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第十二章 主要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气候分布

2012-4-10 06:53 · 开始远航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十二章 主要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气候分布

与航海关系最密切的海洋水文气象要素有风、浪、流、冰、雾等。海流的分布已在前一章有

所介绍,本章则主要介绍海洋上风、浪、雾、海冰的气候分布概况。

第一节 大洋上风与浪的分布概况

一、大洋上风的分布

1.北半球大洋

1)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风的分布特征很相似,冬季大风分布范围比夏季广,大风出现频率也

比夏季高,大风主要出现在大洋中、高纬度海域,如图12-1 所示。

冬季,30°N 以北,北太平洋西部风速大于东部,除鄂霍次克海、旧金山以西附近洋面外,

它区域6 级以上大风出现的频率均高于30% ,其中7 级以上的大风频率达到10% 20% ,

岛群岛至阿留申群岛之间高达40% ;在北大西洋,7 级以上的大风频率达10% 30% ,55°N

20°W 附近海域高于40% ,并且在58°N 30°W 海域以及格陵兰南端至38°N 52°W 之间的狭长

海域,8 级风频率亦高于30% 30°N 以南,北太平洋除11°~15°N 132°~137°E 区域以及台湾

98

12-1a) 1 月大风( 7 )频率(% )  海洋气象,航海教程

12-1b) 7 月大风(7 )频率(% )

海峡和南海地区出现频率≥30% 6 级以上大风外,其它海区和北大西洋风力都在4 级左右,

东北风比较稳定。

夏季,除热带气旋活动时外,北太平洋整个洋面、北大西洋大部分洋面(格陵兰和冰岛南部

海域除外)风力都较小,一般为24 级。

春、秋两季风的分布状况介于冬、夏之间。与冬季相比,春季风力显著减小,大风范围缩小。

4 ,除局部海域6 级以上大风频率还高于10%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其余海区风力都减至

6 级以下。秋季,风力比夏季增大,中、高纬海域大风日数亦明显增多。10 ,30°N 以北的北

太平洋,洋面东部平均风力大于西部,6 级以上的风力大值区位于178°W 以东、40°N 以北的洋

面上,6 级以上大风频率已达40% 以上,30°N 以南洋面上,平均最大风力亦增加到5 ;此时

在北大西洋上,40°N 以北的格陵兰南部和挪威海北部,8 级以上大风频率已达5% 20% ,

低纬洋面上风的变化不大。

2)北印度洋

在北印度洋,冬季(122 )盛行东北季风,风力较弱,一般3 4 ;5 月下旬前后,西南

99

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盛行,稍后阿拉伯海也为西南季风控制,夏季(69 )西南季风发展最

,风力较强,孟加拉湾约为45 ,阿拉伯海为67 ,有时可达10 级以上,西部7 级大风

频率7 月超过20% ,尤其在索科特拉岛东南部海域,大风频率高达40% ;4 月和10 ,北印度

洋上风向多变,风力最弱,大部分海区在3 级以下。

2.南半球大洋

1)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

在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低纬洋面上,终年盛行4 级左右的东南信风(南太平洋有热带气

旋过境时风力增大),东南信风的南界位置,南太平洋约在30°S,南大西洋约在20°S ,但在南非

西部洋面可伸展至20°S 以南。20°~35°S 的南大西洋中部洋面,风向多变,风力较小。南太平洋

30°S 以南和南大西洋35°S 以南的中、高纬洋面上,常年吹偏西风,风向变化不显著,平均风力

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除南大西洋阿根廷近海平均风力为4 6 级外,其余洋面7 级以上的大

风很常见,南非好望角附近加上地形作用风力常可达11 级。图12-1 显示,40°S 以南的南太

平洋,7 级以上的大风频率冬季高达20% 30% ,合恩角附近甚至高达40% ,夏季亦达10%

20% ;35°S 以南的南大西洋,冬季7 级以上的大风频率为10% 30% 以上,夏季为5% 20% ,

其中60°S 40°W 30°E 处高达30%

2)南印度洋

在南印度洋上,赤道至10°S 附近,冬季(69 )受东南信风控制,风力通常为3 5 ;

夏季(123 )风向多变,但以西北为多,风力微弱,一般为23 级。10°~30°S 附近终年为东

12-2a) 1 月波高分布

南信风控制,除热带气旋过境时外,风力一般在45 ,69 月风力相对较强,80°E 附近

有时可达8 级。30°~35°S 附近洋面,风向多变,风力较小。35°S 以南终年盛行强劲的西风,

7 级以上大风频率达20% 30% ,夏季达5% 10%

由上述介绍可见,35°S 以南的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上,常年盛行偏西风,风向

稳定,风力大,7 级以上大风频率高,故有咆哮西风带之称。

二、大洋上海浪的分布

12-2a)b)分别表示大洋上1 月和7 月的波高分布,对比图12-2 与图12-1 可以发现,大洋

上大浪高频区的分布与大风高频区基本吻合。下面就对各大洋的波浪分布状况作简要介绍。

100

12-2b) 7 月波高分布

1.北半球大洋

1)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海浪分布特征非常相似,但北大西洋海浪稍强。

冬季,大洋中、高纬度的海浪很强烈,大浪分布范围很广,出现频率也很高,北太平洋的大

浪中心区偏于洋区的西半部。1 月份,浪高≥3.5m 的大浪频率,北太平洋30°N 以北海域150°

W 以东为20% 左右,150°W 以西达30% 以上,最高频率在40°N 以北千岛群岛至阿留申群岛

之间,高达40% 50% ,由北向南海浪逐渐减弱,15°N 以南,大浪少见,频率降低到10%

;在北大西洋,30°N 以北海域达30% 50% 以上,其中55°N 20°W 附近海域高达60% ,

狂浪亦达15% ,而在20°~30°N 频率为10% 30% ,20°N 以南洋面海浪则较小。

春季,洋面上海浪明显减弱, 大浪范围缩小,出现频率降低, 4 月北大西洋上,波高

3.5m 的大浪频率只在55°~60°N 15°~55°W 洋面超过20% 。夏季,北太平洋海面较平静,

全年海浪最弱的时期;此时,北大西洋除格陵兰和冰岛南部海域波高≥3.5m 的大浪频率仍超

10% ,其余洋面也比较平静。秋季,中、高纬度洋面上海浪开始增强,范围明显扩大,出现

频率升高,如北太平洋30°N 以北海域,11 月份大浪频率已增至30% 左右,40°N 以北局部

洋面频率已高达40%

2)北印度洋

夏季,北印度洋上盛行强劲的西南季风,风浪特别大,浪高可达6m 以上,尤其在索科特拉

岛东南部海域,大浪频率高达74% ,是世界海洋上大浪频率最高的海域。冬季,北印度洋受弱

的东北季风影响,海面较平静。

2.南半球大洋

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海浪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冬季(69 ),海浪最强,大浪范围最广,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向北可延伸到10°S 附近,

南印度洋可到达5°S 附近。7 ,波高≥3.5m 的大浪频率超过30% 的位置,南太平洋在30°S

以南,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在35°N 以南; 40°S 以南,各大洋大浪频率均达到40% 50% ,6m

以上狂浪频率达15% 。春季,海浪开始减弱,大浪区由北向南退缩,大浪出现频率降低。夏季

(122 )是海浪最弱的季节,1 ,波高≥3.5m 的大浪频率在10% 左右的海域,只有南印度

101

洋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洋面,其它海域大浪范围均退到30°S 以南,30°S 以北洋面较平静;但在

