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新闻资讯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徐鹏 于 2022-7-12 20:51 编辑

/ 写在前面 /

今天对中国航海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节日,600多年前的今天,郑和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支远洋舰队,郑和把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交往推向了高峰。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今日,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陈庆江教授以“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为题进行分享,通过介绍郑和、介绍郑和下西洋概况、目的、主要成就和意义等带我们系统全面地了解了郑和及600多年前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的波澜壮阔的篇章,对今天我们更多更好地走向海洋、认识海洋、保护和经略海洋、争取合理海权,具有多重借鉴意义和深刻深远的启示。错过直播的小伙伴可以通过本文及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视频号进行回顾。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1.jpg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2.jpg

1/ 从滇池之滨走出的航海家 /

郑和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名的航海家之一。

郑和的身份本为太监,但《明史》专门为他列传,足见他的地位和影响。他完全可以说明代做出最卓越事业的太监。

《明史·郑和传》开篇即说:“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但郑和是云南哪里人呢?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一直是个悬案,人们并不清楚。清末的1894年,昆明举人宋藩和文化人士苏荃在昆明滇池南岸昆阳州城边月山上发现了一块用小篆题额“《故马公墓志铭》”的碑。后来,经晚晴经济特科状元、云南文化名流袁嘉谷等人考订研究,确认它是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碑,此后习称马哈只墓碑。2006年,马哈只墓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马公墓志铭》原文中说:“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这个墓志铭谁撰写的呢?题款非常清楚:“时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该碑碑阴右上角有题记一则,文曰:“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冢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迺还,记耳。”据碑铭和碑阴题记可知,郑和故里为滇池之滨昆阳[①],他本姓马,“郑”为皇帝所赐姓。《明史·郑和传》说:“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正式出海还在这之后,墓志铭撰写于此前的端阳节,所以未提及下西洋之事。郑和于永乐九年(1411)年底回乡祭扫,立了此碑,这时郑和已是第三次下西洋归来。

郑和是如何从滇池之滨走到京城、走到皇帝身边成为“事今天子”的红人呢?郑和出生在明初动荡的战乱岁月,这为他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郑和出生的年份,学界以前一般以吴晗和郑鹤声先生所说为准。根据吴晗1936年发表的《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一文的结论,郑和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②]。朱惠荣先生《郑和“庚戌三月十一日”索解》[③]提出新的结论,考订出郑和出生的确切时间,应为洪武三年(1370)三月十一日。这一结论论证充分,说服力强。

明朝建立之初,云南尚不归明朝统治。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蓝玉、沐英率明军平定云南,马和被俘而留在军中。明军班师回朝时,他被带回当时的京城(今南京)。此后,他又随傅友德、蓝玉军征战。大约在19岁时,他被选入朱棣的燕王府。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正值盛年的三十岁左右,随朱棣驰骋沙场,转战今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屡立战功。公元1403年,朱棣在南京称帝,定年号为永乐,马和在这一年被擢升为内官监太监。次年正月初一,皇帝朱棣亲笔赐姓“郑”,自此马和改称郑和。再往后一年,郑和35岁,他下西洋的大幕正式拉开。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3.jpg

2/ 下西洋 /

(一)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时间、所到国家(或地区)及主要活动简况:

第一次:

时间:永乐三年(1405)七月,郑和被任命为钦差正使、总兵太监,奉诏出使西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④]

路线、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从江苏苏州太仓刘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泛海至福建”,在福建长乐港(今福建福州市长乐区闽江出口太平港)驻泊准备,等侯东北风,冬季“复自福建五虎门杨帆”。以后每次下西洋,皆是从刘家港启程,到福建长乐港驻泊侯风、补给,然后伺机继续向西南航行。这次下西洋先后抵达占城、暹罗(今泰国)、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苏门答剌、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国家和地区。期间,曾停留占城、安南沿海数月从事访问等活动,在爪哇交涉明军被误杀事件,在古里勒石刻碑,在旧港消灭“剽掠商旅”的海盗陈祖义。

第二次:

时间:永乐五年(1407)十月出发,距第一次从西洋返回国仅十多天时间。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侯显为副使。七年(1409)七八月间回国。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家和地区。在爪哇就赔偿金事宜进行交涉,在暹罗期间调解了其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在锡兰对佛寺进行布施并刊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第三次:

