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我们纵横四海》连载143---大溪地的传统守望

2012-12-12 20:47 · 纵横四海
来自: 山东烟台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当地时间10月17号 老路

    船航行在去往萨摩亚的路途上,离开大溪地已经有很多天的时间了,可是心似乎还驻留在那个美丽的地方,这些天里,看到很多朋友的跟帖都是在介绍大溪地的一些文化历史,因为我们停留的时间很短暂,这些介绍也让我对大溪地的了解变得丰富起来,将大溪地的记忆碎片拼接成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印象。

1.jpg
鸟瞰大溪地 (摄影 阿东)

    前天,打开邮箱就看到了我在大溪地的老乡陈涛寄来的邮件,她在信中提到了法文版《大溪地华侨》一书的中文前言,这本书由大溪地华人于1979年出版,用法文全方位记述了华人在大溪地的历史变迁,书中记录的第一批中国劳工(330人)到达大溪地的时间是1865年3月25日,这些劳工为一家葡萄牙人和爱尔兰人合营的公司种植棉花,甘蔗和咖啡,而目前陈涛他们准备撰述的是近三十年来大溪地华人的状况和对未来的展望,可以说是上本书的后续。邮件的附件中还附上了大溪地最著名的书法家、刚辞世不久的陈侠游老先生为该书所写的中文前言:


2.jpg
苦煞老华侨 陈侠游
万里远投荒千般世味尝  辛劳无日夜到底为谁忙

    华侨在大溪地约有一百四十年的悠久历史,一向以勤俭、朴实、忍耐、守信的优良传统,从艰苦中建立他们的基业,为儿孙们创造有利条件,并以诚恳的态度和忠恕之道,与此间各民族的人士构成了相当深厚的友谊,这些过去给外人极为赞赏的美德,到了现在似乎已不复存在了,因为自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受着地方环境的限制,和世界新潮流的冲洗,无论在文化、教育、宗教、伦理、婚姻、以及生活习惯各方面都不断地起着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近来的十多年间,在一个有着许多民族共处的地方,彼此受着不同文化的影响,无疑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能够相互的吸取长处,在各民族的文化交相激荡中辉煌起来,共同谋求大溪地的繁荣与进步,相信将来也有希望建成一个美丽的乐园,可惜得很,从想在的情形来看,好像是背道而驰得愈来愈远,真使人担心将来不知道跑向什么地方去了!属于整个局势的事姑且不论,让我们华侨原有的优良传统也给浮华相竞、生活奢侈、和不顾道德信义的坏风气所蚕食尽了,这不仅是一种无可估计的损失,而且与人以极大的反感,也给华侨本身带来了极大的隐忧,“观今鉴古”,难得文化会编印《大溪地华侨》一书,让大家知道华侨生活在这百多年的演变中,有许多宝贵的遗产理应维护下来,结合了新的形势,作为今后努力的方针,相信这也是文化会编印《大溪地华侨》的美好意愿!    陈老先生的文字语重心长,字字可见老先生的良苦用心,这也是一代老华侨的心声,他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在大溪地被一代代华人呵护和坚守,其实在大溪地短暂的两天,我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

3.jpg
船员拜访大溪地中华会馆 (摄影 郭川
   
    在大溪地一直陪同接待我们的是当地中华总会副主席刘女士,刘女士盛情邀请我们去她家作客,刘女士是广东客家人后裔,能说不算太标准的汉语,她的丈夫是法国人,刘女士的公公是法国二战时为数不多的五星上将之一,已经92岁高龄了,在刘女士的家里我们看到了老先生接受每届法国总统授勋的照片。刘女士的家位于大溪地山顶别墅,整个大溪地风光尽收眼底,在这样一个我原本以为应是法国文化占主导的家庭里,却处处洋溢着中国文化的氛围,家中的家具、摆设的瓷器古董,让人无不感受到是来到了一个传统的中式家庭。


4.jpg
滨和大溪地中华总会副主席刘女士 (摄影 阿东)

5.jpg
在刘女士家中作客 (摄影 阿东)

    现在在大溪地的华侨后裔已经是第五代、第六代了,有人说华裔在大溪地要占到30%,也有人说这个数字不实,因为自从第一代华侨来到这里以后,和当地波利尼西亚人以及法国人等相互融合,各种血统都交融在了一起,在街上随便见到一位大溪地人,你很难说他(她)到底是属于哪一种血统的后裔。大溪地的华人招待客人会献上花环,左耳也会时常插上一朵鲜花,晚会上一定要拉上客人跳起欢快的草裙舞,多民族的融合也可能是形成现今极有特点的大溪地文化风俗的原因之一吧。


6.jpg
船员跳起草裙舞(摄影阿东)

7.jpg
入乡随俗——戴上花环和耳花 (摄影 阿东)

