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操舟记 操舟记 19 ---王爷船,开口的船艏与头狮板,很大的舷弧,还有讲究的彩绘。

2009-12-16 00:00 · 许路的中式帆船
来自: 北美地区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9月中旬再次回厦,电话打到郑家,得知郑老已经过去了,老人家终未等到开工造船的一天。
    11月初,等待了一整年的船与人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办,闭幕后柯兰、包乐史、Nick和木村淳四位会友先后到福建,又是一番近距交流,如同延伸出一次厦门研讨。Nick曾为提姆‧谢韦仑的香料群岛之旅和中国之旅探险航行提供复原船和筏,此外他还曾经主持复原其它5艘船,最长的有24米,最小的则为14米,还担任过船长与领航员横渡大西洋。这次就在泉州古船馆的出土南宋海船边,我给他解释了福船的“四母营”传统设计方法以及各个主要尺度、部件之间的数学模数,这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他告诉我东南亚的传统帆船同样存在类似的数学模数关系,只是各自的方法不同。

    在北京时老包、Nick、戴伟思、程思丽、李其霖和我应邀参加搭车举行的南京仿明代宝船概念设计专家研讨会,并一致提出其船型不像中国传统帆船的意见以及改进建议

    到厦门后,我特地安排了魏军和Nick两位船长的会面,老魏将是我下艘复原帆船从中国海岸至柬埔寨航段的同伴,Nick则将接下一段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的航程,我想我们大概都是既无奈也无所谓被功利社会边缘化的另类。

    Nick在厦门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去他下榻的海滨小客栈拜访,瞪大眼睛看着苹果电脑上一幅接一幅的复原船建造过程与模型细节,从图片上几乎分辨不出哪些是模型哪些是实船。制作模型时如何加工处理完全按比例缩小至厚度0.5毫米的薄板?这是一个国内模型业者面临含糊应付的问题,尼克找到一种特殊的木料,再加上自制的特殊工具,他做到了。只是每次打磨工具的时间可能耗得比做模型多,这和子所曰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事不谋而合。

    就在回厦的那天下午,未进厦大校园外路被游.行的队伍堵了,原来旁边厦港老渔村的宫庙正在举办三年一度的送王船活动。这是厦泉沿海一带渔村的一种民俗,村民先是聘请造船师傅专门轧制一艘王爷船,到了选定的好日子便请出庙里供奉的神像巡游,到了海边再将这艘王爷的坐船送走,以往是随波逐流到外海,后来该在沙滩上焚烧,其主题是祈福,却也是留存不多的非官方民间狂放节。

    令我感兴趣的是王爷船。各地宫庙里王爷船的样式基本上保留清代或更早些年代的福船特征,即开口的船艏与头狮板,很大的舷弧,还有讲究的彩绘。

1.jpg
(Illustration: a pageant outside Xiamen University campus, a consuetude for local fisherfolk to send the throne's ship)

     这些年主持厦港送王船活动的是来自台湾基隆的阮过水老先生,今年82岁,当日下午赤膊赤足主持全盘仪式,显示出淘海人的勇猛。本地报章热衷地把民间自发的活动冠以闽台两岸亲情概念,称阮老为渡海过去台湾发展的厦门籍台胞,然周边老人悉晓依旧勇猛的阮老年轻时原本是厦港渔捞公社的民兵营长,在某个夜晚独自摇只舢板过去了金门。

    我的母亲曾是驻守厦港沙坡尾的水警,1952年的某个夜晚与一位名叫素珍的战友值夜岗时,曾在枪口下放过一名看不清是划舢板还是竹排的渔民偷渡金门,未尝知晓此某夜是否彼夜。

    11月22日,与柯兰、老包夫妇、涅老师往海澄拜访郑师傅。

    老包与郑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相识了,厦大的涅老师也曾随行,资格都比我老,柯兰一年前我曾带她来过,这样大家与郑家都熟悉。

    郑老走了,老郑现在是顶梁柱。我们先行到了作坊等老郑,这个被竹林掩映着富有诗意的江边小作坊,正是老朋友们相见的绝佳地方。

    老郑的龙船钉制业务一直很繁忙,今天还是特地从漳州乡下的现场赶回,他跟大家解释说实在太忙,我的小船只能推迟到端午节后才开工。木料堆在作坊外的空地,盖着一层厚厚的帆布,老郑说这些木料已经比较干燥了,有的地方还开了裂。客人们对老郑家中的小船模型很感兴趣,拿在手中翻来转去地端详,老郑指着我说,这艘模型已经是他的了。

    老包还念念不忘作坊内那艘文革游行用的大模型,很想把它弄回去,他说先前跟的厦门一些文博单位做了许多说服工作,他们无动以衷。老包曾收购了几艘模型,他认为出自造船师傅而又做得精致的模型才真有价值。他在荷兰自家后院系泊的单桅帆船就有一百多年的船龄,去过荷兰的不少中国学生和老师都曾跟老包航行过,涅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郑师傅还领大家去细看停在作坊外江边一艘待修的龙船,我借机也把龙船的机构和部件名称记录下来。



