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流经滨州的大清河哪里去了?

2022-12-28 17:51 · 大杂烩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流经滨州的大清河哪里去了?
邢恩和
时下,小清河明年复航犹然在望,这不禁勾起了笔者对
大清河的流经滨州上千年的大清河哪儿去了呢?
一、古济水就是大清河吗?
济水,又名兖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济源也因此而得名。济水在古时独流入海,与江水(长江)、河水(黄河)、淮水(淮河)并称华夏“四渎”,声名隆甚。《尔雅·释水》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济水名气之大,不独因其古老,与独流入海大有关系。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由于黄河浸淤,东平以西的济水湮没,东平以下的济水改称大清河。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
此时的济水下游故道,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依次是:鱼山南、东阿镇、谷城县、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济阳县、长山县、高苑县、博兴县,最终在东营与广饶之间入海。由于济水的淤塞变迁和水名的变化,济水故道脉络已不太清晰,但济南至入海口的小清河,大体上就是几经修整疏浚的济水故道。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夺大清河东阿至历城间河段,在历城东北脱离济水故道,夺漯水河道,东北流至利津入海。
由此看来,黄河夺大清河入海,使得大清河北移之前,走的还是济水故道,即济南—邹平—博兴线;北移之后,只有东平湖至济南段的大清河走的还是济水古道,济南以下走的是济南—滨州—利津线。从这个角度来说,济水与大清河之间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二、济水是何时改称大清河的呢?
清胡德琳辑《历城县志》记载:“济水自东平以下,唐人谓之清河,至宋又有南北清河之名。南清河即泗水,北清河即济渎。南渡后,北清河又有大小之分,尽自刘豫导泺东行始。”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济水改称清河当在唐代,而出现大清河、小清河的称谓应在伪齐刘豫当政期间,既在金天会八年(1130年)之后的十余年内。
唐朝之所以把济水改称大清河,是因为5世纪后,济水上段逐渐堙塞,济水下段以大野泽和汶水为源,因河水清澈而得名。北宋时黄河夺北清河(即大清河)、南清河入海,河水变浑。黄河水退以后,河水再度变清。
三、大清河给滨州带来了什么?
历史上,大清河才是滨州的母亲河。滨州一方面因盐而生,一方面又因河而兴。因运盐船往来如织,所以大清河又被称为盐河。
大清河给滨州带来了美丽与繁荣。最好的例子就是河边的两颗明珠——齐东(人称“小济南”,此处仅仅提及)和蒲台县城。
蒲台县历史悠久,从隋朝到北宋,曾经三次废除。金代重设,明昌二年在原县治以南新建蒲台城。原县治改称蒲北镇,后来简称为北镇。前人形容古蒲台八景之一的济水拖兰:“济水来自西南达於东北,清涟澄澈,风静波平。如碧练环绕,翠带长拖,沟深钓奇,此奇选矣。”蒲台知县严文典同样有诗描述此景,诗曰“济水西来势渐衰,萦蒲斜抱去迟迟。萧疏一带长堤柳,青翠齐拖入海时”。
金元时期,大清河上运盐船千帆竞发,一派繁荣。据金代石碑记载,“南望清河影带,昼夜不息,舳舫交错,商旅蝉阵于东西,滨之城市士庶蚊聚。”宁海、永阜、丰国、永利、利国、富国、丰民、王家岗等场运盐出八场,过蒲台、泺口二关,而达运河。源源不断的盐船自大清河下游而来,自蒲城过关而去,带动财富的流转,留给蒲城繁华胜景和物阜民丰。
​四、大清河到哪里去了?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决口,主流东行,穿大运河,至张秋镇汇入大清河,由东营境地入海。大清河从此渐行渐远,留给后人一个模糊的背影。
​在滨州蒲湖公园里有一段河床遗迹,加上一只古船的点缀,这儿即是被权威人士认定的大清河河床遗址。
​其实,这是错的,真正的大清河河床遗址(张肖堂以下)还要从此往北北移10里地左右,位置约在北外环和黄河十四路之间的大河新城,呈西南—东北向延展。
​为什么这么说?笔者前一段时间追踪大河于等七个村前缀“大河”的真名时,发现这里的大河即是大清河。当时还怀疑是沙河,后来我走访当地老人,并实地查看沙河,才知道沙河是人工河,文革时开挖的,为了防洪排涝,跟村名移民没有任何关系,大河即大清河是铁板钉钉的事儿。
黄河(大清河)​后来咋南移到现在的位置了呢?据《滨州市志》记载:“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正月二十,黄河在张肖堂村决堤,破口两道:一在堤东赵村村南,一在马张村东。”在这次壅冰漫决后,黄河自动找到新的出路。合龙后溜势突然南移,溜向由尉家口改道东去,直奔道旭,至王旺庄东去,逐渐脱离了原大清河道。从此,蒲城和陈台、大刘家等20余村由河南变成河北。蒲城与北镇之间的原大清河河道在张肖堂决口后二三年内自动淤塞,如今蒲城变成了蒲湖,大清河河床遗址已成为滨城区北部的一部分。睹此,不禁顿生“沧海桑田须臾改”之叹!
在大河新城采访时,有的老人还能打开尘封的记忆,颇为详细地描述此事。
要说黄河,虽说最终留驻滨州,但毕竟南来北往的,不如大清河用情专一。​禹疏九河时,济水、漯水即是其中两条重要的入海之河,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当她在唐代由济水改称大清河至今也有一千多年历史。期间,大清河一直流淌在滨州大地上,带给滨州美丽和富足,从未远去。碧波荡漾、载盐如雪、千帆竞发的大清河是滨州人民记忆中的珍宝,永留心底。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流经滨州的大清河哪里去了?
