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连载】进入40吨重冲浪板的世界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19-20青岛号关雅荻参赛日志01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21-5-19 08:35 编辑

【连载】进入40吨重冲浪板的世界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19-20青岛号关雅荻参赛日志01w1.jpg

正文中图片摄影:郑毅

进入40吨重冲浪板的世界——克利伯环球帆船赛2019-20青岛号环球媒体船员关雅荻参赛全纪录  序一  只要活着,就活出意义  “活出意义”,口气好大的四个字。但这却是在我2019年踏上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旅程后,这半年来一直在我脑子里不断出现的四个字,或许也是对我迄今最重要的四个字。 我进入电影行业,超过20年。但从2012年开始,我却另外开始了一段全球超马越野跑比赛的旅程。
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在全世界完成了超过30场世界顶尖难度的超马越野跑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也制作拍摄了《雅荻跑世界》(第1-3季)——也是国内迄今唯一一档关于超马越野跑的纪录片节目,还有几百段“跑出勇气”系列越野跑短视频。那几年,挂在我嘴边最常说的一个词是“跑出勇气”。 在普通日常的生活中,在每一次“选择”背后,都需要或多或少“勇气”的支撑,推动着自己一直前行。这种“勇气”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要从内心自己生长出来,所以通过运动,对身体的锤炼和打磨,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获取内心直面生活“勇气”的必经之路。 因为在我看来,体育运动从来不只是强身健体,而是人格塑造。 在陆地上奔跑这几年,我横穿过撒哈拉沙漠(两次完成MDS撒哈拉沙漠地狱马拉松),奔跑在珠峰大本营(完成珠峰马拉松和登顶了6813米高的技术型山峰Ama Dablam),奔跑环绕过4次意大利北部的奥斯塔山谷(TDG巨人之旅,330公里,累计爬升超过24000米,150小时关门),从地中海一路奔跑到大西洋(穿越比利牛斯山脉900公里)…… 在一次又一次在群山陆地上奔跑的过程中,我有几年偏离了自己电影制片人的生活轨迹,试图在奔跑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第二人生”——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我的生活是否可以因为自己的热爱而找到全新的可能? “第二人生”是我思考的契机,也是我践行的过程。在2017到2018年,我在全国多个城市做了主题为“第二人生”的线下演讲分享会,不断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发问:-    我到底想怎么活?-    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到底希望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我18岁之前都生活在青岛,大海和郭川船长对我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意义。因为一次偶然,我争取到了参加2019-20赛季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机会,作为青岛号的环球媒体船员,用11个月的时间,完成环球41000海里的赛程。 因为疫情的原因,比赛无奈在2020年3月下旬暂时中止在菲律宾。赛事目前计划在2021年2月,所有船员重返菲律宾,继续完成环球帆船赛的下半程。 从2019年9月1日克利伯船队从伦敦出发那天起,我过去几年的户外生活探险旅程正式从陆地转向了海洋。在注视着一次又一次完美的日出与日落中,在横跨大洋超过50节狂风巨浪之中,我感受到多年陆地户外运动从未带给我的一种全新的情感冲击——我必须更加直面内心,更加坦诚面对自己,更加紧迫地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个相对终极的问题。 到底该如何“活出意义”?或许生命的意义本就没有固定答案,所谓“意义”从来都是随着不断自我探索,在一次次做出的选择过程中,生命的意义应该会自我显现。 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每个人似乎从来不缺少前行的方向,但却少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生活与生命的“意义”。如果你我前行的脚步,只有方向,没有意义,就沦为了荒诞。
过去的七八年,我从电影人的常态转为脱轨,从陆地转到海洋,从“跑出勇气”进阶到“活出意义”,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也让我电影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观念——“用生命的体验换电影”。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要从生活经历的真情实感出发,讲述普通人其实并不普通的生活故事。 我经常跟自己说,生活就是一场冒险。我在横跨南冰洋的时候,度过了自己40岁的生日,那天我告诉我自己:“40岁对于我,只是第二个20岁的开始。”
因为运动,我就像重新活了一遍。每活一遍,都要活出意义。2020年6月1日于北京