时间:永乐七年(1409)九月出发。郑和为正使,王景弘等为副使。九年(14011)七月间回国。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先后到达占城、真腊、暹罗、满剌加、苏门答剌、小葛兰(今印度奎隆)、甘巴里、柯枝、古里等国家和地区。访问占城时,受到盛情接待;在满剌加封城建碑,举行拜里米苏剌封王仪式;在锡兰时,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妄图劫持郑和船队,被郑和生擒,带回国“献俘于朝”,后被成祖遣放回国,海外诸国闻知而无不感服;在暹罗与当地上层人员交涉遣返中国罪犯何八观等事宜;回国时,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妻子及官员五百多人随郑和船队访明。

第四次:

时间:永乐十一年(1413)十一月出发。出海前,郑和亲自到西安聘请“大学习巷”清真寺掌教哈三随船队出使。十三年(1415)七月(一说八月)间回国。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道经满剌加、彭亨、急兰丹、柯枝、古里、溜山、忽鲁谟斯、阿丹(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卜剌哇、孙剌、比剌等亚非国家和地区。此次航海,郑和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红海、非洲东海岸一带。期间,曾调解爪哇与满剌加之间的纠纷,斡旋苏门答剌王位继承纷争,回国时麻林国使臣随船队访问明朝并敬献麒麟。

第五次:

时间:永乐十五年(1417)出海。此次下西洋途中,首先护送亚非诸国使臣回国。十七年(1419)七月间回国。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道经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南巫里、忽鲁谟斯、阿丹(今亚丁湾西北一带)、麻林、苏禄、彭亨、沙里湾泥、卜剌哇、佐法儿、木骨都束、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等亚非国家和地区。期间,在柯枝封山勒铭;回国时,满剌加、古里、忽鲁谟斯、阿丹、卜剌哇等19国使臣随船队访问明朝,并敬献狮子、麒麟、金钱豹、西马、花福鹿等珍禽异兽。

第六次:

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出海。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二十年(1422)八月间回国。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此次下西洋途,首要任务是护送忽鲁谟斯等亚非16国使臣回国,并访问所经国家。道经占城、暹罗、满剌加、锡兰、古里、祖法儿、阿丹、、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亚非国家和地区。期间,在阿丹采办珍宝,与祖法儿进行友好贸易。

第七次:

时间:宣德六年(1431)年十一月正式出海。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早在前一年六月间,受宣宗之命,准备第七次下西洋。当年闰十二月,郑和船队由南京龙江关开船,至太仓驻泊准备。六年二月,抵达长乐太平港。八年(1433)三月,郑和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古里,终年63岁。七月,船队回到国内,宣宗赐葬郑和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南麓。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先后到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溜山、卜剌哇、木骨都束等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4.jpg

郑和下西洋,按传统的、主流的说法,前后七次,大体情形如上所述。近年来,也有人认为不只七次,因为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派郑和前往旧港执行使命,没有计入他下西洋之列。已故英国郑和研究学者孟席斯写过一本名为《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书,提出“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的观点,认为郑和在第六次下西洋时,他派出的船队曾绕过好望角,绕地球一周后返国,其中一只船队从大西洋佛得角经加勒比海、波多黎各、佛罗里达等地到加拿大东海岸,再绕格陵兰岛北岸、冰岛、白令海峡、日本列岛以东海域,最后回到中国。孟席斯的新观点,迄今尚缺乏充足、可靠的证据。至今,人们一般还是遵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传统说法。

(二)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历来人们说起郑和下西洋,都会追问、思考一个问题:明廷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可以继续探究、思考的问题,这里不展开论说,只简要概说一下。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学界对此问题每有论及,形成了如下几一些主要说法: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皇帝踪迹说,搜寻明朝建立前割据东南的张士诚或方国珍余部说,“耀兵异域”、“教化异族”、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的政治目的为主说,与海外诸国发展贸易、促进贸易的经济目的为主说,明廷推行“朝贡贸易”和“赍赐贸易”说,政治和经济双重目的说,应对中亚蒙古帖木儿帝国对明朝西北威胁说。

这么大规模、时间跨度这么长的航海活动,单一目的说难以解释。宣扬国威、达成“朝贡贸易”从而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政治、经济双重目的应该是最核心、最主要的。如果说郑和初下西洋时,很可能带有寻找建文帝踪迹等目的,那么随着这个事业的持续进行,后来这不应再成为目的或目的之一。

