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在老家的时候”系列之三十三(终篇) 告别家乡再上学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告别家乡再上学

“在老家的时候”系列之三十三(终篇)           告别家乡再上学w1.jpg

终南山下的樊川

   拿到入学录取通知书后的第二天,就到长安氮肥厂办理辞工手续。接着是和工友的告别。在氮肥厂短短的两年时间,和许多工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的离开他们也好像我遇到结婚那样的喜事似的,几乎每人都送了礼物,有的送脸盆,有的送钢笔,有的送笔记本。在不舍中和他们告别,回家准备上大学的行李。

   回到梁家坡,站在梁家院子大门口外的崖楞上,远处是雄浑巍峨的终南山,眼底下是富饶美丽的樊川。这里是我一次次心灵释放的地方,过去的岁月里,快乐开心时我会站在这里,好像要告诉眼前的绿色世界,这个时光很美好。郁闷忧烦时我也会站在这里,远处的终南山、眼底下的樊川都是我的倾听者,心底的烦忧无声地诉说给他们,一阵清风吹来,一切不悦随风而去。

“在老家的时候”系列之三十三(终篇)           告别家乡再上学w2.jpg

站在崖楞上看樊川

   今天站在这里,我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我想到了我的父母艰难,从我母亲19岁时我大姐出生,到35岁时我弟弟出生,除我三姐小时由我堂伯堂伯母抚养,其余都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抚养大的。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季节,上有老下有小,小孩成长不容易,成长的健康更不容易。但六个儿女都很争气,大姐小学毕业后,当时的国营惠安化工厂(军工企业)在农村招工考试,她考上了,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她就远离家乡到户县余下当工人。我大哥好学,从小学开始就是好学生,考上了长安县最好的中学长安一中,在中学仍是学习尖子,高中上了两年就被推荐参加高考上了北京的大学。那是在1965年,如果不是早一年高考到1966年遇到文化大革命,会出现三兄弟同时在1977年参加高考的奇观。我二姐在供销社当临时工,表现优秀转为正式工,以后又成为商业系统的全国劳模。三姐是三个姐姐中唯一的初中毕业生,当时初中毕业在农村可是凤毛麟角,后来尽管户口一直在农村,但由于学历高被社办机械厂招工,后来一直在机械厂当会计,可以说吃的是“轻松饭”。我和我弟弟又同一年考上了学,等于拿到了吃“公家饭”的通行证。父亲只读过四个月私塾,母亲一字不识,但崇尚知识,知道给儿女创造条件让其多读书的重要,宁可自己辛劳,也要让儿女多读书。父母言传身教,六个子女走的都是正道,都是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命运。这一切又凝结着父母一年又一年不分昼夜辛苦劳作的心血和汗水。

“在老家的时候”系列之三十三(终篇)           告别家乡再上学w3.jpg

晨曦中的终南山和樊川

   在我家姊妹六个中,我是长得最丑的一个,从小不受人待见,常常是村里同龄人玩耍时受欺负的对象。我小时有个绰号,“老号(发音hai er)”,这个绰号的意思就是“瓷嘛二楞”、“呆(音ai)”、“傻乎乎”。我后来理解这个意思,我不仅长的丑,还有点木讷。想想有多凄凉,长得丑就罢了,还有点“傻乎乎”的木讷,在这个世界上咋混啊!这个绰号伴随我一直到初中毕业,村里大人喊我没人喊我的名字,就喊“老号”,听着心里不舒服,愤恨的想骂对方,但还得应着。我从小自卑,也可能与我长的丑和不知道什么人给我起的这个绰号有关。

   想想过去的那个又丑又木讷的“老号”考上大学了,说明他还不是那么傻,不是那么木讷。

   眼前的这片平川和背后的少陵原,如脂如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养育了我、肥沃了我、历练了我。

   少陵原,原高土厚,原顶如湖面般平坦,原畔沟壑纵横。原下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梁家坡老百姓的劳作比原上原下的老百姓更为辛苦,都拜少陵原所赐。我曾经埋怨过老天对梁家坡人的不公,比起原顶上的和原下的农民,梁家坡人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下雨、下雪时上下坡不小心就会滑到,上坡时每一步都艰难。每当下雨天下雪天上学放学尤其惶恐,步步小心。成年后用独轮推车子向原上的庄稼地里推粪时,一步一步是那样的艰难,从原顶上将收获的庄稼用架子车运回到农场时,肩上扛着车辕,一步一步同样艰难,强大的惯性推力促使急促的每一步都要走稳。回过头来想想这对梁家坡出生的人难道不是一种磨练,一种恩赐。人生之路犹如推着重车上原,一步一步走稳,一步一步向上,才能达到目标。下坡犹如有助力相推,如飘飘然忘乎所以也会人仰车翻。是这少陵原,是这出门就要上坡和下坡的泥土路在磨练着我,铸造着我。