序二  生活就是一场冒险 1 我从小到大,基本只对两件事感兴趣:电影和运动。至于阅读或者其他个人兴趣,都是这两个兴趣引发好奇心的自然延伸。
六年前,我第一次跟踪关注了郭川完成了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航行的壮举,当时我就产生了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念头。当时觉得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大概需要筹备10年时间。没想到,现实比预想要来得快得多。  六年前,我从就职的电影公司辞职创业,那一年也是我正式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参加超马越野跑比赛的开始,彻底告别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对我也算是一场生活上的冒险。我曾经为准备一场330公里的超高难度的超马越野跑国际比赛(“巨人之旅”Tor des Geants),从2012年开始做各种精神准备,到2014年坚定完赛的信念并前往参赛,中间经历了近两年时间。而这次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只是让自己精神层面完整接受这件事,就经历了将近六年。 过去六年,我在生活和工作上都经历了不少挫折,也收获了很多新朋友。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与学习模式。因为如果想完成环球帆船航海,这与我以往擅长的山地极限运动不同,我必须逐步建立海洋“生存模式”的全新思维方式。 正是六年来“冒险之旅”上的各种经历,也让我得以重新了解自己,重新理解生活,重新跑出勇气,重新学会拥抱充满不确定性的此在。  这次更新的完赛日志,跟随着全年比赛前半程,同步记录了我从一个对帆船运动一无所知的“小白”,到经历了赛前培训和参赛的全过程。我完全从一个帆船运动圈外小白的视角,通过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进入跨洋航海水上运动的世界,一切对我都充满了新奇。所以,这本书无意成为一本帆船运动技术手册(我暂时也做不到),而且因为目前我所有帆船知识都来自克利伯赛前培训与比赛经验,所以因为英语沟通的问题,很多帆船专业术语的中文准确翻译,我并不熟悉。 因为是与全年进程同步写作,所以时间匆忙,正文中一定涉及到很多因为我个人帆船专业水准不足,导致的用词或者表达不准确,欢迎更多熟悉帆船运动的朋友,有任何批评建议都请直接给我留言或私信。我会后续不断进行更新与订正,非常感谢。  决定参加2019年的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对我又是一场全新冒险之旅的开始,这次不同之处在于,我将通过文字全程同步记录这场新的冒险,记录我从陆地转向海洋冒险旅程中的发现与思考。  写下这篇前言的此刻,我所在的青岛号正以平均15节的船速向东航行在南大西洋上,下一次停靠港口是南非开普敦,那是克利伯全年15场比赛中第3场比赛的终点。而现在才刚刚完成了全年41000多海里所有赛程的不到四分之一。 我能在2020年8月安全完赛,顺利抵达终点伦敦吗?还是出现意外或者其他状况,导致退赛而未能完成?(*呸呸呸~~~此篇序言写下半年后全球疫情爆发,比赛也暂时中断,预计2021年继续赛事后半程