(三) 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整个十五世纪,世界上发生了很多航海事件,其中的郑和下西洋、西班牙的哥伦布航海、葡萄牙的达·伽马航海都是对人类文明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大航海。

简单来做一个比较,就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是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航海进行的时段:郑和首航,开始于永乐三年(1405);哥伦布首航为1492年,晚郑和87年;达·伽马的首航为1497年,晚郑和92年。

航海次数、持续时间:郑和下西洋共七次,前后延续时间达28年之多。如果算上永乐二十二年(1424)奉命出使旧港那次,则为八次。哥伦布向“新大陆”的航海共四次,前后延续时间11年。达·伽马的航海共两次,前后延续时间7年。(后一次为1502—1503年)

航海路线和活动范围:郑和下西洋,是沿太平洋西部水域,然后进入印度洋区域;活动范围为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哥伦布的航海路线主要是跨越大西洋,从西班牙先后到达西印度群岛、巴哈马群岛、安的列斯群岛、维尔京群岛,然后到达美洲;活动范围主要主要在大西洋上的若干群岛和美洲地区。达·伽马的航海路线是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发,往南沿大西洋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再进入印度洋;活动范围主要是莫桑比克、阿拉伯海周边和印度。

船队规模: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第一次:官兵27800余人,船只200多艘,其中大型船只(宝船)62艘;第二次:官兵人数缺载,应是20000多人,船只249艘备用;第三次:官兵27000余人,宝船(大船)48艘;第四次:官兵27600余人,第五次、第六次不祥,第七次官兵27550人。综合推断,第四次、第七次的大型船只(宝船)应该达五六十艘,全部船只200多艘,第五次、第六次航海官兵和船队的规模应该与其他各次差不多,甚至更大。哥伦布的航海,第一次船队人员90人(一说88人),船只3艘;第二次船队人员1500人,船只17艘;第三次船队人员200人,船只6艘;第四次船队人员150人,船只4艘。达·伽马的航海,第一次船队人员160余人,船只4艘;第二次船队人员1000多人,船只20艘。

航海设备、技术等:

(1)船只体量

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撰《西洋番国志》中说:郑和船队的宝船(大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⑤]另一随航者马欢所撰《瀛涯胜览》记载,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⑥]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型宝船长约152米,宽61米;中型船只长约136米,宽51米。载重量估计应在1500吨至2500吨之间。这无疑是当时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船舶。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他船队最大的“圣玛利亚”号载重量为100吨左右,“平塔”号和“尼那”号为50吨。达·伽马1497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海,其航船据称是当时欧洲最上等的船舶,旗舰“圣·加布里埃尔”号长度不到25米,载重量只有120吨,“贝里奥”号50吨,还有一只不知名的船只200吨。

(2)先进的船舶

郑和船队的船只,一般包括五种规格:最大的9桅12帆,是主要官员们乘坐的指挥船和旗舰;其次是8桅船,称为马船,搭载中级官员和军需品;第三等级的6桅,供一般官员乘坐;第四等级是5桅的战船;此外,还有专门装载水、粮等用品的水船和粮船。

郑和船队的船只,多桅多帆。为使船体结构平衡,减轻航行中的左右摇摆,船的两侧装有披水板,它们称“浮板”或“翼板”。为加强船舶抗击沉没的性能,应用了水密隔舱的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唐代已有,经宋元再到明代,有了很大提升。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5.jpg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6.jpg

(3)航海技术

首先是借助风力航海。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秋冬季启程,这正是东北季候风吹起的季节;而每次返航都选择夏季,又正逢西南季候风盛行。例如,永乐七年(1409)那次航海,“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无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到占城国。”[⑦]

其次是娴熟地运用罗盘针和天文地理知识,以准确测定方位和航向。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郑和船队航行在大海上,“绵邈弥茫,水天连接,四望迥然,绝无纤翳蔽。惟观日月升坠,以辨西东,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⑧]郑和的船队,每艘舰船配备三重罗盘,每重罗盘由24个人日夜轮流监测。夜晚航行时,除使用罗盘外,还使用“牵星术”,即通过观测天象,用星位来定方位和航向。明末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中,所收录的《郑和航海图》末尾附有若干幅《过洋牵星图》,其中从锡兰山回苏门答剌的图上,绘有一艘三帆大船,它的东西南北四面都标明星位:“华盖星八指”、“北辰星一指”、“灯笼骨星十四指……”[⑨]。所谓某星若干“指”,乃是在此船上观测该天体的高度,借以测定船只的具体位置,计算出航程,确定航向。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7.jpg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8.jpg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9.jpg