40°S 以南,大部分洋面3.5m 以上大浪的频率仍高于40% ,6m 以上狂浪频率高达15% 。秋季,

海浪明显增强,大浪区向北扩展,大浪频率增加,向冬季最强阶段过渡。

三、世界大洋上主要狂风恶浪海域的成因

综前所述,世界大洋上狂风恶浪海域主要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中高纬海域(冬季)、北印

度洋海域(夏季)和南半球的咆哮西风带(全年)。其中包括处于重要航道上的比斯开湾和好望

角等处。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高纬海域冬季出现狂风恶浪的原因主要有三个:①中高纬海域处

于盛行西风带内,又与极锋的平均位置重合,极锋上多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风大浪大;②中高

纬海域西部是世界上强大的冷、暖海流交汇的地区—— 北大西洋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北太平

洋黑潮与亲潮交汇,从寒流上流过的冷空气和从暖流上流过的暖空气温度对比更加强烈,加剧

了锋面和气旋的形成,并促使其强烈发展;③冬季,位于两大洋中高纬地区的永久性大气活动

中心—— 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十分强盛,低压中心和周围海域风力强劲,海面相应产生大

,大风大浪范围可伸展到中纬度地区。北大西洋东部的比斯开湾,地处盛行西风带,且湾口朝

西,面对北大西洋,北大西洋上锋面气旋东移时,产生的大风浪长驱直入湾内,使湾内风浪较

;加上湾内水深变浅,风浪进入湾内后,能量集中,浪高进一步增大。另外,比斯开湾及西班牙

西北岸的海流主要是南和西南流,与传入湾内的风浪交角比较大时,会产生波流效应,使得海

况更加恶化。比斯开湾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地形使它成为令航海者望而生畏的大风浪区。例如,

1911 12 月在比斯开湾曾观测到由强气旋引起的大浪,浪高达12m

南半球中高纬海域,陆地少地形简单,尤其是50°~60°S 附近,海洋环绕地球,海面摩擦力

,又位于盛行西风带中,风向终年稳定,西风强劲,因而伴生狂浪更加厉害。其中位于非洲南

端的好望角形成岬角地形,西风受岬角地形影响在角端附近加速,使好望角附近洋面风浪的险

恶程度尤为显著。

第二节 中国近海风与浪的分布概况

一、中国近海风的分布

中国近海地处东亚季风区。冬季风(113 )风向稳定,自北向南,渤海、黄海吹西北风或

北风,东海南部转为东北风,南海北部和中部为一致的东北风,南海南部转为偏北风,风向呈顺

时针变化。夏季风(68 )持续时间比冬季风短,稳定性也差于冬季风,7 ,5°~20°N 为西

南风,20°N 以北为东南风。春、秋两季为季风转换时期,风向稳定性较差。

由于不同海区地理环境不同,对其产生影响的天气系统的种类及出现频率差别很大,因而各海

区风向的实际分布状况与上述季风分布有些差异。如冬、春季节,渤海、黄海因气旋与反气旋活动较

多、路径变化大,所以实际风向分散,冬季风各向频率均不高,以渤海为例,1 月份西北风、北风频率

仅有20% ,西风、东北风频率也有15% 。而东海冬季风比黄海、渤海稳定,1 月北风频率达40% ,

其是台湾海峡,因狭管效应,东北风从9 月可一直持续到次年5 ,其中1 月份东北风频率高达

60% ,局部地区达80% 。据统计,东海盛行风频率最高,南海次之,黄、渤海最低。

就风速而言,冬季风风力较强,风速特别是大风区的风速在1112 月最强,12 月逐渐

102

减弱;夏季风风力一般小于冬季风,受热带气旋影响时除外。统计结果表明,8 级以上大风年平

均日数,东海沿岸最多,如东海西北部为120140 ,台湾海峡为100120 ;黄、渤海沿岸

次之,如黄海中部为110120 ,黄海北部为100 天左右,渤海海峡为110 ;南海沿岸最少,

如南沙群岛西北部至越南之间约50 ,西沙群岛附近为40 天左右。

二、中国近海海浪的分布

中国近海的海浪主要受季风制约。

冬季以偏北向波浪为主。渤海北浪频率最高为22% ,西北浪次之,18% ;黄海北向、西北

向浪频率均为20% 30% ,东北向浪为10% 左右;东海长江口至浙江沿海多西北向和北向风

,福建台山以南及台湾海峡东北向风浪占绝对优势;南海东北季风时期(12 4 ),全区盛

行东北浪,一般频率在50% 以上,吕宋岛西部沿岸受地形影响多北向浪,广东西部沿岸春季多

东向浪,但频率一般较开阔海区低10% 20%

夏季各海区多偏南向浪。渤海除海峡浪向分散外,其它海面基本以西南偏南浪和西南浪为

;黄海东南向、南向浪频率均达30% 左右,西南向和东向浪频率各约10% ;东海长江口至浙

江沿海多南向风浪,浙江以南多南向、西南向风浪,但稳定性程度低于冬季浪向;南海西南季风

时期(6 8 ),绝大部分海区盛行西南或南向浪,中部和南部海区频率较高,40% 50% ,

且南部海区的西南浪可持续到910 月份。

春、秋两季,波向随风向转换变化较大。渤海、黄海和浙江以北东海海面春季波向较不稳

,浙江以南东北向浪仍占优势;秋季,渤海10 月中旬前期偏南浪频率较高,后期偏北浪频率

较高,黄海则以东北~西北向浪稍多,东海、南海风浪向较紊乱,但东北向风浪频率开始升高。

除受风浪影响外,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北部沿岸涌浪也很明显。长江口以北涌浪冬季多

东向,夏季多东南向;东海的涌浪,冬季浙江南部及福建沿岸为东北向至东南向,台湾海峡东北

向占优势,夏季浙江北部多南向,浙江南部为东~东南向;南海北部粤东沿海冬、夏涌向以偏南

居多,涠州岛则多西南向。

各海区平均波高变化于0.53.0m 之间。波高冬季最高,渤海夏季最低,春、秋两季次之,

黄海、东海夏季也较大,春季(东海6 )最低;开阔洋面及南海东北部高,大陆沿海、封闭的或

半封闭的内海、海湾低;山东半岛成山头外海,由于岬角效应,冬、夏风浪和涌浪强度均有所增

,并以秋末冬初的月份更加显著。因此,山东半岛成山头附近、朝鲜济州岛附近及以南海域、

日本琉球群岛西侧海域、台湾海峡及其西南方海域和台湾以东近海海面为中国近海的大浪区,

冬季更显著。各月大浪区位置与大风区基本吻合,2.5m 以上大浪月出现频率冬季最高,夏季

次之,春季最低,大浪高频中心亦与大风区基本吻合。

各海区的最大波高,渤海出现在渤海海峡为8.0m ,黄海中南部为10.5m ,东海和南海的最

大实测波高均因受台风影响而产生,20.0m

第三节 海洋上雾的分布概况

一、世界大洋上的雾

世界海洋的雾多出现于春夏季节,主要产生在冷、暖海流交汇处的冷水面和信风带海洋东

岸附近的上翻冷水上。其中,高发区集中在中高纬靠近大陆东岸的海洋上,而大洋中央和赤道

103

附近的热带洋面上几乎没有雾,如图12-3 所示。下面简要介绍世界海洋主要雾区的分布及出

现季节。

12-3a) 1 月世界海洋雾的频率(% )