所以,无论我有着多么强烈的安全完赛的坚定信念,此刻我也不能100%确定这次比赛的结局。 相信我,我比任何一个读者,都更期待这个航海故事的结局。欢迎你跟我一起,跟随这次比赛日志的更新,一起加入到这个故事中来。  巧合的是,写下这篇序言的今天,刚好也是我40岁生日。 我出生于1979年,如果人的一生是一场短暂又漫长的旅程,我希望这一届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能够成为将我的人生旅程切分成上下半场的“中场休息”节点。 在这段同样短暂又漫长的“中场休息”里, 对于“倾诉欲”一直特别强的我来说,无论回头看过去,还是关注“此在”,我似乎都有很多话想说。 所以,克利伯出现得刚刚好。  2 我出生和长大在青岛,作为青岛人能踏上青岛号去扬帆跨洋远航,是我的幸运。 今年克利伯的青岛号是一个整体好胜心、竞争心都非常强的团队。船长Chris在赛前确定,在比赛中我们实行两组值班轮替制(按照每天66444制度,即白天6小时一班,晚上4小时一班,进行两组轮替值班,区别于不少船队的三组值班轮替制),这就意味着无论你被分配在青岛号上的哪一个Watch(值班组),比赛时上甲板工作值班和下到船舱休息,中间都是无缝衔接。 我在顺利完成连续五周的赛前训练后(一般赛前培训是四个阶段共四周,我是特别给自己加量,跟赛事组委会又单独申请了一周的加训,让自己可以赛前更多在船上训练赛和适应的时间),我主动找到船长Chris,跟他表示除了以媒体船员身份之外,我希望同时作为跟船上其他普通船员一样,与大家一起编入Watch值班组系统,每天跟着排班表与大家一起上Watch,到甲板上跟大家做一样的工作。 Chris一开始反应非常惊讶,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将一个人要肩负两份工作,无论对体力还是精神力的要求将会非常高。但当他听完我的解释之后,非常高兴接受了我的提议。对于船长来说,船上多一个体力好、能干活的帮手总是一件好事。  跨洋帆船航海,非常辛苦。特别是克利伯这种全年11个月的漫长赛季,每一届比赛的六七百船员中,参加所有15场比赛的环球选手,每一届大概只有100人左右,今年同样如此。 哪怕仅仅是实现“完赛”这个目标,对于每一个克利伯环球选手,这都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和体能的考验和挑战。 因为以往每一届比赛的环球选手,无论总共多少人,最终每次最多只有一半的人能够坚持完成全部赛段,达成“完赛”目标。其他一半或者受伤退赛,或者其他个人原因提前退赛。  而就中国选手而言,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历史上,几年前曾有过一位有相当帆船经验的青岛号的大使船员宋坤,在她第二次参加克利伯时,实现了环球赛段的“完赛”目标。但自克利伯赛事诞生的20多年来,迄今完成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环球赛段的中国船员,依然只有宋坤一人。完赛克利伯环球赛段”的目标实现难度,可见一斑。 所以,在我第一次见到克利伯青岛号组委会负责人Frank,当时的我对于帆船运动仍是零经验,而且已经距离开赛不到6个月,我见面就直接提出自己的目标,我说:“如果我作为青岛号环球媒体船员上船,我希望在不影响媒体工作同时,跟普通船员一样,全程正常上Watch干活,并且争取完赛。”Frank听完,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愣了半天。 在那个时候,只要略懂帆船的人,面彻底零帆船经验的我,开赛在即,居然可以如此“口出狂言”,估计没觉得我是“疯子”就是客气的吧。  我当然知道,除了我自己,其他人对我所知不多,一时难以理解或相信,实属正常。但幸运的是,我遇到的基本都是愿意相信“我”并帮助我的人,无论他们内心当时是否真的相信我能完成这件“事”,但他们选择了相信“我”。 然后我才有了这段克利伯的参赛经历。  从克利伯官方组委会角度而言,环球媒体船员是不需要上Watch参加甲板工作的,只需完成官方要求的媒体相应要求工作即可。 但对我个人而言,过去六年的精神准备,我一直认为自己需要参与到克利伯比赛普通船员所有日常工作中,对我个人才算真的有意义,才算是完整的“完赛”。 就像过去六年里,我参加了四次300多公里的“巨人之旅”比赛,甚至赛道正反两个方向都跑过一次,算是对这条赛道完整的“完赛”过。 当然,这只是我对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自己设定的个人目标和完赛标准,每个人当然都可以有自己对“完赛”的理解和定义。  所以,在比赛日志写下的关于克利伯比赛部分的内容,全部都是我直接参与船员各个岗位工作的亲身经历与直接感受。因为我相信“全部亲身经历”与“现场旁观”对于“倾诉欲”比较强的我来说,还是有明显的不同。 在我跟青岛号组委会负责人Frank第一次沟通时就表达过这个想法的四个月后,我顺利通过了克利伯所有赛前培训。我更加进一步确认了我个人对于“完赛”的想法,当然也得到了克利伯青岛组委会的全面支持,还有船长Chris的支持。  3 迄今开赛已经两个多月,即将完成15场比赛中的第3场。 目前我没有因为任何身体健康原因,错过任何一个自己所在分组的Watch值班。除了跟其他船员一样工作之外,船长Chris批准我每天可以在上Watch过程中有大概两个小时时间可以处理每天的媒体工作:“每天提交几百字的比赛日志和几张照片,每周提交一段小视频,每天通过卫星信号发还给后方克利伯办公室。” 我经常写到兴起,就会占用不少自己非Watch的休息时间继续写作。 所以这本书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比赛期间写完。无论风浪多大,船多颠簸,我坚持每天写作大概两小时左右。 每次比赛结束,上岸停靠休整的时间,除了大量船队的清洁、维修和官方安排活动之外,我还要把照片、视频等资料传回国内,继续准备纪录片的制作工作,同时还要修改文章。前两个Race结束后的休整期,我只参加了个别官方硬性要求出席的活动,比如颁奖礼和几次青岛号全体船员的聚餐活动,除此之外,我基本没时间再做别的安排。 我当然也羡慕那些正常报名的船员,他们是来比赛,也是来享受自己的假期,对我,克利伯这一年其实是满负荷的工作,是我的生活方式。 对我来说,如果要顺利完赛克利伯,一是自己要保持耐心,不要“作”;二是需要一点点运气。因为“生活是一场冒险”这句话的前提在于,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规避风险基础之上,冒险之旅才能顺利完成,才能真正踏上通往活出意义之路。 关雅荻2019年11月2日于南大西洋

