经有一位老人告诉我‘我已经12年’没看过船帆了。”
  每次上岸,对于老翁来说,最美的事有三桩:不停地走路走路;和人不停地说话说话,“每一次我都很害怕我的话题不吸引人,大家不跟我说话了”;再一件就是储备新鲜的一切——蔬菜和水。
  在原始的自然之地,人与人的交流非常直接,靠着许多本来的信息,即使语言不通,透过一个眼神也能判断他要跟你说什么。如果,碰到有人偷东西,好心的小孩会直直地盯着他看,提醒他:你处于危险之中。有一次,在莫桑比克一个小镇停泊,不知不觉走到红灯区,街头小混混神出鬼没,一个黑人小姑娘直直地看着他,他刚意识到自己处在危险中,四双手已从四个方向擒住他,他稳住自己,心想:“断不能让他们撂翻在地,只要站着就好办。”然后狠狠发力,稳稳定住。莫桑比克小混混一见如此场面,联想到传说中的中国功夫,大呼“Chinese”,逃得远远的。
  “我不想只是去创个什么纪录回来,当然纪录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后半生还指着这个生活,但更重要的是慢慢经历一路上自然的蛮荒之地,当人的精神很满足的时候,或许不会那么计较物质。”翁以煊说得很实在。在海上,很长时间用不到钱,东西大多靠交换,T恤交换食物,而船上用过的生活用品对偏远之地的人都新鲜、有用,人们知道只要船来了,就会带来好故事和好东西——一个可乐罐,装上油和灯线,就是油灯。
  “最艰难的一段,是回来的路程。那是一种心里的艰难,船离开新西兰,距离香港越来越近了——望得到尽头,是最痛苦的事。”与出发时的心情如此不同,那时候知道下一个目的地,却好像没有尽头,三年之后,终要靠岸。便是在此茫然若失的心境里,翁以煊开始整理和追记航海日记,把一路的见闻、内心的变化闲闲地写下来,而今,结集为一本《征帆》。

1.jpg   
  
大家蛇年愉快!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2-8-30 10:21 编辑

      “孤独是一种美的感受,其根源在于脱离实际。”他翻出一张的照片,一叶孤帆飘荡在茫茫海上,仿佛据此可以说尽漂游四海离世出尘、心淡神怡的滋味,“社会好像很憋闷,我想走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而航海可以到世界上许多别人很少去过的地方,或只在书上或电影里看到的地方。”亚麻色皮肤,未经打理的头发像被一阵零乱的海风刚刚吹过,带来咸湿的味道——他从海上来——他说:“回来和离开一样的不容易。”
       翁以煊说,自己曾供职的公司被并购之后,新公司只要技术和产品,员工都被炒了,这次变故,让只身在美国打拼的他,感到深深的不安和被抛弃感,所以想离开社会,到原始的、不知名的地方寻求内心的安稳。   算了算十万美元的积蓄,可以买房,但买了房是无止境的房贷、无止境的负累,不如买船,有了船便可离岸,离开城市——因为“城市才会想方设法让人花钱”。用十万美元买得“信天翁”后,生活便与往日彻底隔断了,然后漂流,永久地漂流。
  “信天翁”就是翁以煊的家,船里有两个厅,有厨房,写字台(导航台),前面睡房可以睡两个人,后面还有一张双人床,厕所和淋浴室也都有。 “航海”这桩在多数人眼中过分冒险的事,在翁以煊看来,却是一种能够带来安全感的生活。
       1998年的12月,翁以煊放弃在美国奋斗了13年的生活,用10万美元的积蓄买回长12米、宽4米的机动帆船“信天翁”号,从旧金山出发,开始了孤帆环球航海的生活。