12-3b) 7 月世界海洋雾的频率(% )

1.北半球大洋

北半球大洋的主要雾区有三个:

1)日本北海道东部至阿留申群岛一带洋面(常年有雾)

这里是黑潮暖流与亲潮寒流的汇合处,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强大,日本以东盛行暖湿的

偏南风,于是在冷水面上频繁出现广大而浓厚的平流雾区。68 ,雾区伸展极广,南始40°N

附近,北至50°N ,西始北海道东海岸,东至阿留申群岛,往往弥漫一片;7 月雾最盛,出现频率

高达30% 40% 以上,个别地区可高于50% ,月平均雾日10 天以上,是世界著名的雾区之一。

冬季这一区域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雾,雾区范围不大,频率亦在10% 以下。

2)北美圣劳伦斯湾至纽芬兰外海(常年有雾)

这里是墨西哥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汇合处。春夏季(48 )平流雾最盛,平均每

月超过10 个雾日,7 月雾的出现频率在纽芬兰附近海面可达30% 40% ;雾区范围很广,向东

104

延伸可达冰岛附近洋面,南北跨越20 多个纬度,覆盖整个北大西洋北部的欧美航线,也是世界

著名雾区之一。冬季该区域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雾,雾区范围不大,频率亦在10% 以下。

此外,冬季有来自高纬的强冷空气吹向海面,还常出现蒸汽雾。

3)挪威、西欧沿岸与冰岛之间洋面(常年有雾)

夏季,来自西南方向北大西洋暖流上的暖湿空气流至高纬冷水面上,使该地区平流雾出现

较频繁,加上潮的涨落原因,英吉利海峡、泰唔士河口附近水域雾的频率更高一些。冬季,挪威

和西欧沿海的锋面雾也很多。此外,挪威沿岸多峡谷和港湾,秋、冬季还多辐射雾和蒸汽雾。

这一雾区的范围和频率,虽比不上北海道以东和纽芬兰附近海面,但它位于北美与西欧和

北欧的主要航道上。尤其是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因航道狭窄,来往船舶众多,水流急且流向多

,再加上雾频,就更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困难。统计资料表明,这段水域上发生的雾中碰撞事故

在世界上是排在第一位的。

另外,加利福尼亚沿海、北非加那利海面位于信风带海洋的东岸,流经沿岸的海流受常年

盛行的离岸风吹刮作用,下层冷水上翻,偶尔有暖湿气流经过这里的冷海面时也会形成平流

,每年春夏季较多,但频率不超过10% (7 ),范围和浓度也不大。冬季,阿拉斯加湾南部洋

,雾出现的频率可高于10% ;北冰洋沿岸冰缘、冰间水域及高纬大陆东岸附近海面,多蒸汽

雾。

2.南半球大洋

除位于信风带海洋东岸的秘鲁与智利沿海、南非西岸海面,春夏季出现范围、浓度均不大

的平流雾(频率不超过5% ),35°S 以北的南半球大洋,全年极少出现雾。35°S 以南,随纬度增

,雾逐渐增多。其中,在巴西暖流、东澳暖流和厄加勒斯暖流与冷性的西风漂流及其分支的汇

合处,形成了阿根廷东部海面、塔斯马利亚与新西兰之间海面,以及马达加斯加南部海面的三

个平流雾区,范围均不广,雾多发生于夏季;40°S 以南整个中高纬的西风漂流上,终年有雾,

特别是夏季(122 ),能见度良好的天数很少。南极洲沿岸冰缘、冰间水域上冬季多蒸汽雾。

二、中国近海的雾

1.雾的分布概况

中国近海是太平洋的多雾区之一。雾区北起渤海南至北部湾,大致呈带状分布于沿海水

,雾区范围具有南窄北宽的特点,南部宽约100200km ,舟山群岛一带约400k m ,黄海67

月几乎全部都是雾区。各海区雾的分布简况如下。

1)渤海

渤海的雾主要出现于春、夏季,秋季是海雾最少的季节。从地区分布来看,渤海海峡和渤海

中部地区较多,海峡附近年雾日(一日中任何时间出现雾,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计为一个雾日)

2040 ,而辽东湾北部、渤海湾及莱州湾较少。这是因为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暖流不易到达,

也不存在水温不连续带,所以雾很少。

2)黄海

黄海的雾始于4 ,48 月为雾季,67 月最盛。除了与东海交界处春季雾区连成片外,

青岛近海、成山头近海、鸭绿江口至江华湾、西朝鲜湾、大里山岛附近雾也相当多。青岛近海年

雾日50 余天,56 月雾频率最高达12% 15% ;成山头附近年雾日超过80 ,最长连续雾日

曾达29 ,有“雾窟”之称;鸭绿江口到济州岛的朝鲜西部沿海年雾日也达50 多天,有时与山

东南部沿海的雾区连成一片。

105

3)东海

东海的雾始于3 ,37 月为雾季,其中浙江沿海至长江口46 月最盛。雾区分布于东

海西部和西北部,台湾海峡西部和福建沿海年雾日20 30 ,24°N 附近的闽浙沿海年雾日超

50 ,如台山为82 ,35 月雾频率达8% 10% ,浙江沿岸至长江口一带年雾日5060

,舟山群岛附近的嵊泗为66 ,45 月雾频率最高,可达11% 15% 。而台湾海峡东部、澎

湖列岛一带年雾日只有45 ,台湾以东洋面受暖流控制,基本无雾。

4)南海

南海的雾出现在12 月至次年5 ,23 月最多,811 月基本无雾,由冬到初夏,雾区逐

渐自北部湾向东移至粤东沿海。北部湾为多雾区,琼州海峡及雷州半岛东部雾也较多,北部湾

西北部和琼州海峡年雾日2030 ,23 月雾频率最高可达4% 8% ,4 月雾迅速减少。南

海其余海面各月雾频率大多不足1% ,特别是海南岛榆林港南部海面,冬季受暖流影响,极少

有雾出现。

由上述可见,中国近海雾的分布还具有年雾日数南少北多的特点,黄海中、南部、长江口至

舟山群岛和北部湾为相对多雾中心,正如图12-4a)所示。在时间分布上,雾区则表现为从春至

夏由南向北推移,8 月除朝鲜半岛西南面偶尔发生雾外,大部分海域雾已很少见,12-4b )

进一步说明这种特点,该图表示雾频率随纬度和月份的变化,图中曲线为雾的等频率线。比较

12-4a)b )还可看出,多雾中心不仅年雾日多,而且雾出现频率也很高。

12-4a) 中国近海年雾日数分布图12-4b ) 中国近海雾频率的年变化(% )

2.雾分布特点的成因

由前一章内容可知,东中国海的海流系统由黑潮暖流及其支流(台湾、对马、黄海暖流)

沿岸流组成。因直接受大陆径流和季风的影响,沿岸流的范围和流性会随季节而变化。冬半年,

受大陆低温和融化的冰雪影响,沿岸流具有明显的冷流性质,势力较强;由春至夏,受大陆增温

影响,沿岸流冷性逐渐减弱并北缩;进入盛夏后,沿岸流的低温性质消失。这样的海流分布状

,为平流雾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下垫面条件。

106

我国沿海处东亚季风区,夏季风为平流雾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风场。春、夏季,东南季风不