-未完待续-

——————

【连载】进入40吨重冲浪板的世界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19-20青岛号关雅荻参赛日志01w5.jpg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21-5-19 08:35 编辑

【连载】进入40吨重冲浪板的世界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19-20青岛号关雅荻参赛日志01w1.jpg

正文中图片摄影:郑毅

进入40吨重冲浪板的世界——克利伯环球帆船赛2019-20青岛号环球媒体船员关雅荻参赛全纪录  序一  只要活着,就活出意义  “活出意义”,口气好大的四个字。但这却是在我2019年踏上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旅程后,这半年来一直在我脑子里不断出现的四个字,或许也是对我迄今最重要的四个字。 我进入电影行业,超过20年。但从2012年开始,我却另外开始了一段全球超马越野跑比赛的旅程。
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在全世界完成了超过30场世界顶尖难度的超马越野跑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也制作拍摄了《雅荻跑世界》(第1-3季)——也是国内迄今唯一一档关于超马越野跑的纪录片节目,还有几百段“跑出勇气”系列越野跑短视频。那几年,挂在我嘴边最常说的一个词是“跑出勇气”。 在普通日常的生活中,在每一次“选择”背后,都需要或多或少“勇气”的支撑,推动着自己一直前行。这种“勇气”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要从内心自己生长出来,所以通过运动,对身体的锤炼和打磨,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获取内心直面生活“勇气”的必经之路。 因为在我看来,体育运动从来不只是强身健体,而是人格塑造。 在陆地上奔跑这几年,我横穿过撒哈拉沙漠(两次完成MDS撒哈拉沙漠地狱马拉松),奔跑在珠峰大本营(完成珠峰马拉松和登顶了6813米高的技术型山峰Ama Dablam),奔跑环绕过4次意大利北部的奥斯塔山谷(TDG巨人之旅,330公里,累计爬升超过24000米,150小时关门),从地中海一路奔跑到大西洋(穿越比利牛斯山脉900公里)…… 在一次又一次在群山陆地上奔跑的过程中,我有几年偏离了自己电影制片人的生活轨迹,试图在奔跑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第二人生”——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我的生活是否可以因为自己的热爱而找到全新的可能? “第二人生”是我思考的契机,也是我践行的过程。在2017到2018年,我在全国多个城市做了主题为“第二人生”的线下演讲分享会,不断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发问:-    我到底想怎么活?-    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到底希望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我18岁之前都生活在青岛,大海和郭川船长对我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意义。因为一次偶然,我争取到了参加2019-20赛季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机会,作为青岛号的环球媒体船员,用11个月的时间,完成环球41000海里的赛程。 因为疫情的原因,比赛无奈在2020年3月下旬暂时中止在菲律宾。赛事目前计划在2021年2月,所有船员重返菲律宾,继续完成环球帆船赛的下半程。 从2019年9月1日克利伯船队从伦敦出发那天起,我过去几年的户外生活探险旅程正式从陆地转向了海洋。在注视着一次又一次完美的日出与日落中,在横跨大洋超过50节狂风巨浪之中,我感受到多年陆地户外运动从未带给我的一种全新的情感冲击——我必须更加直面内心,更加坦诚面对自己,更加紧迫地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个相对终极的问题。 到底该如何“活出意义”?或许生命的意义本就没有固定答案,所谓“意义”从来都是随着不断自我探索,在一次次做出的选择过程中,生命的意义应该会自我显现。 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每个人似乎从来不缺少前行的方向,但却少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生活与生命的“意义”。如果你我前行的脚步,只有方向,没有意义,就沦为了荒诞。
