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金华兴--广式帆船

2007-12-5 00:00 · 谢柏毅
来自: 广东广州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百年古帆船渴望再扬帆
 引言

  这是一艘被认定为中国海岸线仅存的古帆船,船龄已逾百年。日渐灰暗的色调、告别激流的落寞,情侣路边香洲渔港内的一个角落里,它静静地停泊已三年,甚少有人知晓。花重金在遭拆解的边沿购回宝船之后,同样无法保护好这个“活化石”的难题,摆在船主和珠海面前。海风浸淫,浊浪低回,恰似早已卸下风帆的金华兴号发出的绝唱。怎样才能使它不成为历史?

  “金华兴”宽敞的甲板上,堆满了年久的木头,这都是船身上拆解下来的。“铁力、坤甸、香樟……全是上佳的木头,现在想找替代品都找不到”,珠海市航海协会负责人徐卫无计划在秋冬时节给百年古船做次小修,让它重新光鲜起来,但难题总是不断,“原本计划10万元以内,但一做预算就超过了30万。”

  徐卫无计划的工作仅仅是请两个木匠,修遗补漏、刨光表面并油上清漆,如果要将金华兴修整得像个样子,“澳门海事博物馆的专家来看过,说起码要几百万。”

  这个近30米长没有一枚铁钉的“大木头”,让船主日渐捉襟见肘的同时,也让船主越来越揪心,“把古船从被整体拆解的边沿买回来,就是为了保护这个稀世文物。3年了,看着金华兴一天一天老去而没有太多办法,真是不忍。”

  发现中国古帆船的“活化石”
  这不是一堆普通的木头,而是整个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下来的三桅古式帆船,也是迄今发现的造型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制帆船,极具文物保护价值。

  作出这个结论的,是以大连海事大学研究员、船运史专家许路,厦门集美大学教授、海洋交通史专家陈延杭领衔的研究小组2004年作出的。当年的5月,“七海扬帆海岸行”研究人员沿海岸线考察时,在福建南部漳州云霄县列屿镇的东山港,意外发现了“金华兴”这艘仍使用风帆为惟一动力的渔船。“这个发现是惊人的,它是中国古帆船的‘活化石’。至少在十多年前,无机械动力的渔船均已纷纷告别了历史舞台,怎么还会有帆船在捕鱼?在海洋渔业资源已告枯竭的现今,使用帆船捕鱼,怎么可能比得过机动船呢?”回忆当年的发现,许路仍觉得让人兴奋。

  是什么使古老的帆船捕鱼得以延续到21世纪?在这项人文课题研究进行的同时,最让专家感兴趣的还是“金华兴”本身。

  承载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
  作为船运史专家,许路看到了只有在历史资料里才见过图画的真家伙,“这是一艘广船,制造于珠三角一带,而且原始用途绝对是商船,而不是为了捕鱼。”专家的理由很充分:“金华兴”甲板宽阔平坦,船舱较高,便于装卸货物;船身饱满,设计时注重横向的装载能力,不同于渔船注重纵向的牵引能力;选用南洋出产的名贵木材,造价昂贵,绝非渔获收益能收回投资。

  较中国古代沿海帆船的另外三大类——沙船、鸟船、福船,广船代表着中国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以出产于珠三角地区得名。水密隔舱、多孔舵、轴转舵、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等,不仅是广船在世界范围内的标志性创造发明,至今仍为造船界广泛使用。而这一切,在“金华兴”上清晰可见。

  而陈延杭则表示,作为中国沿海保留下来的最后一艘大型传统帆船,“金华兴”展示了风帆海船最成熟、最完美,亦即最后的形象,为广船的起源、演变和兴衰变迁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具有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

  研究者表示,所有已有的结论仅仅是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金华兴”的意义将进一步凸显。
危亡中古帆船重回祖地

  年近八旬的广东饶平籍老船长黎阿海出生在这艘船上,而他的记忆中祖辈已使用多年。上世纪50年代由珠三角卖到饶平,80年代再到福建,3年前重回祖地。

  “金华兴”来到珠海之前,正处在危亡之际。按照国家《渔业船舶报废暂行规定》,木制渔船捕捞时间不得超过20年,申请延期不得超过5年,逾期将进行报废。“金华兴”的年龄远远超限,福建云霄县渔政部门得知这个情况后,先后向船主下发了3次报废通知,要求必须强制报废。

  当时的船主汤坤海提出百龄“金华兴”有重大文物价值,但渔政部门称,文物部门如要进行研究,要拟出书面协议,并向船主协商购买可免除强制报废。如果文物部门没能作出上述行动,船只能强行拆除。

  在强制报废大限将至之前,得知福建有古帆船消息的珠海航海协会人员,赶到当地的第二天即出重金买下。

  2004年10月18日,这个日子徐卫无记忆深刻,担心渔政部门阻挠,当天凌晨时分他们扬帆出海,开始了没有任何动力的航程。在大海里搏击了9天8夜,躲过了一场热带风暴,最后“金华兴”终于荣归故里。

  怎样才能保护宝船?

  福建媒体惊呼的同时,是广东媒体的兴奋。许多镜头记录下刚回珠海时“金华兴”扬帆的倩影,可如今,那张超过200平方米的主帆,一年都不升起一次。香洲渔港内集装箱半包围着的一片逼仄港池里,“金华兴”“安居”3年,只出航过两次,其中一次还是去中富船厂保养。

  徐卫无为“金华兴”的保护奔走3年,“现在什么都缺,没有经验、没有资料、缺乏资金,甚至广东都找不到会驾驶帆船的人了,‘金华兴’上一次出动请的是澳门海事博物馆的一位老船长!”

  “船是有灵性的。离开了大海,离开了航行,船就废啦!”徐卫无叹息。

  相对木体老旧、油漆剥落等物理损坏,只能让“金华兴”蜗居一隅视其残破,在相关人员的眼中,是最大的危亡。

  怎样才能使它重现风姿?珠海市博物馆副馆长尚元正表示,作为一个海滨城市,珠海可利用“金华兴”为城市的旅游和文化增添更多的内容,“如果能把它开发成一个景点,沿着情侣路海滨航行,本身就可成为珠海一道流动的风景,更是珠海旅游的一大亮点。”

  “金华兴”最美好的将来,徐卫无是这样设计的:在市区内找个避风港,或在现有的港池外建一道防风堤,以能避台风免遭灭顶之灾;以船为依托建一个古船博物馆,延请专业人员养护;保持适航状态,定期扬帆情侣路成为一道风景。“这些都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非个人、社团之力能成。”
  链接:“金华兴”背后的广船史
广东造船业始于秦代,汉代南越舟是见于文献记载的广东最早的船舶。广船的发展起源于渔船,成型于唐代的商船,发展于明朝的战船,普及于清代的各式战船、商船和渔船。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俞大猷等在广州领兵抗倭时,利用浙闽艚船图式,吸取新会横江和东莞乌艚船的长处,使广船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战船船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后人誉为我国四大著名船型之一。明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的巅峰,所使用的船只大部分就是广船。

    明清海禁期间,粤地因澳门成为走私海商的庇护和中转地走私成风,广船的建造在期间反而得以延续及发展。清代海禁开放后,广州一度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式帆船吸收了西洋帆船优点,达到最鼎盛的阶段。

    广船以载重量大、结构坚固、抗风力强和航海技术好而闻名中外。广船船型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船体结构横向是以密距肋骨与隔舱板构成,舵板上开有成排的菱形小孔,操纵省力。
金华兴”应该申遗 保护要升格

  记者:金华兴有着巨大的文化和文物价值,仅凭民间的努力看来难以成功。怎样才能真正使这个宝船得以体现该有的价值?