8.jpg
   
    很多人都说,在大溪地,凡是带有华人血统的大溪地人是最漂亮的、最聪明的,我认为这绝对不是自吹,大溪地每年都有华裔小姐选美,漂亮可以以此为证;和世界很多地方一样,经过几代华人的努力,大溪地现在的经济主导力量也是华人,勤劳聪明同样可以得到证明。


    只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大溪地年轻的华裔大多数已不会说汉语了,他们懂得少许的客家话,平时用语基本是法语。据了解,早些年来到大溪地的华侨一直执着将来会回到故土,所以开办了很多中文学校教育子女,当到了二战时期,华侨们感到回国无望,一些中文学校也纷纷关闭,所以,也如一位网友所说“对大多数出生在这里的大溪地华人而言,除了在饮食习惯和传统风俗中尚留存的中华文化的痕迹外,中国只是他们祖辈的根和随着祖辈而逝去的回忆。”

9.jpg
大溪地街景(摄影  郭川)

10.jpg
海边大溪地少年 (摄影 阿东)

    今天,随着华人在大溪地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再加上一些老华侨们的坚守,寻根的热望在大溪地年轻人心中也慢慢开始升温,一些汉语学校也相继开办,华裔后代也开始去中国旅游寻根,中国文化也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在大溪地的街上游玩时,我曾看到一家非常中国式的理发店,和我小时候在家乡小镇上见到的理发店几乎一模一样,老式的躺椅、简便的剃刀发剪工具,这些在中国城市都几乎视作古董的东西,在这里却保留完好。我们到达大溪地的当天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整个大溪地就像全民过节一样,随处可以看到穿着中式旗袍的女士,连这里的家乐福超市全都张灯结彩、营业小姐们也都穿上了中国旗袍为大家服务,一时间到让我们觉得是到了中国的某个城市。


11.jpg
陈涛为我们介绍美丽的大溪地 (摄影 阿东)

    我的湖北老乡陈涛是我在大溪地唯一见到的中文说得最好的年轻人,留学法国的陈涛移民大溪地已经一年多的时间,她说她很喜欢大溪地这个地方,除了美丽的自然环境,生活的宁静,她更喜欢大溪地文化的包容性,作为中国人,她来到这里不觉得自己是外人,反而处处感觉到自己是这里的主人,特别是现在,她参与编撰《大溪地华侨》一书,能够感受大溪地华人对中华文化呵护和坚守所作的努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让大溪地的明天变得更美!


大家蛇年愉快!
海盗船长 来自: 山东烟台
华人无处不在!
2012-12-12 20:47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当地时间10月17号 老路

    船航行在去往萨摩亚的路途上,离开大溪地已经有很多天的时间了,可是心似乎还驻留在那个美丽的地方,这些天里,看到很多朋友的跟帖都是在介绍大溪地的一些文化历史,因为我们停留的时间很短暂,这些介绍也让我对大溪地的了解变得丰富起来,将大溪地的记忆碎片拼接成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印象。

1.jpg
鸟瞰大溪地 (摄影 阿东)

    前天,打开邮箱就看到了我在大溪地的老乡陈涛寄来的邮件,她在信中提到了法文版《大溪地华侨》一书的中文前言,这本书由大溪地华人于1979年出版,用法文全方位记述了华人在大溪地的历史变迁,书中记录的第一批中国劳工(330人)到达大溪地的时间是1865年3月25日,这些劳工为一家葡萄牙人和爱尔兰人合营的公司种植棉花,甘蔗和咖啡,而目前陈涛他们准备撰述的是近三十年来大溪地华人的状况和对未来的展望,可以说是上本书的后续。邮件的附件中还附上了大溪地最著名的书法家、刚辞世不久的陈侠游老先生为该书所写的中文前言:


2.jpg
苦煞老华侨 陈侠游
万里远投荒千般世味尝  辛劳无日夜到底为谁忙

    华侨在大溪地约有一百四十年的悠久历史,一向以勤俭、朴实、忍耐、守信的优良传统,从艰苦中建立他们的基业,为儿孙们创造有利条件,并以诚恳的态度和忠恕之道,与此间各民族的人士构成了相当深厚的友谊,这些过去给外人极为赞赏的美德,到了现在似乎已不复存在了,因为自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受着地方环境的限制,和世界新潮流的冲洗,无论在文化、教育、宗教、伦理、婚姻、以及生活习惯各方面都不断地起着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近来的十多年间,在一个有着许多民族共处的地方,彼此受着不同文化的影响,无疑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能够相互的吸取长处,在各民族的文化交相激荡中辉煌起来,共同谋求大溪地的繁荣与进步,相信将来也有希望建成一个美丽的乐园,可惜得很,从想在的情形来看,好像是背道而驰得愈来愈远,真使人担心将来不知道跑向什么地方去了!属于整个局势的事姑且不论,让我们华侨原有的优良传统也给浮华相竞、生活奢侈、和不顾道德信义的坏风气所蚕食尽了,这不仅是一种无可估计的损失,而且与人以极大的反感,也给华侨本身带来了极大的隐忧,“观今鉴古”,难得文化会编印《大溪地华侨》一书,让大家知道华侨生活在这百多年的演变中,有许多宝贵的遗产理应维护下来,结合了新的形势,作为今后努力的方针,相信这也是文化会编印《大溪地华侨》的美好意愿!    陈老先生的文字语重心长,字字可见老先生的良苦用心,这也是一代老华侨的心声,他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在大溪地被一代代华人呵护和坚守,其实在大溪地短暂的两天,我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