断将黑潮上空的暖湿空气输送到变性北缩的冷性沿岸流上,当条件适当时便形成了雾区。

此外,春季从我国陆上吹往海上的空气,气温可能略高于水温,也能形成平流雾。冬季,

方沿海有时会出现蒸汽雾。秋冬季,河口、港湾或低温潮湿平原的沿海,夜间常产生辐射雾,

有可能移往附近海面。锋面雾四季都能产生,但以春夏季居多。

第四节 海冰分布概况

一、世界大洋冰况

1.北半球大洋

北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勘察加半岛以东海湾、北海道湾和阿拉斯加湾都

能结冰,但一年中的结冰期有所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冰的南界线平均位置在58°N 附近。从

阿拉斯加的马拉斯平纳冰川入海而形成的小冰山数量不多,其活动范围仅限于阿拉斯加湾沿

岸较近的水域。日本近海的浮冰主要来自鄂霍次克海,流冰于1 月上旬自库页岛南下,中旬到

达北海道沿岸,势力逐渐增强,2 月末到3 月达最盛期,3 月下旬开始衰退,4 月末完全消失。

在北大西洋,波罗的海和哈德逊湾常年都有固定的岸冰,冰山则主要来源于冰雪覆盖的格

陵兰岛。在格陵兰岛的西岸,平均每年有7000 多座冰山滑入巴芬湾,其中年均有388 座冰山被

拉布拉多寒流带入大西洋,并向低纬漂移。这些浮冰和冰山在格陵兰岛东南海域和纽芬兰东南

海域最多,浮冰的南界可达40°N ,冰山有时能穿越湾流南下到31°N 或以南。浮冰自11 月下旬

开始至次年3 月期间不断向南漂移,覆盖纽芬兰岛以南“大滩"50% 以上的海面,使向南漂移的

冰山受阻。3 月以后,气温渐渐回升,浮冰开始融化,北方的冰山也随之南下,所以北大西洋西

部冰山的盛行期是每年的46 月。北大西洋的冰山活动仅限于大洋的西部(法尔韦尔角5

份冰山最远可达32°W ),东部由于挪威暖流的影响,很少有冰山活动。

2.南半球大洋

在南极大陆周围的洋面上,经常有22 万座冰山在游动,多数冰山在向北漂移中被融化掉,

因此南半球大洋的冰山多为23m 厚的一年冰。这些冰山在55°S 以南到处都可遇到,其北界

可达45°~40°S,甚至更低,如南大西洋的冰山可北上至30°S。因南半球三大洋互相连通,浮冰

漂移的自由度较大,其北界最远在54°S (南大西洋)。南半球大洋海冰活动的最盛期在89

月。

由上述可见,海冰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海域,冬半年严重,夏半年较轻。

二、中国沿海冰况

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海冰出现,是由于降温造成的结冰。这种结冰属于冬结

春消的一年冰。在一般的年份里,冰情并不严重,仅限于近岸,但在个别年份可发生严重冰情,

1969 2 月底至3 15 日发生的冰情,整个渤海海面都被封冻。

渤海和黄海北部的海冰以辽东湾最为严重,鸭绿江口次之, 渤海南部较轻,如图12-5

示。辽东湾大致于11 月中旬开始结冰,次年3 月下旬冰情结束,冰期为34 个月;冰情北部重

于南部,东岸重于西岸;海冰覆盖区从湾顶向南延伸80 140km ,严重时可覆盖整个辽东湾,

冰厚达100cm ,堆积冰高达610m 。渤海湾冰期从12 月中旬开始至2 月下旬或3 月结束,1

107

下旬~2 月中旬为盛冰期;流冰外缘一般距湾顶3070k m ,冰厚1530cm ,堆积冰一般在1m

以下,最高24m 。莱州湾冰期12 月下旬至3 月初,冰厚一般1530cm ,西部冰情比东部重。

黄海北部从西向东结冰持续时间不同,西部较短,12 月底至3 月初,3 个月,东部从11

下旬至3 月中旬,持续近4 个月,冰界距海岸3050km ,冰厚2030cm 。鸭绿江口冰情较重,

堆积冰可达2m

12-5 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年冰情分布示意图

(靠岸的线为固定冰范围,外边的线为流冰范围)

第五节 常用航海气候资料

要了解更详细的海洋气候情况,可以查阅航海气候资料。下面介绍船舶常用的部分海洋水

文气候资料。

一、世界气候图

世界气候图(W O R L D C L IM A T IC C H A R T )英版图号53015302,分两张,一张是1 月气

候图,另一张是7 月气候图。图中给出以下资料:

1.气压:用红色实线绘出等压线,标注气压数值和高、低气压中心位置。

2.:用红色箭矢表示出大洋盛行风的一般情况。

3.大风区:用深黄色表示不小于7 级大风每月超过10 天的区域,浅黄色表示不小于7

大风每月出现510 天的区域。

4.涌和热带风暴介绍。

5.赤道低压带:用棕色圆点线表示其位置。

6.海流:以蓝色箭矢表示大洋中主要海流的位置和流向,参照等水温线可判断海流的冷暖

性质。

7.表层海水温度:用等水温线(蓝色实线)表示。

8.:用棕色疏点表示每月雾日在510 天的区域,浓点表示每月雾日在1020 天的区

域。

9.冰况:概要说明浮冰、冰山的界线。

108

10.雨量分布。

二、航路设计图

英版航路设计图(R O U T E IN G C H A R T S)共分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南

太平洋5 组图。每组按月份各有12 张图。图中给出大洋海流、风、冰况等资料。

1.洋流:图中用绿色箭矢表示该月当地表层洋流的主要流向,并用不同的绿色箭矢表示该

方向上洋流的持续性百分率,箭矢尾端的数字表示以节(kn )为单位的平均流速。观测资料不

充分的地方,用点线表示可能流向,那里的洋流一般较弱。

2.风花:用箭矢表示风向,箭杆的长度表示该方向的风出现的百分率,箭杆的形态表示不

同的风级。风花中心一般有3 个数字,上面的数字为该月资料的观测次数,中间的数字为不定

风在全部观测次数中所占的百分率,下面的数字是无风的百分率。

3.冰区界限:用红色点划线给出浮冰最大界限。

4.插图资料:航路设计图中附有4 组插图:

1)气温、气压图:图中等温线系指平均气温(°F ),等压线系指平均海平面气压(hP a)

2)雾与低能见度图:绘出能见度低于0.5 n m ile 5 n m ile 的等百分率曲线。

3)露点和水温图:绘出露点(°F )和平均海水温度(°F )等值线。

4)大风和热带气旋路径图:绘出不小于7 级大风的等百分率线和热带气旋主要路径。

三、气候及表层海流图

气候图和表层海流图( C L IM A T O L O G IC A L A N D SE A -SU R F A C E C U R R E N T

C H A R T )是按月份分大洋给出气候和表层海流资料,所载内容与航路设计图类似。

四、其它载有海洋水文气候资料的航海书籍

1.《世界大洋航路》(O cean P assages for the W orld);

2.《航海家手册》(T he M arin ers H andbook);

3.《航路指南》(Sailing D irection);

4.《天气手册》(W eath er H andbook);

5.《太平洋气候图集》(上、下)、《大西洋气候图集》、《印度洋气候图集》(国家气象局出版);

6.《北太平洋海洋水文图集》、《南太平洋海洋水文图集》、《大西洋海洋水文图集》、《印度洋

海洋水文图集》(国家海洋局出版);

7.《中国海及邻海气候图集》(海军航保部出版)