  许路:我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有所行动了。金华兴被发现3年来,对其肤浅的研究显然还很不够。建议从科技三项经费或其它政府资金中拨出一笔经费,设立一个课题,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对金华兴号进行详细的测绘记录,并分别从造船技术史、航海技术史、渔业生产技术史,以及其所承载的海上疍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人类学现象,进行专门而具有一定深度的调查。还应邀请专业机构专家前来对金华兴进行一次鉴定,同期举办一场相关研讨会。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认识金华兴的价值,也为进一步保护好做好准备。

  修建博物馆

  记者:毕竟金华兴已有百年历史,国内也没有太多对古帆船保护的经验可供借鉴,珠海遇到了不少问题。

  许路:避风、维护、保养等专业性的问题,可借鉴瑞典哥德堡市或福建省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经验,分别采取室内场馆保护、维持适航动态式保护和露天静态保护等方法。

  金华兴是因面临被拆解而回到广东的,当时福建研究者和媒体方面都发出“痛失金华兴”的惊呼。希望回到故乡的金华兴,不再有因保护不周而覆亡的危机存在。

  记者:认识金华兴的价值是第一步,之后该怎么走?

  许路:上海市把沙船作为城市标志——市徽的主要标识,香港特区把三桅帆船作为香港旅游形象标志,这样的做法值得珠海借鉴。有一句话叫化古为奇,作为海洋城市,珠海如能将金华兴作为形象代表,最恰当不过。

  进一步的保护可以建造一个海事博物馆或船舶博物馆,以金华兴为依托,展现海洋城市珠海、华南地区,甚至是全国的造船、航海等海洋文明史。据我所知,珠海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一些构想。

  “金华兴”上有着广船的多个标志,完全有条件成为世界遗产,“金华兴”应该“申遗”。
  专家眼中的“金华兴”
  珠海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可利用“金华兴”为珠海的旅游和文化增添更多的内容。围绕它建成一个小型专题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珠海市博物馆副馆长 尚元正

  金华兴绝对是一个“古董”,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实体船,它的价值难以估量。澳门海事博物馆的古船专家登船细致测量过,对它的评价很高。对这个“古董”,应该珍惜。

  ——澳门游艇会主席 柯万乘

  你见过5元的澳门硬币吗?它的正面就是一艘广式帆船,金华兴和它简直一模一样。除了金华兴,国内沿海已经没有古代帆船了,保护起来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一年不保护、两年不保护,金华兴毁了就可惜啦。保护的方法,应该是修旧如旧。

  ——中国帆船帆板协会顾问 谢柏毅

  “金华兴”号是一块渔业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可列为文物,因它具有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条船还对于研究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海战等提供了实体,难能可贵。