2.jpg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9月中旬再次回厦,电话打到郑家,得知郑老已经过去了,老人家终未等到开工造船的一天。
    11月初,等待了一整年的船与人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办,闭幕后柯兰、包乐史、Nick和木村淳四位会友先后到福建,又是一番近距交流,如同延伸出一次厦门研讨。Nick曾为提姆‧谢韦仑的香料群岛之旅和中国之旅探险航行提供复原船和筏,此外他还曾经主持复原其它5艘船,最长的有24米,最小的则为14米,还担任过船长与领航员横渡大西洋。这次就在泉州古船馆的出土南宋海船边,我给他解释了福船的“四母营”传统设计方法以及各个主要尺度、部件之间的数学模数,这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他告诉我东南亚的传统帆船同样存在类似的数学模数关系,只是各自的方法不同。

    在北京时老包、Nick、戴伟思、程思丽、李其霖和我应邀参加搭车举行的南京仿明代宝船概念设计专家研讨会,并一致提出其船型不像中国传统帆船的意见以及改进建议

    到厦门后,我特地安排了魏军和Nick两位船长的会面,老魏将是我下艘复原帆船从中国海岸至柬埔寨航段的同伴,Nick则将接下一段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的航程,我想我们大概都是既无奈也无所谓被功利社会边缘化的另类。

    Nick在厦门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去他下榻的海滨小客栈拜访,瞪大眼睛看着苹果电脑上一幅接一幅的复原船建造过程与模型细节,从图片上几乎分辨不出哪些是模型哪些是实船。制作模型时如何加工处理完全按比例缩小至厚度0.5毫米的薄板?这是一个国内模型业者面临含糊应付的问题,尼克找到一种特殊的木料,再加上自制的特殊工具,他做到了。只是每次打磨工具的时间可能耗得比做模型多,这和子所曰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事不谋而合。

    就在回厦的那天下午,未进厦大校园外路被游.行的队伍堵了,原来旁边厦港老渔村的宫庙正在举办三年一度的送王船活动。这是厦泉沿海一带渔村的一种民俗,村民先是聘请造船师傅专门轧制一艘王爷船,到了选定的好日子便请出庙里供奉的神像巡游,到了海边再将这艘王爷的坐船送走,以往是随波逐流到外海,后来该在沙滩上焚烧,其主题是祈福,却也是留存不多的非官方民间狂放节。

    令我感兴趣的是王爷船。各地宫庙里王爷船的样式基本上保留清代或更早些年代的福船特征,即开口的船艏与头狮板,很大的舷弧,还有讲究的彩绘。

1.jpg
(Illustration: a pageant outside Xiamen University campus, a consuetude for local fisherfolk to send the throne's ship)

     这些年主持厦港送王船活动的是来自台湾基隆的阮过水老先生,今年82岁,当日下午赤膊赤足主持全盘仪式,显示出淘海人的勇猛。本地报章热衷地把民间自发的活动冠以闽台两岸亲情概念,称阮老为渡海过去台湾发展的厦门籍台胞,然周边老人悉晓依旧勇猛的阮老年轻时原本是厦港渔捞公社的民兵营长,在某个夜晚独自摇只舢板过去了金门。

    我的母亲曾是驻守厦港沙坡尾的水警,1952年的某个夜晚与一位名叫素珍的战友值夜岗时,曾在枪口下放过一名看不清是划舢板还是竹排的渔民偷渡金门,未尝知晓此某夜是否彼夜。

    11月22日,与柯兰、老包夫妇、涅老师往海澄拜访郑师傅。

    老包与郑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相识了,厦大的涅老师也曾随行,资格都比我老,柯兰一年前我曾带她来过,这样大家与郑家都熟悉。

    郑老走了,老郑现在是顶梁柱。我们先行到了作坊等老郑,这个被竹林掩映着富有诗意的江边小作坊,正是老朋友们相见的绝佳地方。

    老郑的龙船钉制业务一直很繁忙,今天还是特地从漳州乡下的现场赶回,他跟大家解释说实在太忙,我的小船只能推迟到端午节后才开工。木料堆在作坊外的空地,盖着一层厚厚的帆布,老郑说这些木料已经比较干燥了,有的地方还开了裂。客人们对老郑家中的小船模型很感兴趣,拿在手中翻来转去地端详,老郑指着我说,这艘模型已经是他的了。

    老包还念念不忘作坊内那艘文革游行用的大模型,很想把它弄回去,他说先前跟的厦门一些文博单位做了许多说服工作,他们无动以衷。老包曾收购了几艘模型,他认为出自造船师傅而又做得精致的模型才真有价值。他在荷兰自家后院系泊的单桅帆船就有一百多年的船龄,去过荷兰的不少中国学生和老师都曾跟老包航行过,涅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郑师傅还领大家去细看停在作坊外江边一艘待修的龙船,我借机也把龙船的机构和部件名称记录下来。



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