109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十二章 主要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气候分布

与航海关系最密切的海洋水文气象要素有风、浪、流、冰、雾等。海流的分布已在前一章有

所介绍,本章则主要介绍海洋上风、浪、雾、海冰的气候分布概况。

第一节 大洋上风与浪的分布概况

一、大洋上风的分布

1.北半球大洋

1)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风的分布特征很相似,冬季大风分布范围比夏季广,大风出现频率也

比夏季高,大风主要出现在大洋中、高纬度海域,如图12-1 所示。

冬季,30°N 以北,北太平洋西部风速大于东部,除鄂霍次克海、旧金山以西附近洋面外,

它区域6 级以上大风出现的频率均高于30% ,其中7 级以上的大风频率达到10% 20% ,

岛群岛至阿留申群岛之间高达40% ;在北大西洋,7 级以上的大风频率达10% 30% ,55°N

20°W 附近海域高于40% ,并且在58°N 30°W 海域以及格陵兰南端至38°N 52°W 之间的狭长

海域,8 级风频率亦高于30% 30°N 以南,北太平洋除11°~15°N 132°~137°E 区域以及台湾

98

12-1a) 1 月大风( 7 )频率(% )  海洋气象,航海教程

12-1b) 7 月大风(7 )频率(% )

海峡和南海地区出现频率≥30% 6 级以上大风外,其它海区和北大西洋风力都在4 级左右,

东北风比较稳定。

夏季,除热带气旋活动时外,北太平洋整个洋面、北大西洋大部分洋面(格陵兰和冰岛南部

海域除外)风力都较小,一般为24 级。

春、秋两季风的分布状况介于冬、夏之间。与冬季相比,春季风力显著减小,大风范围缩小。

4 ,除局部海域6 级以上大风频率还高于10%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其余海区风力都减至

6 级以下。秋季,风力比夏季增大,中、高纬海域大风日数亦明显增多。10 ,30°N 以北的北

太平洋,洋面东部平均风力大于西部,6 级以上的风力大值区位于178°W 以东、40°N 以北的洋

面上,6 级以上大风频率已达40% 以上,30°N 以南洋面上,平均最大风力亦增加到5 ;此时

在北大西洋上,40°N 以北的格陵兰南部和挪威海北部,8 级以上大风频率已达5% 20% ,

低纬洋面上风的变化不大。

2)北印度洋

在北印度洋,冬季(122 )盛行东北季风,风力较弱,一般3 4 ;5 月下旬前后,西南

99

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盛行,稍后阿拉伯海也为西南季风控制,夏季(69 )西南季风发展最

,风力较强,孟加拉湾约为45 ,阿拉伯海为67 ,有时可达10 级以上,西部7 级大风

频率7 月超过20% ,尤其在索科特拉岛东南部海域,大风频率高达40% ;4 月和10 ,北印度

洋上风向多变,风力最弱,大部分海区在3 级以下。

2.南半球大洋

1)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

在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低纬洋面上,终年盛行4 级左右的东南信风(南太平洋有热带气

旋过境时风力增大),东南信风的南界位置,南太平洋约在30°S,南大西洋约在20°S ,但在南非

西部洋面可伸展至20°S 以南。20°~35°S 的南大西洋中部洋面,风向多变,风力较小。南太平洋

30°S 以南和南大西洋35°S 以南的中、高纬洋面上,常年吹偏西风,风向变化不显著,平均风力

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除南大西洋阿根廷近海平均风力为4 6 级外,其余洋面7 级以上的大

风很常见,南非好望角附近加上地形作用风力常可达11 级。图12-1 显示,40°S 以南的南太

平洋,7 级以上的大风频率冬季高达20% 30% ,合恩角附近甚至高达40% ,夏季亦达10%

20% ;35°S 以南的南大西洋,冬季7 级以上的大风频率为10% 30% 以上,夏季为5% 20% ,

其中60°S 40°W 30°E 处高达30%

2)南印度洋

在南印度洋上,赤道至10°S 附近,冬季(69 )受东南信风控制,风力通常为3 5 ;

夏季(123 )风向多变,但以西北为多,风力微弱,一般为23 级。10°~30°S 附近终年为东

12-2a) 1 月波高分布

南信风控制,除热带气旋过境时外,风力一般在45 ,69 月风力相对较强,80°E 附近

有时可达8 级。30°~35°S 附近洋面,风向多变,风力较小。35°S 以南终年盛行强劲的西风,

7 级以上大风频率达20% 30% ,夏季达5% 10%

由上述介绍可见,35°S 以南的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上,常年盛行偏西风,风向

稳定,风力大,7 级以上大风频率高,故有咆哮西风带之称。

二、大洋上海浪的分布

12-2a)b)分别表示大洋上1 月和7 月的波高分布,对比图12-2 与图12-1 可以发现,大洋

上大浪高频区的分布与大风高频区基本吻合。下面就对各大洋的波浪分布状况作简要介绍。

100

12-2b) 7 月波高分布

1.北半球大洋

1)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海浪分布特征非常相似,但北大西洋海浪稍强。

冬季,大洋中、高纬度的海浪很强烈,大浪分布范围很广,出现频率也很高,北太平洋的大

浪中心区偏于洋区的西半部。1 月份,浪高≥3.5m 的大浪频率,北太平洋30°N 以北海域150°

W 以东为20% 左右,150°W 以西达30% 以上,最高频率在40°N 以北千岛群岛至阿留申群岛

之间,高达40% 50% ,由北向南海浪逐渐减弱,15°N 以南,大浪少见,频率降低到10%

;在北大西洋,30°N 以北海域达30% 50% 以上,其中55°N 20°W 附近海域高达60% ,

狂浪亦达15% ,而在20°~30°N 频率为10% 30% ,20°N 以南洋面海浪则较小。

春季,洋面上海浪明显减弱, 大浪范围缩小,出现频率降低, 4 月北大西洋上,波高

3.5m 的大浪频率只在55°~60°N 15°~55°W 洋面超过20% 。夏季,北太平洋海面较平静,

全年海浪最弱的时期;此时,北大西洋除格陵兰和冰岛南部海域波高≥3.5m 的大浪频率仍超

10% ,其余洋面也比较平静。秋季,中、高纬度洋面上海浪开始增强,范围明显扩大,出现

频率升高,如北太平洋30°N 以北海域,11 月份大浪频率已增至30% 左右,40°N 以北局部

洋面频率已高达40%

2)北印度洋

夏季,北印度洋上盛行强劲的西南季风,风浪特别大,浪高可达6m 以上,尤其在索科特拉

岛东南部海域,大浪频率高达74% ,是世界海洋上大浪频率最高的海域。冬季,北印度洋受弱

的东北季风影响,海面较平静。

2.南半球大洋

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海浪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冬季(69 ),海浪最强,大浪范围最广,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向北可延伸到10°S 附近,

南印度洋可到达5°S 附近。7 ,波高≥3.5m 的大浪频率超过30% 的位置,南太平洋在30°S

以南,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在35°N 以南; 40°S 以南,各大洋大浪频率均达到40% 50% ,6m

以上狂浪频率达15% 。春季,海浪开始减弱,大浪区由北向南退缩,大浪出现频率降低。夏季

(122 )是海浪最弱的季节,1 ,波高≥3.5m 的大浪频率在10% 左右的海域,只有南印度

101

洋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洋面,其它海域大浪范围均退到30°S 以南,30°S 以北洋面较平静;但在