“在老家的时候”系列之三十三(终篇)           告别家乡再上学w4.jpg

少陵原畔看樊川

   是这一步一步的上坡路,铸造了干事能够有毅力坚持的个性。回想这么多年,无论岗位如何转换,在哪一个岗位都力求做好,与自己能够有毅力坚持有关。

   是这片土地给了我易满足、不计较的特质。记得还很小时,母亲就教导我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母亲给我说的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我(音ai)娃只要能吃上商品粮,到城里扫大街都行。”那时我的梦就是能象城市人一样吃上商品粮。现在回头想想,工作中从北京到深圳,多次岗位转换,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能够很快适应,与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同事友好相处,这与我人生之梦目标不高,早早梦已成真,后来的美好都是额外收获的心态有关。

   自从1970年秋季开始上高中,我节假日才回家里。但无论是上高中、修水库还是在氮肥厂当了两年多的“合同工”,农民身份没有改变,除当年换大米去过一次临潼,偶尔到西安城里去买东西,随母亲去户县余下我大姐家里小住之外,学习、劳动和工作没有离开长安县的范围。

   虽然在农村学校教学水平落后,加之从上小学三年级开始又逢文化大革命,学习基础打的并不扎实。高中毕业后转战各个水利工地,多是简单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但在长安县的岁月里,却是我一生奠定基础、成长心智的岁月。尤其从1973年到1979年这六年时间,一次次走进鬼门关,一次次又幸运脱险,当“黑领”不怕苦,当“白领”能适应,对我的收益最大,是我一生的财富。

   要离开家了,最辛苦的仍是母亲,新棉衣、新鞋子、新被子、新褥子一件一件准备着。

   终于到了要告别家乡的日子。

   离开长安要上大学离开家,好像真的是离开了故乡。家里几个老人及姐姐弟弟,生活在梁家院子里的小孩和母亲一直从梁家坡送我到长途汽车站。一路千叮咛、万嘱咐。告别的那一刻,我真不忍回头看,满框泪水的母亲让我最为揪心。

    游子伤心处

    是为离家时

    不忍回头顾

    母已泪满眶

   至此,我含着眼泪告别了母亲、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家乡,走上了求学之路。

免责声明:部分照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将立即删除。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告别家乡再上学

“在老家的时候”系列之三十三(终篇)           告别家乡再上学w1.jpg

终南山下的樊川

   拿到入学录取通知书后的第二天,就到长安氮肥厂办理辞工手续。接着是和工友的告别。在氮肥厂短短的两年时间,和许多工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的离开他们也好像我遇到结婚那样的喜事似的,几乎每人都送了礼物,有的送脸盆,有的送钢笔,有的送笔记本。在不舍中和他们告别,回家准备上大学的行李。

   回到梁家坡,站在梁家院子大门口外的崖楞上,远处是雄浑巍峨的终南山,眼底下是富饶美丽的樊川。这里是我一次次心灵释放的地方,过去的岁月里,快乐开心时我会站在这里,好像要告诉眼前的绿色世界,这个时光很美好。郁闷忧烦时我也会站在这里,远处的终南山、眼底下的樊川都是我的倾听者,心底的烦忧无声地诉说给他们,一阵清风吹来,一切不悦随风而去。

“在老家的时候”系列之三十三(终篇)           告别家乡再上学w2.jpg

站在崖楞上看樊川

   今天站在这里,我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我想到了我的父母艰难,从我母亲19岁时我大姐出生,到35岁时我弟弟出生,除我三姐小时由我堂伯堂伯母抚养,其余都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抚养大的。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季节,上有老下有小,小孩成长不容易,成长的健康更不容易。但六个儿女都很争气,大姐小学毕业后,当时的国营惠安化工厂(军工企业)在农村招工考试,她考上了,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她就远离家乡到户县余下当工人。我大哥好学,从小学开始就是好学生,考上了长安县最好的中学长安一中,在中学仍是学习尖子,高中上了两年就被推荐参加高考上了北京的大学。那是在1965年,如果不是早一年高考到1966年遇到文化大革命,会出现三兄弟同时在1977年参加高考的奇观。我二姐在供销社当临时工,表现优秀转为正式工,以后又成为商业系统的全国劳模。三姐是三个姐姐中唯一的初中毕业生,当时初中毕业在农村可是凤毛麟角,后来尽管户口一直在农村,但由于学历高被社办机械厂招工,后来一直在机械厂当会计,可以说吃的是“轻松饭”。我和我弟弟又同一年考上了学,等于拿到了吃“公家饭”的通行证。父亲只读过四个月私塾,母亲一字不识,但崇尚知识,知道给儿女创造条件让其多读书的重要,宁可自己辛劳,也要让儿女多读书。父母言传身教,六个子女走的都是正道,都是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命运。这一切又凝结着父母一年又一年不分昼夜辛苦劳作的心血和汗水。