过去的七八年,我从电影人的常态转为脱轨,从陆地转到海洋,从“跑出勇气”进阶到“活出意义”,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也让我电影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观念——“用生命的体验换电影”。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要从生活经历的真情实感出发,讲述普通人其实并不普通的生活故事。 我经常跟自己说,生活就是一场冒险。我在横跨南冰洋的时候,度过了自己40岁的生日,那天我告诉我自己:“40岁对于我,只是第二个20岁的开始。”
因为运动,我就像重新活了一遍。每活一遍,都要活出意义。2020年6月1日于北京

序二  生活就是一场冒险 1 我从小到大,基本只对两件事感兴趣:电影和运动。至于阅读或者其他个人兴趣,都是这两个兴趣引发好奇心的自然延伸。
六年前,我第一次跟踪关注了郭川完成了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航行的壮举,当时我就产生了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念头。当时觉得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大概需要筹备10年时间。没想到,现实比预想要来得快得多。  六年前,我从就职的电影公司辞职创业,那一年也是我正式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参加超马越野跑比赛的开始,彻底告别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对我也算是一场生活上的冒险。我曾经为准备一场330公里的超高难度的超马越野跑国际比赛(“巨人之旅”Tor des Geants),从2012年开始做各种精神准备,到2014年坚定完赛的信念并前往参赛,中间经历了近两年时间。而这次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只是让自己精神层面完整接受这件事,就经历了将近六年。 过去六年,我在生活和工作上都经历了不少挫折,也收获了很多新朋友。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与学习模式。因为如果想完成环球帆船航海,这与我以往擅长的山地极限运动不同,我必须逐步建立海洋“生存模式”的全新思维方式。 正是六年来“冒险之旅”上的各种经历,也让我得以重新了解自己,重新理解生活,重新跑出勇气,重新学会拥抱充满不确定性的此在。  这次更新的完赛日志,跟随着全年比赛前半程,同步记录了我从一个对帆船运动一无所知的“小白”,到经历了赛前培训和参赛的全过程。我完全从一个帆船运动圈外小白的视角,通过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进入跨洋航海水上运动的世界,一切对我都充满了新奇。所以,这本书无意成为一本帆船运动技术手册(我暂时也做不到),而且因为目前我所有帆船知识都来自克利伯赛前培训与比赛经验,所以因为英语沟通的问题,很多帆船专业术语的中文准确翻译,我并不熟悉。 因为是与全年进程同步写作,所以时间匆忙,正文中一定涉及到很多因为我个人帆船专业水准不足,导致的用词或者表达不准确,欢迎更多熟悉帆船运动的朋友,有任何批评建议都请直接给我留言或私信。我会后续不断进行更新与订正,非常感谢。  决定参加2019年的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对我又是一场全新冒险之旅的开始,这次不同之处在于,我将通过文字全程同步记录这场新的冒险,记录我从陆地转向海洋冒险旅程中的发现与思考。  写下这篇前言的此刻,我所在的青岛号正以平均15节的船速向东航行在南大西洋上,下一次停靠港口是南非开普敦,那是克利伯全年15场比赛中第3场比赛的终点。而现在才刚刚完成了全年41000多海里所有赛程的不到四分之一。 我能在2020年8月安全完赛,顺利抵达终点伦敦吗?还是出现意外或者其他状况,导致退赛而未能完成?(*呸呸呸~~~此篇序言写下半年后全球疫情爆发,比赛也暂时中断,预计2021年继续赛事后半程