40°S 以南,大部分洋面3.5m 以上大浪的频率仍高于40% ,6m 以上狂浪频率高达15% 。秋季,

海浪明显增强,大浪区向北扩展,大浪频率增加,向冬季最强阶段过渡。

三、世界大洋上主要狂风恶浪海域的成因

综前所述,世界大洋上狂风恶浪海域主要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中高纬海域(冬季)、北印

度洋海域(夏季)和南半球的咆哮西风带(全年)。其中包括处于重要航道上的比斯开湾和好望

角等处。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高纬海域冬季出现狂风恶浪的原因主要有三个:①中高纬海域处

于盛行西风带内,又与极锋的平均位置重合,极锋上多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风大浪大;②中高

纬海域西部是世界上强大的冷、暖海流交汇的地区—— 北大西洋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北太平

洋黑潮与亲潮交汇,从寒流上流过的冷空气和从暖流上流过的暖空气温度对比更加强烈,加剧

了锋面和气旋的形成,并促使其强烈发展;③冬季,位于两大洋中高纬地区的永久性大气活动

中心—— 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十分强盛,低压中心和周围海域风力强劲,海面相应产生大

,大风大浪范围可伸展到中纬度地区。北大西洋东部的比斯开湾,地处盛行西风带,且湾口朝

西,面对北大西洋,北大西洋上锋面气旋东移时,产生的大风浪长驱直入湾内,使湾内风浪较

;加上湾内水深变浅,风浪进入湾内后,能量集中,浪高进一步增大。另外,比斯开湾及西班牙

西北岸的海流主要是南和西南流,与传入湾内的风浪交角比较大时,会产生波流效应,使得海

况更加恶化。比斯开湾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地形使它成为令航海者望而生畏的大风浪区。例如,

1911 12 月在比斯开湾曾观测到由强气旋引起的大浪,浪高达12m

南半球中高纬海域,陆地少地形简单,尤其是50°~60°S 附近,海洋环绕地球,海面摩擦力

,又位于盛行西风带中,风向终年稳定,西风强劲,因而伴生狂浪更加厉害。其中位于非洲南

端的好望角形成岬角地形,西风受岬角地形影响在角端附近加速,使好望角附近洋面风浪的险

恶程度尤为显著。

第二节 中国近海风与浪的分布概况

一、中国近海风的分布

中国近海地处东亚季风区。冬季风(113 )风向稳定,自北向南,渤海、黄海吹西北风或

北风,东海南部转为东北风,南海北部和中部为一致的东北风,南海南部转为偏北风,风向呈顺

时针变化。夏季风(68 )持续时间比冬季风短,稳定性也差于冬季风,7 ,5°~20°N 为西

南风,20°N 以北为东南风。春、秋两季为季风转换时期,风向稳定性较差。

由于不同海区地理环境不同,对其产生影响的天气系统的种类及出现频率差别很大,因而各海

区风向的实际分布状况与上述季风分布有些差异。如冬、春季节,渤海、黄海因气旋与反气旋活动较

多、路径变化大,所以实际风向分散,冬季风各向频率均不高,以渤海为例,1 月份西北风、北风频率

仅有20% ,西风、东北风频率也有15% 。而东海冬季风比黄海、渤海稳定,1 月北风频率达40% ,

其是台湾海峡,因狭管效应,东北风从9 月可一直持续到次年5 ,其中1 月份东北风频率高达

60% ,局部地区达80% 。据统计,东海盛行风频率最高,南海次之,黄、渤海最低。

就风速而言,冬季风风力较强,风速特别是大风区的风速在1112 月最强,12 月逐渐

102

减弱;夏季风风力一般小于冬季风,受热带气旋影响时除外。统计结果表明,8 级以上大风年平

均日数,东海沿岸最多,如东海西北部为120140 ,台湾海峡为100120 ;黄、渤海沿岸

次之,如黄海中部为110120 ,黄海北部为100 天左右,渤海海峡为110 ;南海沿岸最少,

如南沙群岛西北部至越南之间约50 ,西沙群岛附近为40 天左右。

二、中国近海海浪的分布

中国近海的海浪主要受季风制约。

冬季以偏北向波浪为主。渤海北浪频率最高为22% ,西北浪次之,18% ;黄海北向、西北

向浪频率均为20% 30% ,东北向浪为10% 左右;东海长江口至浙江沿海多西北向和北向风

,福建台山以南及台湾海峡东北向风浪占绝对优势;南海东北季风时期(12 4 ),全区盛

行东北浪,一般频率在50% 以上,吕宋岛西部沿岸受地形影响多北向浪,广东西部沿岸春季多

东向浪,但频率一般较开阔海区低10% 20%

夏季各海区多偏南向浪。渤海除海峡浪向分散外,其它海面基本以西南偏南浪和西南浪为

;黄海东南向、南向浪频率均达30% 左右,西南向和东向浪频率各约10% ;东海长江口至浙

江沿海多南向风浪,浙江以南多南向、西南向风浪,但稳定性程度低于冬季浪向;南海西南季风

时期(6 8 ),绝大部分海区盛行西南或南向浪,中部和南部海区频率较高,40% 50% ,

且南部海区的西南浪可持续到910 月份。

春、秋两季,波向随风向转换变化较大。渤海、黄海和浙江以北东海海面春季波向较不稳

,浙江以南东北向浪仍占优势;秋季,渤海10 月中旬前期偏南浪频率较高,后期偏北浪频率

较高,黄海则以东北~西北向浪稍多,东海、南海风浪向较紊乱,但东北向风浪频率开始升高。

除受风浪影响外,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北部沿岸涌浪也很明显。长江口以北涌浪冬季多

东向,夏季多东南向;东海的涌浪,冬季浙江南部及福建沿岸为东北向至东南向,台湾海峡东北

向占优势,夏季浙江北部多南向,浙江南部为东~东南向;南海北部粤东沿海冬、夏涌向以偏南

居多,涠州岛则多西南向。

各海区平均波高变化于0.53.0m 之间。波高冬季最高,渤海夏季最低,春、秋两季次之,

黄海、东海夏季也较大,春季(东海6 )最低;开阔洋面及南海东北部高,大陆沿海、封闭的或

半封闭的内海、海湾低;山东半岛成山头外海,由于岬角效应,冬、夏风浪和涌浪强度均有所增

,并以秋末冬初的月份更加显著。因此,山东半岛成山头附近、朝鲜济州岛附近及以南海域、

日本琉球群岛西侧海域、台湾海峡及其西南方海域和台湾以东近海海面为中国近海的大浪区,

冬季更显著。各月大浪区位置与大风区基本吻合,2.5m 以上大浪月出现频率冬季最高,夏季

次之,春季最低,大浪高频中心亦与大风区基本吻合。

各海区的最大波高,渤海出现在渤海海峡为8.0m ,黄海中南部为10.5m ,东海和南海的最

大实测波高均因受台风影响而产生,20.0m

第三节 海洋上雾的分布概况

一、世界大洋上的雾

世界海洋的雾多出现于春夏季节,主要产生在冷、暖海流交汇处的冷水面和信风带海洋东

岸附近的上翻冷水上。其中,高发区集中在中高纬靠近大陆东岸的海洋上,而大洋中央和赤道

103

附近的热带洋面上几乎没有雾,如图12-3 所示。下面简要介绍世界海洋主要雾区的分布及出

现季节。

12-3a) 1 月世界海洋雾的频率(% )