“在老家的时候”系列之三十三(终篇)           告别家乡再上学w3.jpg

晨曦中的终南山和樊川

   在我家姊妹六个中,我是长得最丑的一个,从小不受人待见,常常是村里同龄人玩耍时受欺负的对象。我小时有个绰号,“老号(发音hai er)”,这个绰号的意思就是“瓷嘛二楞”、“呆(音ai)”、“傻乎乎”。我后来理解这个意思,我不仅长的丑,还有点木讷。想想有多凄凉,长得丑就罢了,还有点“傻乎乎”的木讷,在这个世界上咋混啊!这个绰号伴随我一直到初中毕业,村里大人喊我没人喊我的名字,就喊“老号”,听着心里不舒服,愤恨的想骂对方,但还得应着。我从小自卑,也可能与我长的丑和不知道什么人给我起的这个绰号有关。

   想想过去的那个又丑又木讷的“老号”考上大学了,说明他还不是那么傻,不是那么木讷。

   眼前的这片平川和背后的少陵原,如脂如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养育了我、肥沃了我、历练了我。

   少陵原,原高土厚,原顶如湖面般平坦,原畔沟壑纵横。原下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梁家坡老百姓的劳作比原上原下的老百姓更为辛苦,都拜少陵原所赐。我曾经埋怨过老天对梁家坡人的不公,比起原顶上的和原下的农民,梁家坡人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下雨、下雪时上下坡不小心就会滑到,上坡时每一步都艰难。每当下雨天下雪天上学放学尤其惶恐,步步小心。成年后用独轮推车子向原上的庄稼地里推粪时,一步一步是那样的艰难,从原顶上将收获的庄稼用架子车运回到农场时,肩上扛着车辕,一步一步同样艰难,强大的惯性推力促使急促的每一步都要走稳。回过头来想想这对梁家坡出生的人难道不是一种磨练,一种恩赐。人生之路犹如推着重车上原,一步一步走稳,一步一步向上,才能达到目标。下坡犹如有助力相推,如飘飘然忘乎所以也会人仰车翻。是这少陵原,是这出门就要上坡和下坡的泥土路在磨练着我,铸造着我。

“在老家的时候”系列之三十三(终篇)           告别家乡再上学w4.jpg

少陵原畔看樊川

   是这一步一步的上坡路,铸造了干事能够有毅力坚持的个性。回想这么多年,无论岗位如何转换,在哪一个岗位都力求做好,与自己能够有毅力坚持有关。

   是这片土地给了我易满足、不计较的特质。记得还很小时,母亲就教导我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母亲给我说的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我(音ai)娃只要能吃上商品粮,到城里扫大街都行。”那时我的梦就是能象城市人一样吃上商品粮。现在回头想想,工作中从北京到深圳,多次岗位转换,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能够很快适应,与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同事友好相处,这与我人生之梦目标不高,早早梦已成真,后来的美好都是额外收获的心态有关。

   自从1970年秋季开始上高中,我节假日才回家里。但无论是上高中、修水库还是在氮肥厂当了两年多的“合同工”,农民身份没有改变,除当年换大米去过一次临潼,偶尔到西安城里去买东西,随母亲去户县余下我大姐家里小住之外,学习、劳动和工作没有离开长安县的范围。

   虽然在农村学校教学水平落后,加之从上小学三年级开始又逢文化大革命,学习基础打的并不扎实。高中毕业后转战各个水利工地,多是简单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但在长安县的岁月里,却是我一生奠定基础、成长心智的岁月。尤其从1973年到1979年这六年时间,一次次走进鬼门关,一次次又幸运脱险,当“黑领”不怕苦,当“白领”能适应,对我的收益最大,是我一生的财富。

   要离开家了,最辛苦的仍是母亲,新棉衣、新鞋子、新被子、新褥子一件一件准备着。

   终于到了要告别家乡的日子。

   离开长安要上大学离开家,好像真的是离开了故乡。家里几个老人及姐姐弟弟,生活在梁家院子里的小孩和母亲一直从梁家坡送我到长途汽车站。一路千叮咛、万嘱咐。告别的那一刻,我真不忍回头看,满框泪水的母亲让我最为揪心。

    游子伤心处

    是为离家时

    不忍回头顾

    母已泪满眶

   至此,我含着眼泪告别了母亲、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家乡,走上了求学之路。

免责声明:部分照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将立即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