  ——福建省云霄县博物馆馆长 汤毓贤

百年古船栖珠海

    2005年02月05日  15:30    深圳晚报
百年古船栖珠海
本报记者杨慧/文冯明/图
“金华兴”号是整个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下来的三桅古式帆船,也是迄今发现的造型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制帆船。它以风帆为惟一动力,未装设任何机械动力或推进器,船上惟一的电子设备是一只干电池AM收音机,用来收听渔业气象。
“金华兴”牵风船是一艘极优秀的船,通过它可以推究中国传统木帆船的制造技术及其变迁,郑和下西洋时曾征集沿海所有的优秀船型,这种牵风船完全有可能是郑和宝船中的一种。
“金华兴”号牵风船的存在、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现象,为一种已消逝的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牵风船的建造和维护作为一项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也具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
百年大船独幸存别有原因
“金华兴”号牵风船在清末民初由现年72岁的黎阿海老伯的父亲购置。该船买时已是旧船,其后历经沧桑,牵风船收归柘林海洋队,1982年被卖到诏安林厝,后来又辗转到云宵列屿的汤家。黎阿海出生并几乎一直生活在这艘船上。上世纪90年代,汤家还三顾茅庐请他到列屿担任了好几年的船老大。由此推测,“金华兴”号应有上百年的历史。
20多年前,这艘牵风船由广东漂泊到福建南部位于漳江出海口的一个小海湾,在这里找到渔汛。1986年,该船落户云宵县列屿镇汤坤海家,从此成为汤氏家族的主要生产工具和一种精神荣耀。
据专家介绍,类似“金华兴”号的牵风船在“文革”期间还有一些,造价及维护费用高昂。10余年前,福建、广东沿海原有为数不多的其他牵风船因无法继续生存先后遭拆毁。
“金华兴”号为何能生存至今?专家解释,“金华兴”号的原主人汤家,采取的是一种罕见的管理权高度集中的大家族生产与生活方式,整个家族的钱财都由一人掌控、支配,哪怕是谁想要买支牙刷,也得向大家长申请。由于财权的高度集中,使得汤家拿得出每次维修船只所需的一二十万元资金,这艘最后的牵风船得以幸存下来。“金华兴”号因其停泊与作业所在的海域偏僻,远离航道和公路的视线范围,外界一般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一艘船紧系一个家族的命运
据了解,当年汤坤海老伯就是看中牵风船出海经济效益不错,又不用燃油,才倾资买下来。当时牵风船在东山湾内发挥了人无我有的优势,在起风时节别人渔船进港无法作业时,正是它大显威风的时候,在7—8级风时作业最佳,牵网速度快,连100匹的机船都追不上,在9—10级风中也能作业,独特的牵网作业,捕捞到的大都是经济效益好的鱼,渔汛丰富时,甲板上堆满了鱼。由于是在内湾作业,离岸近,鱼不入舱,一天可运4趟鱼上岸。那时船上要十二三个人3班倒日夜轮班才忙得过来。就是这样一艘船成为了汤家人的精神寄托。
据了解,汤坤海有4个儿子4个女儿,他原来是开小船的。自从购进“金华兴”号,家庭成员的命运随之改变。起先,汤坤海聘请原船主黎阿海开船,随着黎阿海年龄增大,汤坤海意识到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10年前,他要求大儿子汤裕权结束开手扶拖拉机的生涯,上“金华兴”学习开船。由于“金华兴”的效益越来越差,为了节省人工开支,汤坤海的小儿子初中毕业后就被父亲叫到船上帮工,几个孙子也是如此。汤家的生产经营是“一条龙”,儿子负责在船上捕鱼,女儿负责直接到市场上销售,然后将卖鱼款交给父亲。这中间每一个环节的利润都在自家人手中。后来因为捕鱼的效益不好,汤家又办起了虾池,试图弥补亏损,虾池由二儿子管理。除了在广东工作的三儿子外,汤家人所有的收入均由汤坤海一人掌控,全家十几口人在同一张桌上吃饭。由于汤坤海把家人都“赶”到船上,无需支付工资,每年捕鱼能存个几万元,但“金华兴”每年需小修一次,至少2万元,10年前的一次大修,花了18万元,汤家卖鱼的钱全投到这条船上了。对汤家人来说,船虽然老却已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他们10多年来最好的时光都是在这条船上度过的。多年来,他们就是这样靠着整个家族的力量在经营维持这条船,即使后来赚不了大钱,但是因为家里人几乎都在船上,赚个工钱也是可以的。
船已卖人不离不幸中万幸
现在,这艘船已经被珠海博客映画公司买下,公司希望能够利用珠海现有的海岛资源,与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合作,让“金华兴”号参与到珠海的海洋海岛旅游中,于是“金华兴”号结束了漂泊,栖息在珠海的香洲北堤码头。此外,珠海博客映画公司还考虑围绕该船建立一个航海小型展览馆。
为什么会卖掉这艘船,据说汤老伯也是出于无奈。一家十几口人全靠这条船捕鱼的收入支撑,但现在的渔业资源日益萎缩,入不敷出;更糟糕的是渔政部门责令拆除“金华兴”号,拆船的费用还得由汤家人承担。而现在将船卖掉后,汤老伯家族中的5个人仍然被安排在船上工作,不但保住了船,而且仍然人船相守,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作者:本报记者杨慧
寻找古帆船(组图)
夕阳下,古帆船静静地停泊在海湾中央,仿佛已经伫立了几个世纪。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艘真正的中国古帆船,终于他们在东山湾发现了这艘名叫“金华兴”的广式帆船。在亚热带的暖风中,帆船张开了它巨大的缀满补丁的白帆。迎着千古不息的海浪的召唤,“金华兴”仿佛回到了它最荣耀的时代。
模仿水鸟的帆船
车子还在山路上盘旋时,我们就已经瞥见了那艘静静泊在福建东山湾中央的“金华兴号”。望着在蓝天碧水间的
那三面白帆,有一种回到了中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幻觉。
站在山头远望时,我问同行的魏军船长:这船和美国造的现代大帆船“自由火”有得比么?魏军说:“能比么?咱这是艺术品!”这是中国人从夏代就开始制作的艺术品,而且可能是目前保存下来惟一的一件。
登上20多米长的古船,比我想象中的要平稳。这是一艘尾高头低船底尖的广船。中国历史上的海船有四大名船:沙船、福船、广船、鸟船。其中福船和广船都是南洋深水航线的著名尖底船。
我在蓝天下仰望“金华兴号”的大帆,三面白帆像三朵白云在我的头上飘动。主帆的面积两百多平方米,由于使用年久,上面打满了补丁,看上去一脸的沧桑。同行的集美大学的陈老师是中国古代航运史专家,看到这面老帆后很感慨地告诉我:外国人最佩服的就是咱们中国人造的帆,即使是千疮百孔了一样能用。他们的软帆不行,一旦破了个洞,动力就大打折扣。
支撑着两百多米帆面的主桅是一根20多米长的大圆木,漆得黝黑,旁边还用两块巨大的木板夹扣着。我试着用双手抱这个桅杆,竟然无法抱拢。别看这么粗的桅杆,还是能升降拆卸的!更让人称奇的是后桅的支座,是用一根“L”型的树干对半劈开做成,这样就可以像三角铁似的牢牢把后桅固定住。陈老师说这也是中国人造船一大特色:因地制宜。很多时候造船师傅是根据手上现有的材料来造船,船的各个部件甚至造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人造船其实还有更多了不起的地方,就拿中世纪的阿拉伯人来说,他们造船是模仿鱼的鳕头鲭尾形状。我们的老祖宗更聪明,造帆船时模仿的是水鸟,这样就把航行中的帆船一半在水里一半在空气中,同时遇到的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两个问题解决了,在中世纪造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帆船。
没想到几天后,与台风的一次擦边而过让我着实地体验了中国古帆船的优异性能。
千里追风船
海风变得强劲了,在耳边呼呼作响。涌浪也开始变得狂野起来。天边的
涌云告诉我们,那是台风。尽管知道台风不会靠得太近,但8级的风力还是让海面上的动力渔船全速地回港避风。而“金华兴”号,却扬满了帆追风而行。因为只有在有风的日子才是这艘船最荣耀的时刻。
回想160年前,就曾有英国人用一条叫“耆英号”的广船从香港出发,经好望角、圣赫勒拿,然后西越大西洋进驶达纽约。之后驶向英国,以21天的时间横渡大西洋进入泰晤士河。其航行时间比当时美国纽约至利物浦的定期航线邮船还要迅速。
怒吼的海风吹动白色的大帆,使“金华兴号”的船体开始严重的倾斜。我以为船要翻了海中,心中开始有点七上八下,但我相信船老大的驾船技术。“要捕鱼了”,船老大告诉我。看着伸出“金华兴”号船舷两端木棒上的渔网,我渐渐明白了:倾斜的船体让木棒上的渔网深深地插入海中,像个漏勺一样在海里捞着。过一会儿,收网之后,鱼舱里满是活蹦乱跳的丁香鱼。
一场台风过后,“金华兴号”满载着价值3000多元的丁香鱼满载而归,看着远处海港里避风的渔船,让我不禁想起在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也是一场风暴过后,阿甘的虾船满载着鲜虾凯旋而归。
当年郑和下西洋式的船队很大部分就是这种类型的广船。如今,这艘最远曾航行到香港的大帆船已经有20年没出过东山湾了,近四五年来,海上养殖兴起,内湾障碍物增多,不但作业范围大受限制,危险性也增加了,晚上也不能作业,产量大不如前。这对“金华兴号”是最致命的打击。
后一艘海上古帆船
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依靠季候风行驶的木帆船。在解放前,广东福建的沿海还可以看到这种古帆船。然而,到了现在,整个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下来的三桅古式风帆海船只剩下了“金华兴号”。它也是迄今发现的造型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制帆船。
20年前,“金华兴号”的主人汤家和村里人合股从广东一家捕捞队手中花了20多万买下来这艘船。当时乡里人一起买来的还有另外三艘广船“金福星”、“
金同兴”、“金怡兴”号。1989年中国东南沿海受赤潮影响,捕捞业遭受沉重打击,只能在近海打捞的古式木帆船已经不能维持下去。“金福星”、“金同兴”、“金怡兴”相继被卖,船上上好的木料被人买去做家具。“金华兴号”的现任船长汤裕权当时就亲眼目睹了“金福星号”被人肢解的情景,他说“金福兴”的船长心痛得直掉眼泪。后来一个大潮把被遗弃在沙滩上的“金福兴”残骨全部带走了……
也就是那年赤潮后,汤家把“金华兴”号所有的股份从其他失望的合伙人手中买下,真正拥有了“金华兴号”。
“金华兴号”究竟有多大年岁了,连船长老汤都不知道。但是他说这艘船的前任老船长黎阿海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现在他已经有73岁高龄。现在这艘老帆船上除了船长汤裕权和他最小的儿子外,还有水手4人,都是亲戚。要知道几十年前这艘船上可是住着三十来号人,而且都是一家人。
由于“金华兴号”是完全依赖风力行驶的帆船,因此每次出海都要跟着季风的方向,有时长达数月才能返回,全家人基本上过着海上生活。船上没有任何的机械动力或推进器,惟一的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就是装有一节干电池的收音机。原来船舷两侧各有十来副橹,现在都拆了,只留下长长的橹桥。从橹桥往后船尾两侧居然是旧时养猪的地方,为了丰富海上数月的单调伙食。想想20多年前,一只只摇头晃脑的吃着鱼骨头的“八戒”们是否能适应这里“晕船”的生活。
每天清晨五点,“金华兴号”的水手们准时收听当地广播的海洋天气预报,盼望风的来临。看着身边往来穿梭追逐鱼群的机船,也不知道这种追风的日子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作者:撰文·摄影/黄剑
来源:《博物》2005年第07期