3/ 怎样认识郑和下西洋 /

第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盛举。回顾中国古代航海历程,民间的自不必说,以历代官方或半官方的航海来看,郑和航海时间跨度之长,船队规模之大,航海技术之先进,所到地域之远之广,明初以前未能与之匹比,他之后直到近代之前也没有再现辉煌。

第二,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这一点,从前面所述已经很清楚地显示出来。

第三,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航海,是为了友好交往交流而进行的航海。一个文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出去是必然的,同时也就必然与其他文明体产生碰撞。碰撞后的目标是消灭对方吗?把对方的地盘、财富等据为己有吗?把对方变成殖民地吗?抹掉对方原有文化吗?郑和的航海,完全不是这样。不为殖民也没有殖民,不为掠夺也没有掠夺。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冲突难以避免也确实发生过,但郑和是以为了最终的和平、友谊而采取适当的方式去解决冲突、矛盾。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体之间应该互鉴,友好共存,赢得共荣。

第四,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巅峰,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坚实而重要的历史基础。“海上丝绸之路”几千年间持续演进,郑和下西洋攀升到最高点,后来没有再超越。它在海洋地理知识、航海技术经验、文化交往交流等等方面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第五,郑和下西洋对当今我国更多更好地走向海洋、认识海洋、保护和经略海洋、争取合理海权,具有多重借鉴意义和深刻深远的启示。

注释:

[①] 关于郑和故里,还有镇南(今云南楚雄州南华县)说、昆阳州海口说、玉溪说等其他说法,可参考。

[②] 参见吴晗《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载《清华学报》第十一卷第一期。

[③]朱惠荣:《郑和“庚戌三月十一日”索解》,载云南省郑和研究会、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编印《第四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2014年。

[④] 《明史·郑和传》

[⑤] 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

[⑥] 马欢《瀛涯胜览》卷首。

[⑦] 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条。

[⑧]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

[⑨] 茅元仪:《武备志》卷240。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徐鹏 于 2022-7-12 20:51 编辑

/ 写在前面 /

今天对中国航海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节日,600多年前的今天,郑和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支远洋舰队,郑和把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交往推向了高峰。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今日,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陈庆江教授以“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为题进行分享,通过介绍郑和、介绍郑和下西洋概况、目的、主要成就和意义等带我们系统全面地了解了郑和及600多年前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的波澜壮阔的篇章,对今天我们更多更好地走向海洋、认识海洋、保护和经略海洋、争取合理海权,具有多重借鉴意义和深刻深远的启示。错过直播的小伙伴可以通过本文及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视频号进行回顾。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1.jpg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2.jpg

1/ 从滇池之滨走出的航海家 /

郑和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名的航海家之一。

郑和的身份本为太监,但《明史》专门为他列传,足见他的地位和影响。他完全可以说明代做出最卓越事业的太监。

《明史·郑和传》开篇即说:“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但郑和是云南哪里人呢?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一直是个悬案,人们并不清楚。清末的1894年,昆明举人宋藩和文化人士苏荃在昆明滇池南岸昆阳州城边月山上发现了一块用小篆题额“《故马公墓志铭》”的碑。后来,经晚晴经济特科状元、云南文化名流袁嘉谷等人考订研究,确认它是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碑,此后习称马哈只墓碑。2006年,马哈只墓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马公墓志铭》原文中说:“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这个墓志铭谁撰写的呢?题款非常清楚:“时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该碑碑阴右上角有题记一则,文曰:“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冢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迺还,记耳。”据碑铭和碑阴题记可知,郑和故里为滇池之滨昆阳[①],他本姓马,“郑”为皇帝所赐姓。《明史·郑和传》说:“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正式出海还在这之后,墓志铭撰写于此前的端阳节,所以未提及下西洋之事。郑和于永乐九年(1411)年底回乡祭扫,立了此碑,这时郑和已是第三次下西洋归来。