3.jpg
船员拜访大溪地中华会馆 (摄影 郭川
   
    在大溪地一直陪同接待我们的是当地中华总会副主席刘女士,刘女士盛情邀请我们去她家作客,刘女士是广东客家人后裔,能说不算太标准的汉语,她的丈夫是法国人,刘女士的公公是法国二战时为数不多的五星上将之一,已经92岁高龄了,在刘女士的家里我们看到了老先生接受每届法国总统授勋的照片。刘女士的家位于大溪地山顶别墅,整个大溪地风光尽收眼底,在这样一个我原本以为应是法国文化占主导的家庭里,却处处洋溢着中国文化的氛围,家中的家具、摆设的瓷器古董,让人无不感受到是来到了一个传统的中式家庭。


4.jpg
滨和大溪地中华总会副主席刘女士 (摄影 阿东)

5.jpg
在刘女士家中作客 (摄影 阿东)

    现在在大溪地的华侨后裔已经是第五代、第六代了,有人说华裔在大溪地要占到30%,也有人说这个数字不实,因为自从第一代华侨来到这里以后,和当地波利尼西亚人以及法国人等相互融合,各种血统都交融在了一起,在街上随便见到一位大溪地人,你很难说他(她)到底是属于哪一种血统的后裔。大溪地的华人招待客人会献上花环,左耳也会时常插上一朵鲜花,晚会上一定要拉上客人跳起欢快的草裙舞,多民族的融合也可能是形成现今极有特点的大溪地文化风俗的原因之一吧。


6.jpg
船员跳起草裙舞(摄影阿东)

7.jpg
入乡随俗——戴上花环和耳花 (摄影 阿东)

8.jpg
   
    很多人都说,在大溪地,凡是带有华人血统的大溪地人是最漂亮的、最聪明的,我认为这绝对不是自吹,大溪地每年都有华裔小姐选美,漂亮可以以此为证;和世界很多地方一样,经过几代华人的努力,大溪地现在的经济主导力量也是华人,勤劳聪明同样可以得到证明。


    只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大溪地年轻的华裔大多数已不会说汉语了,他们懂得少许的客家话,平时用语基本是法语。据了解,早些年来到大溪地的华侨一直执着将来会回到故土,所以开办了很多中文学校教育子女,当到了二战时期,华侨们感到回国无望,一些中文学校也纷纷关闭,所以,也如一位网友所说“对大多数出生在这里的大溪地华人而言,除了在饮食习惯和传统风俗中尚留存的中华文化的痕迹外,中国只是他们祖辈的根和随着祖辈而逝去的回忆。”

9.jpg
大溪地街景(摄影  郭川)

10.jpg
海边大溪地少年 (摄影 阿东)

    今天,随着华人在大溪地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再加上一些老华侨们的坚守,寻根的热望在大溪地年轻人心中也慢慢开始升温,一些汉语学校也相继开办,华裔后代也开始去中国旅游寻根,中国文化也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在大溪地的街上游玩时,我曾看到一家非常中国式的理发店,和我小时候在家乡小镇上见到的理发店几乎一模一样,老式的躺椅、简便的剃刀发剪工具,这些在中国城市都几乎视作古董的东西,在这里却保留完好。我们到达大溪地的当天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整个大溪地就像全民过节一样,随处可以看到穿着中式旗袍的女士,连这里的家乐福超市全都张灯结彩、营业小姐们也都穿上了中国旗袍为大家服务,一时间到让我们觉得是到了中国的某个城市。


11.jpg
陈涛为我们介绍美丽的大溪地 (摄影 阿东)

    我的湖北老乡陈涛是我在大溪地唯一见到的中文说得最好的年轻人,留学法国的陈涛移民大溪地已经一年多的时间,她说她很喜欢大溪地这个地方,除了美丽的自然环境,生活的宁静,她更喜欢大溪地文化的包容性,作为中国人,她来到这里不觉得自己是外人,反而处处感觉到自己是这里的主人,特别是现在,她参与编撰《大溪地华侨》一书,能够感受大溪地华人对中华文化呵护和坚守所作的努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让大溪地的明天变得更美!


大家蛇年愉快!
华人无处不在!
2012-12-12 20:4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1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