牵风古船为什么没能留在福建
本报记者 吴在平
  尽管“金华兴”已经卖到广东,但重新审视福建发现又失去这艘百年古船的前前后后,或许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0月14日,本报以《百年牵风今犹在》为题,全方位报道了百年牵风古帆船“金华兴”号的故事。然而,这艘古船在茫茫大海上搏击风浪近一个世纪后,犹如一位身心俱疲的老人,带着无限的伤感与留恋,于上月19日再次启程远航,踏上了他的来时路,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广东。
  这艘古船是被珠海市博客映画公司花16万元买走的。
  临行那天,凌晨6点钟,汤家人在船上举行了庄重的海祭。从汤家的水井里给船带上了一舱的饮用水后,包括船长汤裕权在内的汤家5名船工、一直跟踪研究的许路研究员以及多名风帆航海专家,驾船出发。经过9天8夜的海上颠簸,有效航程330多海里,10月26日,“金华兴”号抵达珠海香洲港北堤码头。
  这艘中国现存唯一的百年古帆船,就这样从福建的海域消失了。它的离去,令省内不少人为之惋惜。
  渔业资源的日渐萎缩,渔政法规的不可抗拒,家庭经济的窘迫尴尬……百年古船就这样被卖出了。对于汤家人,人们无法指责他们的行为;而负有渔船行政管理职能的渔政部门,是在依法行使自己的职责,对他们的具体行政行为,人们并无异议。
  问题是,该如何看待这艘船——是海上生产工具,还是承载海洋渔业文化的文物?当它具备改变属性的条件下,是不是就只能拿原来的行政法规来处置它?有没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船的去留?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作为?
  与这种无奈和疑惑相反,“金华兴”的回归,在珠海乃至广东引起了轰动,受到了热情的欢迎。珠海万山海洋经济开发试验区在北堤码头给“金华兴”设立了停泊港区,免收任何费用。“金华兴”停泊在香洲港,已成为珠海著名的情侣路上一道标志性风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市民和游客,更有众多媒体记者上船参观采访。
  前几天,记者电话联系了船长汤裕权。他说,当地渔政人员刚刚上船察看过,了解古帆船的结构和安全性;听说船到珠海后准备不再用于渔业生产,渔政管理人员说,可以到近海表演作业,不必办理相关手续。
  11月9日,记者电话采访了珠海博客映画公司总监徐卫无。当时,他正在迎接澳门海事博物馆的客人。他说:“他们对这艘船非常感兴趣,这次来了5位专家。”
  徐卫无告诉记者,下午他们准备在珠海进行一次环岛航行,有许多媒体和专家随船出发;在新年到来之前,还准备到香港和澳门进行文化访问;珠海市博物馆也非常重视,他们已经来了好几次了,还向研究小组开放了所有馆藏资料。
  徐说,之所以购买“金华兴”,是因为他们觉得它很有文化价值。
  大约2个月前,他从福建顽石航海俱乐部获悉福建发现了这么一艘船,便利用国庆假期与几个朋友一起去云霄上船考察,在船上住了一夜。第二天下船,他就决定购买。
  “真没有想到,在中国还有保存得这么完好的三桅古式帆船。它是渔业文化发展史的活化石。珠海海洋资源丰富,能得到这么一艘古式帆船,是珠海的福分。”徐说。
  徐还介绍了利用“金华兴”的初步设想——以珠海现有的海岛资源,与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合作,参与海洋海岛旅游。另外,考虑围绕该船建立一个小型的珠海海事展览馆,以珠海的航海史为主线,展示航海术、操船术、渔法、航标以及船舶模型等,还可以组织一些研讨会、文化沙龙等活动
  “我们主要的是做文化活动。”徐强调说。
  徐还透露,万山开发区、九洲港务集团等也都表示了合作的意愿,已有过几次接触,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方案。
  当船已经停靠在珠海香洲港,许路还陆续接到厦门市政协和航海学者的电话,有的表示要撰写议案,争取把船留在厦门;有的说要到船上考察研究;有的提出要回购该船。许路只告诉他们一句话:“你们慢了半拍……”
  是的,就慢了半拍。记者了解到,云霄县有关部门也在考虑采取措施,希望保护和收藏这艘船,他们已将情况向上反映,希望获得支持。
  据了解,要将该船作为文物来保护,需要启动一系列程序。如由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文物专家进行鉴定,确定其文物价值后,才决定是否进行保护。
  “除了靠政府力量外,民间力量也是可以胜任的。”许路认为,珠海的这次收购行动,就是典型的民间行为。
  可惜的是,不管漳州还是厦门乃至福建省,在大量媒体的报道之下,政府和民间都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来留住这艘百年古船。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延杭认为,历史上福建在船舶制造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宋到明末造船业十分鼎盛,到清朝后期广东才发展起来超越了福建。从船型的发展看,广船是从福船演化而来的。因此,有牵风船这一活化石,对研究福建历史上的船型变迁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陈延杭也认为,要保护这艘古船,研究的资金、收藏的地点、研究的人才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福建有些条件似乎还不具备。
  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和遗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一些文物经过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尽管百年牵风古船已经卖到广东,但从福建发现尔后又失去这艘百年古船的前前后后,思考一些问题,或许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谢柏毅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百年古帆船渴望再扬帆
 引言