郑和是如何从滇池之滨走到京城、走到皇帝身边成为“事今天子”的红人呢?郑和出生在明初动荡的战乱岁月,这为他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郑和出生的年份,学界以前一般以吴晗和郑鹤声先生所说为准。根据吴晗1936年发表的《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一文的结论,郑和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②]。朱惠荣先生《郑和“庚戌三月十一日”索解》[③]提出新的结论,考订出郑和出生的确切时间,应为洪武三年(1370)三月十一日。这一结论论证充分,说服力强。

明朝建立之初,云南尚不归明朝统治。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蓝玉、沐英率明军平定云南,马和被俘而留在军中。明军班师回朝时,他被带回当时的京城(今南京)。此后,他又随傅友德、蓝玉军征战。大约在19岁时,他被选入朱棣的燕王府。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正值盛年的三十岁左右,随朱棣驰骋沙场,转战今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屡立战功。公元1403年,朱棣在南京称帝,定年号为永乐,马和在这一年被擢升为内官监太监。次年正月初一,皇帝朱棣亲笔赐姓“郑”,自此马和改称郑和。再往后一年,郑和35岁,他下西洋的大幕正式拉开。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3.jpg

2/ 下西洋 /

(一)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时间、所到国家(或地区)及主要活动简况:

第一次:

时间:永乐三年(1405)七月,郑和被任命为钦差正使、总兵太监,奉诏出使西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④]

路线、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从江苏苏州太仓刘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泛海至福建”,在福建长乐港(今福建福州市长乐区闽江出口太平港)驻泊准备,等侯东北风,冬季“复自福建五虎门杨帆”。以后每次下西洋,皆是从刘家港启程,到福建长乐港驻泊侯风、补给,然后伺机继续向西南航行。这次下西洋先后抵达占城、暹罗(今泰国)、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苏门答剌、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国家和地区。期间,曾停留占城、安南沿海数月从事访问等活动,在爪哇交涉明军被误杀事件,在古里勒石刻碑,在旧港消灭“剽掠商旅”的海盗陈祖义。

第二次:

时间:永乐五年(1407)十月出发,距第一次从西洋返回国仅十多天时间。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侯显为副使。七年(1409)七八月间回国。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家和地区。在爪哇就赔偿金事宜进行交涉,在暹罗期间调解了其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在锡兰对佛寺进行布施并刊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第三次:

时间:永乐七年(1409)九月出发。郑和为正使,王景弘等为副使。九年(14011)七月间回国。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先后到达占城、真腊、暹罗、满剌加、苏门答剌、小葛兰(今印度奎隆)、甘巴里、柯枝、古里等国家和地区。访问占城时,受到盛情接待;在满剌加封城建碑,举行拜里米苏剌封王仪式;在锡兰时,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妄图劫持郑和船队,被郑和生擒,带回国“献俘于朝”,后被成祖遣放回国,海外诸国闻知而无不感服;在暹罗与当地上层人员交涉遣返中国罪犯何八观等事宜;回国时,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妻子及官员五百多人随郑和船队访明。

第四次:

时间:永乐十一年(1413)十一月出发。出海前,郑和亲自到西安聘请“大学习巷”清真寺掌教哈三随船队出使。十三年(1415)七月(一说八月)间回国。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道经满剌加、彭亨、急兰丹、柯枝、古里、溜山、忽鲁谟斯、阿丹(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卜剌哇、孙剌、比剌等亚非国家和地区。此次航海,郑和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红海、非洲东海岸一带。期间,曾调解爪哇与满剌加之间的纠纷,斡旋苏门答剌王位继承纷争,回国时麻林国使臣随船队访问明朝并敬献麒麟。

第五次:

时间:永乐十五年(1417)出海。此次下西洋途中,首先护送亚非诸国使臣回国。十七年(1419)七月间回国。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道经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南巫里、忽鲁谟斯、阿丹(今亚丁湾西北一带)、麻林、苏禄、彭亨、沙里湾泥、卜剌哇、佐法儿、木骨都束、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等亚非国家和地区。期间,在柯枝封山勒铭;回国时,满剌加、古里、忽鲁谟斯、阿丹、卜剌哇等19国使臣随船队访问明朝,并敬献狮子、麒麟、金钱豹、西马、花福鹿等珍禽异兽。

第六次:

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出海。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二十年(1422)八月间回国。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此次下西洋途,首要任务是护送忽鲁谟斯等亚非16国使臣回国,并访问所经国家。道经占城、暹罗、满剌加、锡兰、古里、祖法儿、阿丹、、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亚非国家和地区。期间,在阿丹采办珍宝,与祖法儿进行友好贸易。