邢恩和
时下,小清河明年复航犹然在望,这不禁勾起了笔者对
大清河的流经滨州上千年的大清河哪儿去了呢?
一、古济水就是大清河吗?
济水,又名兖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济源也因此而得名。济水在古时独流入海,与江水(长江)、河水(黄河)、淮水(淮河)并称华夏“四渎”,声名隆甚。《尔雅·释水》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济水名气之大,不独因其古老,与独流入海大有关系。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由于黄河浸淤,东平以西的济水湮没,东平以下的济水改称大清河。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
此时的济水下游故道,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依次是:鱼山南、东阿镇、谷城县、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济阳县、长山县、高苑县、博兴县,最终在东营与广饶之间入海。由于济水的淤塞变迁和水名的变化,济水故道脉络已不太清晰,但济南至入海口的小清河,大体上就是几经修整疏浚的济水故道。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夺大清河东阿至历城间河段,在历城东北脱离济水故道,夺漯水河道,东北流至利津入海。
由此看来,黄河夺大清河入海,使得大清河北移之前,走的还是济水故道,即济南—邹平—博兴线;北移之后,只有东平湖至济南段的大清河走的还是济水古道,济南以下走的是济南—滨州—利津线。从这个角度来说,济水与大清河之间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二、济水是何时改称大清河的呢?
清胡德琳辑《历城县志》记载:“济水自东平以下,唐人谓之清河,至宋又有南北清河之名。南清河即泗水,北清河即济渎。南渡后,北清河又有大小之分,尽自刘豫导泺东行始。”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济水改称清河当在唐代,而出现大清河、小清河的称谓应在伪齐刘豫当政期间,既在金天会八年(1130年)之后的十余年内。
唐朝之所以把济水改称大清河,是因为5世纪后,济水上段逐渐堙塞,济水下段以大野泽和汶水为源,因河水清澈而得名。北宋时黄河夺北清河(即大清河)、南清河入海,河水变浑。黄河水退以后,河水再度变清。
三、大清河给滨州带来了什么?
历史上,大清河才是滨州的母亲河。滨州一方面因盐而生,一方面又因河而兴。因运盐船往来如织,所以大清河又被称为盐河。
大清河给滨州带来了美丽与繁荣。最好的例子就是河边的两颗明珠——齐东(人称“小济南”,此处仅仅提及)和蒲台县城。
蒲台县历史悠久,从隋朝到北宋,曾经三次废除。金代重设,明昌二年在原县治以南新建蒲台城。原县治改称蒲北镇,后来简称为北镇。前人形容古蒲台八景之一的济水拖兰:“济水来自西南达於东北,清涟澄澈,风静波平。如碧练环绕,翠带长拖,沟深钓奇,此奇选矣。”蒲台知县严文典同样有诗描述此景,诗曰“济水西来势渐衰,萦蒲斜抱去迟迟。萧疏一带长堤柳,青翠齐拖入海时”。
金元时期,大清河上运盐船千帆竞发,一派繁荣。据金代石碑记载,“南望清河影带,昼夜不息,舳舫交错,商旅蝉阵于东西,滨之城市士庶蚊聚。”宁海、永阜、丰国、永利、利国、富国、丰民、王家岗等场运盐出八场,过蒲台、泺口二关,而达运河。源源不断的盐船自大清河下游而来,自蒲城过关而去,带动财富的流转,留给蒲城繁华胜景和物阜民丰。
​四、大清河到哪里去了?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决口,主流东行,穿大运河,至张秋镇汇入大清河,由东营境地入海。大清河从此渐行渐远,留给后人一个模糊的背影。
​在滨州蒲湖公园里有一段河床遗迹,加上一只古船的点缀,这儿即是被权威人士认定的大清河河床遗址。
​其实,这是错的,真正的大清河河床遗址(张肖堂以下)还要从此往北北移10里地左右,位置约在北外环和黄河十四路之间的大河新城,呈西南—东北向延展。
​为什么这么说?笔者前一段时间追踪大河于等七个村前缀“大河”的真名时,发现这里的大河即是大清河。当时还怀疑是沙河,后来我走访当地老人,并实地查看沙河,才知道沙河是人工河,文革时开挖的,为了防洪排涝,跟村名移民没有任何关系,大河即大清河是铁板钉钉的事儿。
黄河(大清河)​后来咋南移到现在的位置了呢?据《滨州市志》记载:“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正月二十,黄河在张肖堂村决堤,破口两道:一在堤东赵村村南,一在马张村东。”在这次壅冰漫决后,黄河自动找到新的出路。合龙后溜势突然南移,溜向由尉家口改道东去,直奔道旭,至王旺庄东去,逐渐脱离了原大清河道。从此,蒲城和陈台、大刘家等20余村由河南变成河北。蒲城与北镇之间的原大清河河道在张肖堂决口后二三年内自动淤塞,如今蒲城变成了蒲湖,大清河河床遗址已成为滨城区北部的一部分。睹此,不禁顿生“沧海桑田须臾改”之叹!
在大河新城采访时,有的老人还能打开尘封的记忆,颇为详细地描述此事。
要说黄河,虽说最终留驻滨州,但毕竟南来北往的,不如大清河用情专一。​禹疏九河时,济水、漯水即是其中两条重要的入海之河,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当她在唐代由济水改称大清河至今也有一千多年历史。期间,大清河一直流淌在滨州大地上,带给滨州美丽和富足,从未远去。碧波荡漾、载盐如雪、千帆竞发的大清河是滨州人民记忆中的珍宝,永留心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