  这是一艘被认定为中国海岸线仅存的古帆船,船龄已逾百年。日渐灰暗的色调、告别激流的落寞,情侣路边香洲渔港内的一个角落里,它静静地停泊已三年,甚少有人知晓。花重金在遭拆解的边沿购回宝船之后,同样无法保护好这个“活化石”的难题,摆在船主和珠海面前。海风浸淫,浊浪低回,恰似早已卸下风帆的金华兴号发出的绝唱。怎样才能使它不成为历史?

  “金华兴”宽敞的甲板上,堆满了年久的木头,这都是船身上拆解下来的。“铁力、坤甸、香樟……全是上佳的木头,现在想找替代品都找不到”,珠海市航海协会负责人徐卫无计划在秋冬时节给百年古船做次小修,让它重新光鲜起来,但难题总是不断,“原本计划10万元以内,但一做预算就超过了30万。”

  徐卫无计划的工作仅仅是请两个木匠,修遗补漏、刨光表面并油上清漆,如果要将金华兴修整得像个样子,“澳门海事博物馆的专家来看过,说起码要几百万。”

  这个近30米长没有一枚铁钉的“大木头”,让船主日渐捉襟见肘的同时,也让船主越来越揪心,“把古船从被整体拆解的边沿买回来,就是为了保护这个稀世文物。3年了,看着金华兴一天一天老去而没有太多办法,真是不忍。”

  发现中国古帆船的“活化石”
  这不是一堆普通的木头,而是整个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下来的三桅古式帆船,也是迄今发现的造型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制帆船,极具文物保护价值。

  作出这个结论的,是以大连海事大学研究员、船运史专家许路,厦门集美大学教授、海洋交通史专家陈延杭领衔的研究小组2004年作出的。当年的5月,“七海扬帆海岸行”研究人员沿海岸线考察时,在福建南部漳州云霄县列屿镇的东山港,意外发现了“金华兴”这艘仍使用风帆为惟一动力的渔船。“这个发现是惊人的,它是中国古帆船的‘活化石’。至少在十多年前,无机械动力的渔船均已纷纷告别了历史舞台,怎么还会有帆船在捕鱼?在海洋渔业资源已告枯竭的现今,使用帆船捕鱼,怎么可能比得过机动船呢?”回忆当年的发现,许路仍觉得让人兴奋。

  是什么使古老的帆船捕鱼得以延续到21世纪?在这项人文课题研究进行的同时,最让专家感兴趣的还是“金华兴”本身。

  承载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
  作为船运史专家,许路看到了只有在历史资料里才见过图画的真家伙,“这是一艘广船,制造于珠三角一带,而且原始用途绝对是商船,而不是为了捕鱼。”专家的理由很充分:“金华兴”甲板宽阔平坦,船舱较高,便于装卸货物;船身饱满,设计时注重横向的装载能力,不同于渔船注重纵向的牵引能力;选用南洋出产的名贵木材,造价昂贵,绝非渔获收益能收回投资。

  较中国古代沿海帆船的另外三大类——沙船、鸟船、福船,广船代表着中国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以出产于珠三角地区得名。水密隔舱、多孔舵、轴转舵、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等,不仅是广船在世界范围内的标志性创造发明,至今仍为造船界广泛使用。而这一切,在“金华兴”上清晰可见。

  而陈延杭则表示,作为中国沿海保留下来的最后一艘大型传统帆船,“金华兴”展示了风帆海船最成熟、最完美,亦即最后的形象,为广船的起源、演变和兴衰变迁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具有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

  研究者表示,所有已有的结论仅仅是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金华兴”的意义将进一步凸显。
危亡中古帆船重回祖地

  年近八旬的广东饶平籍老船长黎阿海出生在这艘船上,而他的记忆中祖辈已使用多年。上世纪50年代由珠三角卖到饶平,80年代再到福建,3年前重回祖地。

  “金华兴”来到珠海之前,正处在危亡之际。按照国家《渔业船舶报废暂行规定》,木制渔船捕捞时间不得超过20年,申请延期不得超过5年,逾期将进行报废。“金华兴”的年龄远远超限,福建云霄县渔政部门得知这个情况后,先后向船主下发了3次报废通知,要求必须强制报废。

  当时的船主汤坤海提出百龄“金华兴”有重大文物价值,但渔政部门称,文物部门如要进行研究,要拟出书面协议,并向船主协商购买可免除强制报废。如果文物部门没能作出上述行动,船只能强行拆除。

  在强制报废大限将至之前,得知福建有古帆船消息的珠海航海协会人员,赶到当地的第二天即出重金买下。

  2004年10月18日,这个日子徐卫无记忆深刻,担心渔政部门阻挠,当天凌晨时分他们扬帆出海,开始了没有任何动力的航程。在大海里搏击了9天8夜,躲过了一场热带风暴,最后“金华兴”终于荣归故里。

  怎样才能保护宝船?

  福建媒体惊呼的同时,是广东媒体的兴奋。许多镜头记录下刚回珠海时“金华兴”扬帆的倩影,可如今,那张超过200平方米的主帆,一年都不升起一次。香洲渔港内集装箱半包围着的一片逼仄港池里,“金华兴”“安居”3年,只出航过两次,其中一次还是去中富船厂保养。

  徐卫无为“金华兴”的保护奔走3年,“现在什么都缺,没有经验、没有资料、缺乏资金,甚至广东都找不到会驾驶帆船的人了,‘金华兴’上一次出动请的是澳门海事博物馆的一位老船长!”