2.jpg

  冬天来了,阿拉斯加寒流送来阴冷的海风,令人焦躁。但他不想再停留,等风势合宜的季节;他相信一路往南,天气会越来越温暖。往南往南,经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绕合恩角、好望角、鲁汶角、塔斯马尼亚西南角、斯图尔特西南角,过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三年四个月二十六天,漂流海上,环行世界,成为华人首位孤身环球航海、穿越五大角的航海者。
      “第一夜睡在海上,有很深的恐惧感,可是再想想,又有什么可害怕。周围什么也没有,只是茫茫的海面。”反而是靠岸、停船,回到陆地,海港城市的生活带着浓重、疲惫的味道,令他伤感,觉得孤独。于是,每一次当孤独和憋闷的感觉来袭,又匆匆回到海上,继续漂流。
  海上生活对人的改变非常真实、具体,从有船的第一天起,一切必须亲历亲为,修船、做饭、洗衣、积蓄淡水、分配食物,首先得学会“在海上生活”。因为懒惰,没有及时修理仪器,也可能带来灾难;或者,碰到雨天再懒也要打起精神采集淡水,办法是把船帆卷成漏斗形,用水桶接住雨水,狂风暴雨里歪歪斜斜地把一桶一桶雨水从外面拎回来,风浪太大,船颤抖得厉害,蹲着、匍匐着一步一步挪移,常常只能拎回一桶摇晃得只剩最后一点点的雨水,但不能放弃——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也许就在此。翁以煊说,佛理讲“因果”,也许就是,“每一个人都处在不断的选择中,无穷尽的选择改变着他的生活。”
  海上的生活同样平常、琐碎。清晨做详细的航海日志,记录下经纬度、天气和船的数值,万一电子设备失灵,这些数据能救命——要靠它们制定航线。合格的航海者应每半小时出船舱看看周围情况,翁以煊却常常偷懒,猫在舱里睡觉,读仪器说明书、航海书和《红楼梦》之类的小说书,事后他常想:这一路,也有老天帮忙吧,因为自己的行为未必规范。
  吃饭是每天的重头戏,新鲜食物总要仔细分配,最喜欢吃的蔬菜、瓜果舍不得吃,常常放干了。海产倒极为丰富,小金枪鱼们一见船只经过,就尾随上来游啊游,船舷偏向某一边的时候,探出脚去,鱼儿就在足边游过,水波和鱼鳞被光影抚过,变换着神奇美丽的纹理和色彩。老海龟也来跟着游,风力足的时候海龟被远远抛开,风力小的时候,老海龟又慢悠悠地把船甩在屁股后,煞是好玩,“在海上久了,你就没法把鲸鱼们当鱼,看到它们死在海滩上非常难过。”翁以煊说。
    船停靠不同的地方,为了省泊船费,船是不靠岸的,只是抛锚,用皮划艇再渡到岸上。在翁以煊看来,语言不通似乎不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根本障碍,经常是这样:人们看到帆在天际间飘来,便早早围在岸上,等着听你带来什么样的好故事,“帆就是一种语言,曾经有一位老人告诉我‘我已经12年’没看过船帆了。”
  每次上岸,对于老翁来说,最美的事有三桩:不停地走路走路;和人不停地说话说话,“每一次我都很害怕我的话题不吸引人,大家不跟我说话了”;再一件就是储备新鲜的一切——蔬菜和水。
  在原始的自然之地,人与人的交流非常直接,靠着许多本来的信息,即使语言不通,透过一个眼神也能判断他要跟你说什么。如果,碰到有人偷东西,好心的小孩会直直地盯着他看,提醒他:你处于危险之中。有一次,在莫桑比克一个小镇停泊,不知不觉走到红灯区,街头小混混神出鬼没,一个黑人小姑娘直直地看着他,他刚意识到自己处在危险中,四双手已从四个方向擒住他,他稳住自己,心想:“断不能让他们撂翻在地,只要站着就好办。”然后狠狠发力,稳稳定住。莫桑比克小混混一见如此场面,联想到传说中的中国功夫,大呼“Chinese”,逃得远远的。
  “我不想只是去创个什么纪录回来,当然纪录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后半生还指着这个生活,但更重要的是慢慢经历一路上自然的蛮荒之地,当人的精神很满足的时候,或许不会那么计较物质。”翁以煊说得很实在。在海上,很长时间用不到钱,东西大多靠交换,T恤交换食物,而船上用过的生活用品对偏远之地的人都新鲜、有用,人们知道只要船来了,就会带来好故事和好东西——一个可乐罐,装上油和灯线,就是油灯。
  “最艰难的一段,是回来的路程。那是一种心里的艰难,船离开新西兰,距离香港越来越近了——望得到尽头,是最痛苦的事。”与出发时的心情如此不同,那时候知道下一个目的地,却好像没有尽头,三年之后,终要靠岸。便是在此茫然若失的心境里,翁以煊开始整理和追记航海日记,把一路的见闻、内心的变化闲闲地写下来,而今,结集为一本《征帆》。

1.jpg   
  
大家蛇年愉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