所以,无论我有着多么强烈的安全完赛的坚定信念,此刻我也不能100%确定这次比赛的结局。 相信我,我比任何一个读者,都更期待这个航海故事的结局。欢迎你跟我一起,跟随这次比赛日志的更新,一起加入到这个故事中来。  巧合的是,写下这篇序言的今天,刚好也是我40岁生日。 我出生于1979年,如果人的一生是一场短暂又漫长的旅程,我希望这一届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能够成为将我的人生旅程切分成上下半场的“中场休息”节点。 在这段同样短暂又漫长的“中场休息”里, 对于“倾诉欲”一直特别强的我来说,无论回头看过去,还是关注“此在”,我似乎都有很多话想说。 所以,克利伯出现得刚刚好。  2 我出生和长大在青岛,作为青岛人能踏上青岛号去扬帆跨洋远航,是我的幸运。 今年克利伯的青岛号是一个整体好胜心、竞争心都非常强的团队。船长Chris在赛前确定,在比赛中我们实行两组值班轮替制(按照每天66444制度,即白天6小时一班,晚上4小时一班,进行两组轮替值班,区别于不少船队的三组值班轮替制),这就意味着无论你被分配在青岛号上的哪一个Watch(值班组),比赛时上甲板工作值班和下到船舱休息,中间都是无缝衔接。 我在顺利完成连续五周的赛前训练后(一般赛前培训是四个阶段共四周,我是特别给自己加量,跟赛事组委会又单独申请了一周的加训,让自己可以赛前更多在船上训练赛和适应的时间),我主动找到船长Chris,跟他表示除了以媒体船员身份之外,我希望同时作为跟船上其他普通船员一样,与大家一起编入Watch值班组系统,每天跟着排班表与大家一起上Watch,到甲板上跟大家做一样的工作。 Chris一开始反应非常惊讶,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将一个人要肩负两份工作,无论对体力还是精神力的要求将会非常高。但当他听完我的解释之后,非常高兴接受了我的提议。对于船长来说,船上多一个体力好、能干活的帮手总是一件好事。  跨洋帆船航海,非常辛苦。特别是克利伯这种全年11个月的漫长赛季,每一届比赛的六七百船员中,参加所有15场比赛的环球选手,每一届大概只有100人左右,今年同样如此。 哪怕仅仅是实现“完赛”这个目标,对于每一个克利伯环球选手,这都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和体能的考验和挑战。 因为以往每一届比赛的环球选手,无论总共多少人,最终每次最多只有一半的人能够坚持完成全部赛段,达成“完赛”目标。其他一半或者受伤退赛,或者其他个人原因提前退赛。  而就中国选手而言,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历史上,几年前曾有过一位有相当帆船经验的青岛号的大使船员宋坤,在她第二次参加克利伯时,实现了环球赛段的“完赛”目标。但自克利伯赛事诞生的20多年来,迄今完成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环球赛段的中国船员,依然只有宋坤一人。完赛克利伯环球赛段”的目标实现难度,可见一斑。 所以,在我第一次见到克利伯青岛号组委会负责人Frank,当时的我对于帆船运动仍是零经验,而且已经距离开赛不到6个月,我见面就直接提出自己的目标,我说:“如果我作为青岛号环球媒体船员上船,我希望在不影响媒体工作同时,跟普通船员一样,全程正常上Watch干活,并且争取完赛。”Frank听完,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愣了半天。 