  “船是有灵性的。离开了大海,离开了航行,船就废啦!”徐卫无叹息。

  相对木体老旧、油漆剥落等物理损坏,只能让“金华兴”蜗居一隅视其残破,在相关人员的眼中,是最大的危亡。

  怎样才能使它重现风姿?珠海市博物馆副馆长尚元正表示,作为一个海滨城市,珠海可利用“金华兴”为城市的旅游和文化增添更多的内容,“如果能把它开发成一个景点,沿着情侣路海滨航行,本身就可成为珠海一道流动的风景,更是珠海旅游的一大亮点。”

  “金华兴”最美好的将来,徐卫无是这样设计的:在市区内找个避风港,或在现有的港池外建一道防风堤,以能避台风免遭灭顶之灾;以船为依托建一个古船博物馆,延请专业人员养护;保持适航状态,定期扬帆情侣路成为一道风景。“这些都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非个人、社团之力能成。”
  链接:“金华兴”背后的广船史
广东造船业始于秦代,汉代南越舟是见于文献记载的广东最早的船舶。广船的发展起源于渔船,成型于唐代的商船,发展于明朝的战船,普及于清代的各式战船、商船和渔船。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俞大猷等在广州领兵抗倭时,利用浙闽艚船图式,吸取新会横江和东莞乌艚船的长处,使广船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战船船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后人誉为我国四大著名船型之一。明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的巅峰,所使用的船只大部分就是广船。

    明清海禁期间,粤地因澳门成为走私海商的庇护和中转地走私成风,广船的建造在期间反而得以延续及发展。清代海禁开放后,广州一度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式帆船吸收了西洋帆船优点,达到最鼎盛的阶段。

    广船以载重量大、结构坚固、抗风力强和航海技术好而闻名中外。广船船型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船体结构横向是以密距肋骨与隔舱板构成,舵板上开有成排的菱形小孔,操纵省力。
金华兴”应该申遗 保护要升格

  记者:金华兴有着巨大的文化和文物价值,仅凭民间的努力看来难以成功。怎样才能真正使这个宝船得以体现该有的价值?

  许路:我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有所行动了。金华兴被发现3年来,对其肤浅的研究显然还很不够。建议从科技三项经费或其它政府资金中拨出一笔经费,设立一个课题,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对金华兴号进行详细的测绘记录,并分别从造船技术史、航海技术史、渔业生产技术史,以及其所承载的海上疍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人类学现象,进行专门而具有一定深度的调查。还应邀请专业机构专家前来对金华兴进行一次鉴定,同期举办一场相关研讨会。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认识金华兴的价值,也为进一步保护好做好准备。

  修建博物馆

  记者:毕竟金华兴已有百年历史,国内也没有太多对古帆船保护的经验可供借鉴,珠海遇到了不少问题。

  许路:避风、维护、保养等专业性的问题,可借鉴瑞典哥德堡市或福建省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经验,分别采取室内场馆保护、维持适航动态式保护和露天静态保护等方法。

  金华兴是因面临被拆解而回到广东的,当时福建研究者和媒体方面都发出“痛失金华兴”的惊呼。希望回到故乡的金华兴,不再有因保护不周而覆亡的危机存在。

  记者:认识金华兴的价值是第一步,之后该怎么走?

  许路:上海市把沙船作为城市标志——市徽的主要标识,香港特区把三桅帆船作为香港旅游形象标志,这样的做法值得珠海借鉴。有一句话叫化古为奇,作为海洋城市,珠海如能将金华兴作为形象代表,最恰当不过。

  进一步的保护可以建造一个海事博物馆或船舶博物馆,以金华兴为依托,展现海洋城市珠海、华南地区,甚至是全国的造船、航海等海洋文明史。据我所知,珠海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一些构想。

  “金华兴”上有着广船的多个标志,完全有条件成为世界遗产,“金华兴”应该“申遗”。
  专家眼中的“金华兴”
  珠海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可利用“金华兴”为珠海的旅游和文化增添更多的内容。围绕它建成一个小型专题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珠海市博物馆副馆长 尚元正

  金华兴绝对是一个“古董”,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实体船,它的价值难以估量。澳门海事博物馆的古船专家登船细致测量过,对它的评价很高。对这个“古董”,应该珍惜。

  ——澳门游艇会主席 柯万乘

  你见过5元的澳门硬币吗?它的正面就是一艘广式帆船,金华兴和它简直一模一样。除了金华兴,国内沿海已经没有古代帆船了,保护起来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一年不保护、两年不保护,金华兴毁了就可惜啦。保护的方法,应该是修旧如旧。

  ——中国帆船帆板协会顾问 谢柏毅

  “金华兴”号是一块渔业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可列为文物,因它具有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条船还对于研究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海战等提供了实体,难能可贵。