12-3b) 7 月世界海洋雾的频率(% )

1.北半球大洋

北半球大洋的主要雾区有三个:

1)日本北海道东部至阿留申群岛一带洋面(常年有雾)

这里是黑潮暖流与亲潮寒流的汇合处,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强大,日本以东盛行暖湿的

偏南风,于是在冷水面上频繁出现广大而浓厚的平流雾区。68 ,雾区伸展极广,南始40°N

附近,北至50°N ,西始北海道东海岸,东至阿留申群岛,往往弥漫一片;7 月雾最盛,出现频率

高达30% 40% 以上,个别地区可高于50% ,月平均雾日10 天以上,是世界著名的雾区之一。

冬季这一区域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雾,雾区范围不大,频率亦在10% 以下。

2)北美圣劳伦斯湾至纽芬兰外海(常年有雾)

这里是墨西哥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汇合处。春夏季(48 )平流雾最盛,平均每

月超过10 个雾日,7 月雾的出现频率在纽芬兰附近海面可达30% 40% ;雾区范围很广,向东

104

延伸可达冰岛附近洋面,南北跨越20 多个纬度,覆盖整个北大西洋北部的欧美航线,也是世界

著名雾区之一。冬季该区域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雾,雾区范围不大,频率亦在10% 以下。

此外,冬季有来自高纬的强冷空气吹向海面,还常出现蒸汽雾。

3)挪威、西欧沿岸与冰岛之间洋面(常年有雾)

夏季,来自西南方向北大西洋暖流上的暖湿空气流至高纬冷水面上,使该地区平流雾出现

较频繁,加上潮的涨落原因,英吉利海峡、泰唔士河口附近水域雾的频率更高一些。冬季,挪威

和西欧沿海的锋面雾也很多。此外,挪威沿岸多峡谷和港湾,秋、冬季还多辐射雾和蒸汽雾。

这一雾区的范围和频率,虽比不上北海道以东和纽芬兰附近海面,但它位于北美与西欧和

北欧的主要航道上。尤其是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因航道狭窄,来往船舶众多,水流急且流向多

,再加上雾频,就更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困难。统计资料表明,这段水域上发生的雾中碰撞事故

在世界上是排在第一位的。

另外,加利福尼亚沿海、北非加那利海面位于信风带海洋的东岸,流经沿岸的海流受常年

盛行的离岸风吹刮作用,下层冷水上翻,偶尔有暖湿气流经过这里的冷海面时也会形成平流

,每年春夏季较多,但频率不超过10% (7 ),范围和浓度也不大。冬季,阿拉斯加湾南部洋

,雾出现的频率可高于10% ;北冰洋沿岸冰缘、冰间水域及高纬大陆东岸附近海面,多蒸汽

雾。

2.南半球大洋

除位于信风带海洋东岸的秘鲁与智利沿海、南非西岸海面,春夏季出现范围、浓度均不大

的平流雾(频率不超过5% ),35°S 以北的南半球大洋,全年极少出现雾。35°S 以南,随纬度增

,雾逐渐增多。其中,在巴西暖流、东澳暖流和厄加勒斯暖流与冷性的西风漂流及其分支的汇

合处,形成了阿根廷东部海面、塔斯马利亚与新西兰之间海面,以及马达加斯加南部海面的三

个平流雾区,范围均不广,雾多发生于夏季;40°S 以南整个中高纬的西风漂流上,终年有雾,

特别是夏季(122 ),能见度良好的天数很少。南极洲沿岸冰缘、冰间水域上冬季多蒸汽雾。

二、中国近海的雾

1.雾的分布概况

中国近海是太平洋的多雾区之一。雾区北起渤海南至北部湾,大致呈带状分布于沿海水

,雾区范围具有南窄北宽的特点,南部宽约100200km ,舟山群岛一带约400k m ,黄海67

月几乎全部都是雾区。各海区雾的分布简况如下。

1)渤海

渤海的雾主要出现于春、夏季,秋季是海雾最少的季节。从地区分布来看,渤海海峡和渤海

中部地区较多,海峡附近年雾日(一日中任何时间出现雾,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计为一个雾日)

2040 ,而辽东湾北部、渤海湾及莱州湾较少。这是因为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暖流不易到达,

也不存在水温不连续带,所以雾很少。

2)黄海

黄海的雾始于4 ,48 月为雾季,67 月最盛。除了与东海交界处春季雾区连成片外,

青岛近海、成山头近海、鸭绿江口至江华湾、西朝鲜湾、大里山岛附近雾也相当多。青岛近海年

雾日50 余天,56 月雾频率最高达12% 15% ;成山头附近年雾日超过80 ,最长连续雾日

曾达29 ,有“雾窟”之称;鸭绿江口到济州岛的朝鲜西部沿海年雾日也达50 多天,有时与山

东南部沿海的雾区连成一片。

105

3)东海

东海的雾始于3 ,37 月为雾季,其中浙江沿海至长江口46 月最盛。雾区分布于东

海西部和西北部,台湾海峡西部和福建沿海年雾日20 30 ,24°N 附近的闽浙沿海年雾日超

50 ,如台山为82 ,35 月雾频率达8% 10% ,浙江沿岸至长江口一带年雾日5060

,舟山群岛附近的嵊泗为66 ,45 月雾频率最高,可达11% 15% 。而台湾海峡东部、澎

湖列岛一带年雾日只有45 ,台湾以东洋面受暖流控制,基本无雾。

4)南海

南海的雾出现在12 月至次年5 ,23 月最多,811 月基本无雾,由冬到初夏,雾区逐

渐自北部湾向东移至粤东沿海。北部湾为多雾区,琼州海峡及雷州半岛东部雾也较多,北部湾

西北部和琼州海峡年雾日2030 ,23 月雾频率最高可达4% 8% ,4 月雾迅速减少。南

海其余海面各月雾频率大多不足1% ,特别是海南岛榆林港南部海面,冬季受暖流影响,极少

有雾出现。

由上述可见,中国近海雾的分布还具有年雾日数南少北多的特点,黄海中、南部、长江口至

舟山群岛和北部湾为相对多雾中心,正如图12-4a)所示。在时间分布上,雾区则表现为从春至

夏由南向北推移,8 月除朝鲜半岛西南面偶尔发生雾外,大部分海域雾已很少见,12-4b )

进一步说明这种特点,该图表示雾频率随纬度和月份的变化,图中曲线为雾的等频率线。比较

12-4a)b )还可看出,多雾中心不仅年雾日多,而且雾出现频率也很高。

12-4a) 中国近海年雾日数分布图12-4b ) 中国近海雾频率的年变化(% )

2.雾分布特点的成因

由前一章内容可知,东中国海的海流系统由黑潮暖流及其支流(台湾、对马、黄海暖流)

沿岸流组成。因直接受大陆径流和季风的影响,沿岸流的范围和流性会随季节而变化。冬半年,

受大陆低温和融化的冰雪影响,沿岸流具有明显的冷流性质,势力较强;由春至夏,受大陆增温

影响,沿岸流冷性逐渐减弱并北缩;进入盛夏后,沿岸流的低温性质消失。这样的海流分布状

,为平流雾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下垫面条件。

106

我国沿海处东亚季风区,夏季风为平流雾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风场。春、夏季,东南季风不