第七次:

时间:宣德六年(1431)年十一月正式出海。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早在前一年六月间,受宣宗之命,准备第七次下西洋。当年闰十二月,郑和船队由南京龙江关开船,至太仓驻泊准备。六年二月,抵达长乐太平港。八年(1433)三月,郑和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古里,终年63岁。七月,船队回到国内,宣宗赐葬郑和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南麓。

所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先后到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溜山、卜剌哇、木骨都束等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4.jpg

郑和下西洋,按传统的、主流的说法,前后七次,大体情形如上所述。近年来,也有人认为不只七次,因为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派郑和前往旧港执行使命,没有计入他下西洋之列。已故英国郑和研究学者孟席斯写过一本名为《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书,提出“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的观点,认为郑和在第六次下西洋时,他派出的船队曾绕过好望角,绕地球一周后返国,其中一只船队从大西洋佛得角经加勒比海、波多黎各、佛罗里达等地到加拿大东海岸,再绕格陵兰岛北岸、冰岛、白令海峡、日本列岛以东海域,最后回到中国。孟席斯的新观点,迄今尚缺乏充足、可靠的证据。至今,人们一般还是遵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传统说法。

(二)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历来人们说起郑和下西洋,都会追问、思考一个问题:明廷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可以继续探究、思考的问题,这里不展开论说,只简要概说一下。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学界对此问题每有论及,形成了如下几一些主要说法: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皇帝踪迹说,搜寻明朝建立前割据东南的张士诚或方国珍余部说,“耀兵异域”、“教化异族”、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的政治目的为主说,与海外诸国发展贸易、促进贸易的经济目的为主说,明廷推行“朝贡贸易”和“赍赐贸易”说,政治和经济双重目的说,应对中亚蒙古帖木儿帝国对明朝西北威胁说。

这么大规模、时间跨度这么长的航海活动,单一目的说难以解释。宣扬国威、达成“朝贡贸易”从而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政治、经济双重目的应该是最核心、最主要的。如果说郑和初下西洋时,很可能带有寻找建文帝踪迹等目的,那么随着这个事业的持续进行,后来这不应再成为目的或目的之一。

(三) 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整个十五世纪,世界上发生了很多航海事件,其中的郑和下西洋、西班牙的哥伦布航海、葡萄牙的达·伽马航海都是对人类文明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大航海。

简单来做一个比较,就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是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航海进行的时段:郑和首航,开始于永乐三年(1405);哥伦布首航为1492年,晚郑和87年;达·伽马的首航为1497年,晚郑和92年。

航海次数、持续时间:郑和下西洋共七次,前后延续时间达28年之多。如果算上永乐二十二年(1424)奉命出使旧港那次,则为八次。哥伦布向“新大陆”的航海共四次,前后延续时间11年。达·伽马的航海共两次,前后延续时间7年。(后一次为1502—1503年)

航海路线和活动范围:郑和下西洋,是沿太平洋西部水域,然后进入印度洋区域;活动范围为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哥伦布的航海路线主要是跨越大西洋,从西班牙先后到达西印度群岛、巴哈马群岛、安的列斯群岛、维尔京群岛,然后到达美洲;活动范围主要主要在大西洋上的若干群岛和美洲地区。达·伽马的航海路线是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发,往南沿大西洋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再进入印度洋;活动范围主要是莫桑比克、阿拉伯海周边和印度。

船队规模: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第一次:官兵27800余人,船只200多艘,其中大型船只(宝船)62艘;第二次:官兵人数缺载,应是20000多人,船只249艘备用;第三次:官兵27000余人,宝船(大船)48艘;第四次:官兵27600余人,第五次、第六次不祥,第七次官兵27550人。综合推断,第四次、第七次的大型船只(宝船)应该达五六十艘,全部船只200多艘,第五次、第六次航海官兵和船队的规模应该与其他各次差不多,甚至更大。哥伦布的航海,第一次船队人员90人(一说88人),船只3艘;第二次船队人员1500人,船只17艘;第三次船队人员200人,船只6艘;第四次船队人员150人,船只4艘。达·伽马的航海,第一次船队人员160余人,船只4艘;第二次船队人员1000多人,船只20艘。

航海设备、技术等:

(1)船只体量

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撰《西洋番国志》中说:郑和船队的宝船(大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⑤]另一随航者马欢所撰《瀛涯胜览》记载,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⑥]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型宝船长约152米,宽61米;中型船只长约136米,宽51米。载重量估计应在1500吨至2500吨之间。这无疑是当时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船舶。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他船队最大的“圣玛利亚”号载重量为100吨左右,“平塔”号和“尼那”号为50吨。达·伽马1497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海,其航船据称是当时欧洲最上等的船舶,旗舰“圣·加布里埃尔”号长度不到25米,载重量只有120吨,“贝里奥”号50吨,还有一只不知名的船只200吨。

(2)先进的船舶

郑和船队的船只,一般包括五种规格:最大的9桅12帆,是主要官员们乘坐的指挥船和旗舰;其次是8桅船,称为马船,搭载中级官员和军需品;第三等级的6桅,供一般官员乘坐;第四等级是5桅的战船;此外,还有专门装载水、粮等用品的水船和粮船。

郑和船队的船只,多桅多帆。为使船体结构平衡,减轻航行中的左右摇摆,船的两侧装有披水板,它们称“浮板”或“翼板”。为加强船舶抗击沉没的性能,应用了水密隔舱的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唐代已有,经宋元再到明代,有了很大提升。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5.jpg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6.jpg

(3)航海技术

首先是借助风力航海。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秋冬季启程,这正是东北季候风吹起的季节;而每次返航都选择夏季,又正逢西南季候风盛行。例如,永乐七年(1409)那次航海,“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无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到占城国。”[⑦]

其次是娴熟地运用罗盘针和天文地理知识,以准确测定方位和航向。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郑和船队航行在大海上,“绵邈弥茫,水天连接,四望迥然,绝无纤翳蔽。惟观日月升坠,以辨西东,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⑧]郑和的船队,每艘舰船配备三重罗盘,每重罗盘由24个人日夜轮流监测。夜晚航行时,除使用罗盘外,还使用“牵星术”,即通过观测天象,用星位来定方位和航向。明末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中,所收录的《郑和航海图》末尾附有若干幅《过洋牵星图》,其中从锡兰山回苏门答剌的图上,绘有一艘三帆大船,它的东西南北四面都标明星位:“华盖星八指”、“北辰星一指”、“灯笼骨星十四指……”[⑨]。所谓某星若干“指”,乃是在此船上观测该天体的高度,借以测定船只的具体位置,计算出航程,确定航向。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7.jpg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8.jpg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 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w9.jpg

3/ 怎样认识郑和下西洋 /

第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盛举。回顾中国古代航海历程,民间的自不必说,以历代官方或半官方的航海来看,郑和航海时间跨度之长,船队规模之大,航海技术之先进,所到地域之远之广,明初以前未能与之匹比,他之后直到近代之前也没有再现辉煌。

第二,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这一点,从前面所述已经很清楚地显示出来。

第三,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航海,是为了友好交往交流而进行的航海。一个文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出去是必然的,同时也就必然与其他文明体产生碰撞。碰撞后的目标是消灭对方吗?把对方的地盘、财富等据为己有吗?把对方变成殖民地吗?抹掉对方原有文化吗?郑和的航海,完全不是这样。不为殖民也没有殖民,不为掠夺也没有掠夺。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冲突难以避免也确实发生过,但郑和是以为了最终的和平、友谊而采取适当的方式去解决冲突、矛盾。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体之间应该互鉴,友好共存,赢得共荣。

第四,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巅峰,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坚实而重要的历史基础。“海上丝绸之路”几千年间持续演进,郑和下西洋攀升到最高点,后来没有再超越。它在海洋地理知识、航海技术经验、文化交往交流等等方面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第五,郑和下西洋对当今我国更多更好地走向海洋、认识海洋、保护和经略海洋、争取合理海权,具有多重借鉴意义和深刻深远的启示。

注释:

[①] 关于郑和故里,还有镇南(今云南楚雄州南华县)说、昆阳州海口说、玉溪说等其他说法,可参考。

[②] 参见吴晗《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载《清华学报》第十一卷第一期。

[③]朱惠荣:《郑和“庚戌三月十一日”索解》,载云南省郑和研究会、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编印《第四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2014年。

[④] 《明史·郑和传》

[⑤] 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

[⑥] 马欢《瀛涯胜览》卷首。

[⑦] 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条。

[⑧]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

[⑨] 茅元仪:《武备志》卷2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