  ——福建省云霄县博物馆馆长 汤毓贤

百年古船栖珠海

    2005年02月05日  15:30    深圳晚报
百年古船栖珠海
本报记者杨慧/文冯明/图
“金华兴”号是整个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下来的三桅古式帆船,也是迄今发现的造型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制帆船。它以风帆为惟一动力,未装设任何机械动力或推进器,船上惟一的电子设备是一只干电池AM收音机,用来收听渔业气象。
“金华兴”牵风船是一艘极优秀的船,通过它可以推究中国传统木帆船的制造技术及其变迁,郑和下西洋时曾征集沿海所有的优秀船型,这种牵风船完全有可能是郑和宝船中的一种。
“金华兴”号牵风船的存在、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现象,为一种已消逝的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牵风船的建造和维护作为一项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也具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
百年大船独幸存别有原因
“金华兴”号牵风船在清末民初由现年72岁的黎阿海老伯的父亲购置。该船买时已是旧船,其后历经沧桑,牵风船收归柘林海洋队,1982年被卖到诏安林厝,后来又辗转到云宵列屿的汤家。黎阿海出生并几乎一直生活在这艘船上。上世纪90年代,汤家还三顾茅庐请他到列屿担任了好几年的船老大。由此推测,“金华兴”号应有上百年的历史。
20多年前,这艘牵风船由广东漂泊到福建南部位于漳江出海口的一个小海湾,在这里找到渔汛。1986年,该船落户云宵县列屿镇汤坤海家,从此成为汤氏家族的主要生产工具和一种精神荣耀。
据专家介绍,类似“金华兴”号的牵风船在“文革”期间还有一些,造价及维护费用高昂。10余年前,福建、广东沿海原有为数不多的其他牵风船因无法继续生存先后遭拆毁。
“金华兴”号为何能生存至今?专家解释,“金华兴”号的原主人汤家,采取的是一种罕见的管理权高度集中的大家族生产与生活方式,整个家族的钱财都由一人掌控、支配,哪怕是谁想要买支牙刷,也得向大家长申请。由于财权的高度集中,使得汤家拿得出每次维修船只所需的一二十万元资金,这艘最后的牵风船得以幸存下来。“金华兴”号因其停泊与作业所在的海域偏僻,远离航道和公路的视线范围,外界一般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一艘船紧系一个家族的命运
据了解,当年汤坤海老伯就是看中牵风船出海经济效益不错,又不用燃油,才倾资买下来。当时牵风船在东山湾内发挥了人无我有的优势,在起风时节别人渔船进港无法作业时,正是它大显威风的时候,在7—8级风时作业最佳,牵网速度快,连100匹的机船都追不上,在9—10级风中也能作业,独特的牵网作业,捕捞到的大都是经济效益好的鱼,渔汛丰富时,甲板上堆满了鱼。由于是在内湾作业,离岸近,鱼不入舱,一天可运4趟鱼上岸。那时船上要十二三个人3班倒日夜轮班才忙得过来。就是这样一艘船成为了汤家人的精神寄托。
据了解,汤坤海有4个儿子4个女儿,他原来是开小船的。自从购进“金华兴”号,家庭成员的命运随之改变。起先,汤坤海聘请原船主黎阿海开船,随着黎阿海年龄增大,汤坤海意识到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10年前,他要求大儿子汤裕权结束开手扶拖拉机的生涯,上“金华兴”学习开船。由于“金华兴”的效益越来越差,为了节省人工开支,汤坤海的小儿子初中毕业后就被父亲叫到船上帮工,几个孙子也是如此。汤家的生产经营是“一条龙”,儿子负责在船上捕鱼,女儿负责直接到市场上销售,然后将卖鱼款交给父亲。这中间每一个环节的利润都在自家人手中。后来因为捕鱼的效益不好,汤家又办起了虾池,试图弥补亏损,虾池由二儿子管理。除了在广东工作的三儿子外,汤家人所有的收入均由汤坤海一人掌控,全家十几口人在同一张桌上吃饭。由于汤坤海把家人都“赶”到船上,无需支付工资,每年捕鱼能存个几万元,但“金华兴”每年需小修一次,至少2万元,10年前的一次大修,花了18万元,汤家卖鱼的钱全投到这条船上了。对汤家人来说,船虽然老却已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他们10多年来最好的时光都是在这条船上度过的。多年来,他们就是这样靠着整个家族的力量在经营维持这条船,即使后来赚不了大钱,但是因为家里人几乎都在船上,赚个工钱也是可以的。
船已卖人不离不幸中万幸
现在,这艘船已经被珠海博客映画公司买下,公司希望能够利用珠海现有的海岛资源,与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合作,让“金华兴”号参与到珠海的海洋海岛旅游中,于是“金华兴”号结束了漂泊,栖息在珠海的香洲北堤码头。此外,珠海博客映画公司还考虑围绕该船建立一个航海小型展览馆。
为什么会卖掉这艘船,据说汤老伯也是出于无奈。一家十几口人全靠这条船捕鱼的收入支撑,但现在的渔业资源日益萎缩,入不敷出;更糟糕的是渔政部门责令拆除“金华兴”号,拆船的费用还得由汤家人承担。而现在将船卖掉后,汤老伯家族中的5个人仍然被安排在船上工作,不但保住了船,而且仍然人船相守,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作者:本报记者杨慧
寻找古帆船(组图)
夕阳下,古帆船静静地停泊在海湾中央,仿佛已经伫立了几个世纪。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艘真正的中国古帆船,终于他们在东山湾发现了这艘名叫“金华兴”的广式帆船。在亚热带的暖风中,帆船张开了它巨大的缀满补丁的白帆。迎着千古不息的海浪的召唤,“金华兴”仿佛回到了它最荣耀的时代。
模仿水鸟的帆船
车子还在山路上盘旋时,我们就已经瞥见了那艘静静泊在福建东山湾中央的“金华兴号”。望着在蓝天碧水间的
那三面白帆,有一种回到了中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幻觉。
站在山头远望时,我问同行的魏军船长:这船和美国造的现代大帆船“自由火”有得比么?魏军说:“能比么?咱这是艺术品!”这是中国人从夏代就开始制作的艺术品,而且可能是目前保存下来惟一的一件。
登上20多米长的古船,比我想象中的要平稳。这是一艘尾高头低船底尖的广船。中国历史上的海船有四大名船:沙船、福船、广船、鸟船。其中福船和广船都是南洋深水航线的著名尖底船。
我在蓝天下仰望“金华兴号”的大帆,三面白帆像三朵白云在我的头上飘动。主帆的面积两百多平方米,由于使用年久,上面打满了补丁,看上去一脸的沧桑。同行的集美大学的陈老师是中国古代航运史专家,看到这面老帆后很感慨地告诉我:外国人最佩服的就是咱们中国人造的帆,即使是千疮百孔了一样能用。他们的软帆不行,一旦破了个洞,动力就大打折扣。
支撑着两百多米帆面的主桅是一根20多米长的大圆木,漆得黝黑,旁边还用两块巨大的木板夹扣着。我试着用双手抱这个桅杆,竟然无法抱拢。别看这么粗的桅杆,还是能升降拆卸的!更让人称奇的是后桅的支座,是用一根“L”型的树干对半劈开做成,这样就可以像三角铁似的牢牢把后桅固定住。陈老师说这也是中国人造船一大特色:因地制宜。很多时候造船师傅是根据手上现有的材料来造船,船的各个部件甚至造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人造船其实还有更多了不起的地方,就拿中世纪的阿拉伯人来说,他们造船是模仿鱼的鳕头鲭尾形状。我们的老祖宗更聪明,造帆船时模仿的是水鸟,这样就把航行中的帆船一半在水里一半在空气中,同时遇到的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两个问题解决了,在中世纪造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帆船。
没想到几天后,与台风的一次擦边而过让我着实地体验了中国古帆船的优异性能。
千里追风船
海风变得强劲了,在耳边呼呼作响。涌浪也开始变得狂野起来。天边的
涌云告诉我们,那是台风。尽管知道台风不会靠得太近,但8级的风力还是让海面上的动力渔船全速地回港避风。而“金华兴”号,却扬满了帆追风而行。因为只有在有风的日子才是这艘船最荣耀的时刻。
回想160年前,就曾有英国人用一条叫“耆英号”的广船从香港出发,经好望角、圣赫勒拿,然后西越大西洋进驶达纽约。之后驶向英国,以21天的时间横渡大西洋进入泰晤士河。其航行时间比当时美国纽约至利物浦的定期航线邮船还要迅速。
怒吼的海风吹动白色的大帆,使“金华兴号”的船体开始严重的倾斜。我以为船要翻了海中,心中开始有点七上八下,但我相信船老大的驾船技术。“要捕鱼了”,船老大告诉我。看着伸出“金华兴”号船舷两端木棒上的渔网,我渐渐明白了:倾斜的船体让木棒上的渔网深深地插入海中,像个漏勺一样在海里捞着。过一会儿,收网之后,鱼舱里满是活蹦乱跳的丁香鱼。
一场台风过后,“金华兴号”满载着价值3000多元的丁香鱼满载而归,看着远处海港里避风的渔船,让我不禁想起在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也是一场风暴过后,阿甘的虾船满载着鲜虾凯旋而归。
当年郑和下西洋式的船队很大部分就是这种类型的广船。如今,这艘最远曾航行到香港的大帆船已经有20年没出过东山湾了,近四五年来,海上养殖兴起,内湾障碍物增多,不但作业范围大受限制,危险性也增加了,晚上也不能作业,产量大不如前。这对“金华兴号”是最致命的打击。
后一艘海上古帆船
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依靠季候风行驶的木帆船。在解放前,广东福建的沿海还可以看到这种古帆船。然而,到了现在,整个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下来的三桅古式风帆海船只剩下了“金华兴号”。它也是迄今发现的造型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制帆船。
20年前,“金华兴号”的主人汤家和村里人合股从广东一家捕捞队手中花了20多万买下来这艘船。当时乡里人一起买来的还有另外三艘广船“金福星”、“
金同兴”、“金怡兴”号。1989年中国东南沿海受赤潮影响,捕捞业遭受沉重打击,只能在近海打捞的古式木帆船已经不能维持下去。“金福星”、“金同兴”、“金怡兴”相继被卖,船上上好的木料被人买去做家具。“金华兴号”的现任船长汤裕权当时就亲眼目睹了“金福星号”被人肢解的情景,他说“金福兴”的船长心痛得直掉眼泪。后来一个大潮把被遗弃在沙滩上的“金福兴”残骨全部带走了……
也就是那年赤潮后,汤家把“金华兴”号所有的股份从其他失望的合伙人手中买下,真正拥有了“金华兴号”。
“金华兴号”究竟有多大年岁了,连船长老汤都不知道。但是他说这艘船的前任老船长黎阿海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现在他已经有73岁高龄。现在这艘老帆船上除了船长汤裕权和他最小的儿子外,还有水手4人,都是亲戚。要知道几十年前这艘船上可是住着三十来号人,而且都是一家人。
由于“金华兴号”是完全依赖风力行驶的帆船,因此每次出海都要跟着季风的方向,有时长达数月才能返回,全家人基本上过着海上生活。船上没有任何的机械动力或推进器,惟一的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就是装有一节干电池的收音机。原来船舷两侧各有十来副橹,现在都拆了,只留下长长的橹桥。从橹桥往后船尾两侧居然是旧时养猪的地方,为了丰富海上数月的单调伙食。想想20多年前,一只只摇头晃脑的吃着鱼骨头的“八戒”们是否能适应这里“晕船”的生活。
每天清晨五点,“金华兴号”的水手们准时收听当地广播的海洋天气预报,盼望风的来临。看着身边往来穿梭追逐鱼群的机船,也不知道这种追风的日子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作者:撰文·摄影/黄剑
来源:《博物》2005年第07期