断将黑潮上空的暖湿空气输送到变性北缩的冷性沿岸流上,当条件适当时便形成了雾区。

此外,春季从我国陆上吹往海上的空气,气温可能略高于水温,也能形成平流雾。冬季,

方沿海有时会出现蒸汽雾。秋冬季,河口、港湾或低温潮湿平原的沿海,夜间常产生辐射雾,

有可能移往附近海面。锋面雾四季都能产生,但以春夏季居多。

第四节 海冰分布概况

一、世界大洋冰况

1.北半球大洋

北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勘察加半岛以东海湾、北海道湾和阿拉斯加湾都

能结冰,但一年中的结冰期有所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冰的南界线平均位置在58°N 附近。从

阿拉斯加的马拉斯平纳冰川入海而形成的小冰山数量不多,其活动范围仅限于阿拉斯加湾沿

岸较近的水域。日本近海的浮冰主要来自鄂霍次克海,流冰于1 月上旬自库页岛南下,中旬到

达北海道沿岸,势力逐渐增强,2 月末到3 月达最盛期,3 月下旬开始衰退,4 月末完全消失。

在北大西洋,波罗的海和哈德逊湾常年都有固定的岸冰,冰山则主要来源于冰雪覆盖的格

陵兰岛。在格陵兰岛的西岸,平均每年有7000 多座冰山滑入巴芬湾,其中年均有388 座冰山被

拉布拉多寒流带入大西洋,并向低纬漂移。这些浮冰和冰山在格陵兰岛东南海域和纽芬兰东南

海域最多,浮冰的南界可达40°N ,冰山有时能穿越湾流南下到31°N 或以南。浮冰自11 月下旬

开始至次年3 月期间不断向南漂移,覆盖纽芬兰岛以南“大滩"50% 以上的海面,使向南漂移的

冰山受阻。3 月以后,气温渐渐回升,浮冰开始融化,北方的冰山也随之南下,所以北大西洋西

部冰山的盛行期是每年的46 月。北大西洋的冰山活动仅限于大洋的西部(法尔韦尔角5

份冰山最远可达32°W ),东部由于挪威暖流的影响,很少有冰山活动。

2.南半球大洋

在南极大陆周围的洋面上,经常有22 万座冰山在游动,多数冰山在向北漂移中被融化掉,

因此南半球大洋的冰山多为23m 厚的一年冰。这些冰山在55°S 以南到处都可遇到,其北界

可达45°~40°S,甚至更低,如南大西洋的冰山可北上至30°S。因南半球三大洋互相连通,浮冰

漂移的自由度较大,其北界最远在54°S (南大西洋)。南半球大洋海冰活动的最盛期在89

月。

由上述可见,海冰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海域,冬半年严重,夏半年较轻。

二、中国沿海冰况

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海冰出现,是由于降温造成的结冰。这种结冰属于冬结

春消的一年冰。在一般的年份里,冰情并不严重,仅限于近岸,但在个别年份可发生严重冰情,

1969 2 月底至3 15 日发生的冰情,整个渤海海面都被封冻。

渤海和黄海北部的海冰以辽东湾最为严重,鸭绿江口次之, 渤海南部较轻,如图12-5

示。辽东湾大致于11 月中旬开始结冰,次年3 月下旬冰情结束,冰期为34 个月;冰情北部重

于南部,东岸重于西岸;海冰覆盖区从湾顶向南延伸80 140km ,严重时可覆盖整个辽东湾,

冰厚达100cm ,堆积冰高达610m 。渤海湾冰期从12 月中旬开始至2 月下旬或3 月结束,1

107

下旬~2 月中旬为盛冰期;流冰外缘一般距湾顶3070k m ,冰厚1530cm ,堆积冰一般在1m

以下,最高24m 。莱州湾冰期12 月下旬至3 月初,冰厚一般1530cm ,西部冰情比东部重。

黄海北部从西向东结冰持续时间不同,西部较短,12 月底至3 月初,3 个月,东部从11

下旬至3 月中旬,持续近4 个月,冰界距海岸3050km ,冰厚2030cm 。鸭绿江口冰情较重,

堆积冰可达2m

12-5 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年冰情分布示意图

(靠岸的线为固定冰范围,外边的线为流冰范围)

第五节 常用航海气候资料

要了解更详细的海洋气候情况,可以查阅航海气候资料。下面介绍船舶常用的部分海洋水

文气候资料。

一、世界气候图

世界气候图(W O R L D C L IM A T IC C H A R T )英版图号53015302,分两张,一张是1 月气

候图,另一张是7 月气候图。图中给出以下资料:

1.气压:用红色实线绘出等压线,标注气压数值和高、低气压中心位置。

2.:用红色箭矢表示出大洋盛行风的一般情况。

3.大风区:用深黄色表示不小于7 级大风每月超过10 天的区域,浅黄色表示不小于7

大风每月出现510 天的区域。

4.涌和热带风暴介绍。

5.赤道低压带:用棕色圆点线表示其位置。

6.海流:以蓝色箭矢表示大洋中主要海流的位置和流向,参照等水温线可判断海流的冷暖

性质。

7.表层海水温度:用等水温线(蓝色实线)表示。

8.:用棕色疏点表示每月雾日在510 天的区域,浓点表示每月雾日在1020 天的区

域。

9.冰况:概要说明浮冰、冰山的界线。

108

10.雨量分布。

二、航路设计图

英版航路设计图(R O U T E IN G C H A R T S)共分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南

太平洋5 组图。每组按月份各有12 张图。图中给出大洋海流、风、冰况等资料。

1.洋流:图中用绿色箭矢表示该月当地表层洋流的主要流向,并用不同的绿色箭矢表示该

方向上洋流的持续性百分率,箭矢尾端的数字表示以节(kn )为单位的平均流速。观测资料不

充分的地方,用点线表示可能流向,那里的洋流一般较弱。

2.风花:用箭矢表示风向,箭杆的长度表示该方向的风出现的百分率,箭杆的形态表示不

同的风级。风花中心一般有3 个数字,上面的数字为该月资料的观测次数,中间的数字为不定

风在全部观测次数中所占的百分率,下面的数字是无风的百分率。

3.冰区界限:用红色点划线给出浮冰最大界限。

4.插图资料:航路设计图中附有4 组插图:

1)气温、气压图:图中等温线系指平均气温(°F ),等压线系指平均海平面气压(hP a)

2)雾与低能见度图:绘出能见度低于0.5 n m ile 5 n m ile 的等百分率曲线。

3)露点和水温图:绘出露点(°F )和平均海水温度(°F )等值线。

4)大风和热带气旋路径图:绘出不小于7 级大风的等百分率线和热带气旋主要路径。

三、气候及表层海流图

气候图和表层海流图( C L IM A T O L O G IC A L A N D SE A -SU R F A C E C U R R E N T

C H A R T )是按月份分大洋给出气候和表层海流资料,所载内容与航路设计图类似。

四、其它载有海洋水文气候资料的航海书籍

1.《世界大洋航路》(O cean P assages for the W orld);

2.《航海家手册》(T he M arin ers H andbook);

3.《航路指南》(Sailing D irection);

4.《天气手册》(W eath er H andbook);

5.《太平洋气候图集》(上、下)、《大西洋气候图集》、《印度洋气候图集》(国家气象局出版);

6.《北太平洋海洋水文图集》、《南太平洋海洋水文图集》、《大西洋海洋水文图集》、《印度洋

海洋水文图集》(国家海洋局出版);

7.《中国海及邻海气候图集》(海军航保部出版)

109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我要航海网创始人
204831积分
5139帖子
58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