在那个时候,只要略懂帆船的人,面彻底零帆船经验的我,开赛在即,居然可以如此“口出狂言”,估计没觉得我是“疯子”就是客气的吧。  我当然知道,除了我自己,其他人对我所知不多,一时难以理解或相信,实属正常。但幸运的是,我遇到的基本都是愿意相信“我”并帮助我的人,无论他们内心当时是否真的相信我能完成这件“事”,但他们选择了相信“我”。 然后我才有了这段克利伯的参赛经历。  从克利伯官方组委会角度而言,环球媒体船员是不需要上Watch参加甲板工作的,只需完成官方要求的媒体相应要求工作即可。 但对我个人而言,过去六年的精神准备,我一直认为自己需要参与到克利伯比赛普通船员所有日常工作中,对我个人才算真的有意义,才算是完整的“完赛”。 就像过去六年里,我参加了四次300多公里的“巨人之旅”比赛,甚至赛道正反两个方向都跑过一次,算是对这条赛道完整的“完赛”过。 当然,这只是我对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自己设定的个人目标和完赛标准,每个人当然都可以有自己对“完赛”的理解和定义。  所以,在比赛日志写下的关于克利伯比赛部分的内容,全部都是我直接参与船员各个岗位工作的亲身经历与直接感受。因为我相信“全部亲身经历”与“现场旁观”对于“倾诉欲”比较强的我来说,还是有明显的不同。 在我跟青岛号组委会负责人Frank第一次沟通时就表达过这个想法的四个月后,我顺利通过了克利伯所有赛前培训。我更加进一步确认了我个人对于“完赛”的想法,当然也得到了克利伯青岛组委会的全面支持,还有船长Chris的支持。  3 迄今开赛已经两个多月,即将完成15场比赛中的第3场。 目前我没有因为任何身体健康原因,错过任何一个自己所在分组的Watch值班。除了跟其他船员一样工作之外,船长Chris批准我每天可以在上Watch过程中有大概两个小时时间可以处理每天的媒体工作:“每天提交几百字的比赛日志和几张照片,每周提交一段小视频,每天通过卫星信号发还给后方克利伯办公室。” 我经常写到兴起,就会占用不少自己非Watch的休息时间继续写作。 所以这本书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比赛期间写完。无论风浪多大,船多颠簸,我坚持每天写作大概两小时左右。 每次比赛结束,上岸停靠休整的时间,除了大量船队的清洁、维修和官方安排活动之外,我还要把照片、视频等资料传回国内,继续准备纪录片的制作工作,同时还要修改文章。前两个Race结束后的休整期,我只参加了个别官方硬性要求出席的活动,比如颁奖礼和几次青岛号全体船员的聚餐活动,除此之外,我基本没时间再做别的安排。 我当然也羡慕那些正常报名的船员,他们是来比赛,也是来享受自己的假期,对我,克利伯这一年其实是满负荷的工作,是我的生活方式。 对我来说,如果要顺利完赛克利伯,一是自己要保持耐心,不要“作”;二是需要一点点运气。因为“生活是一场冒险”这句话的前提在于,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规避风险基础之上,冒险之旅才能顺利完成,才能真正踏上通往活出意义之路。 关雅荻2019年11月2日于南大西洋

-未完待续-

——————

【连载】进入40吨重冲浪板的世界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19-20青岛号关雅荻参赛日志01w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