牵风古船为什么没能留在福建
本报记者 吴在平
  尽管“金华兴”已经卖到广东,但重新审视福建发现又失去这艘百年古船的前前后后,或许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0月14日,本报以《百年牵风今犹在》为题,全方位报道了百年牵风古帆船“金华兴”号的故事。然而,这艘古船在茫茫大海上搏击风浪近一个世纪后,犹如一位身心俱疲的老人,带着无限的伤感与留恋,于上月19日再次启程远航,踏上了他的来时路,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广东。
  这艘古船是被珠海市博客映画公司花16万元买走的。
  临行那天,凌晨6点钟,汤家人在船上举行了庄重的海祭。从汤家的水井里给船带上了一舱的饮用水后,包括船长汤裕权在内的汤家5名船工、一直跟踪研究的许路研究员以及多名风帆航海专家,驾船出发。经过9天8夜的海上颠簸,有效航程330多海里,10月26日,“金华兴”号抵达珠海香洲港北堤码头。
  这艘中国现存唯一的百年古帆船,就这样从福建的海域消失了。它的离去,令省内不少人为之惋惜。
  渔业资源的日渐萎缩,渔政法规的不可抗拒,家庭经济的窘迫尴尬……百年古船就这样被卖出了。对于汤家人,人们无法指责他们的行为;而负有渔船行政管理职能的渔政部门,是在依法行使自己的职责,对他们的具体行政行为,人们并无异议。
  问题是,该如何看待这艘船——是海上生产工具,还是承载海洋渔业文化的文物?当它具备改变属性的条件下,是不是就只能拿原来的行政法规来处置它?有没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船的去留?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作为?
  与这种无奈和疑惑相反,“金华兴”的回归,在珠海乃至广东引起了轰动,受到了热情的欢迎。珠海万山海洋经济开发试验区在北堤码头给“金华兴”设立了停泊港区,免收任何费用。“金华兴”停泊在香洲港,已成为珠海著名的情侣路上一道标志性风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市民和游客,更有众多媒体记者上船参观采访。
  前几天,记者电话联系了船长汤裕权。他说,当地渔政人员刚刚上船察看过,了解古帆船的结构和安全性;听说船到珠海后准备不再用于渔业生产,渔政管理人员说,可以到近海表演作业,不必办理相关手续。
  11月9日,记者电话采访了珠海博客映画公司总监徐卫无。当时,他正在迎接澳门海事博物馆的客人。他说:“他们对这艘船非常感兴趣,这次来了5位专家。”
  徐卫无告诉记者,下午他们准备在珠海进行一次环岛航行,有许多媒体和专家随船出发;在新年到来之前,还准备到香港和澳门进行文化访问;珠海市博物馆也非常重视,他们已经来了好几次了,还向研究小组开放了所有馆藏资料。
  徐说,之所以购买“金华兴”,是因为他们觉得它很有文化价值。
  大约2个月前,他从福建顽石航海俱乐部获悉福建发现了这么一艘船,便利用国庆假期与几个朋友一起去云霄上船考察,在船上住了一夜。第二天下船,他就决定购买。
  “真没有想到,在中国还有保存得这么完好的三桅古式帆船。它是渔业文化发展史的活化石。珠海海洋资源丰富,能得到这么一艘古式帆船,是珠海的福分。”徐说。
  徐还介绍了利用“金华兴”的初步设想——以珠海现有的海岛资源,与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合作,参与海洋海岛旅游。另外,考虑围绕该船建立一个小型的珠海海事展览馆,以珠海的航海史为主线,展示航海术、操船术、渔法、航标以及船舶模型等,还可以组织一些研讨会、文化沙龙等活动
  “我们主要的是做文化活动。”徐强调说。
  徐还透露,万山开发区、九洲港务集团等也都表示了合作的意愿,已有过几次接触,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方案。
  当船已经停靠在珠海香洲港,许路还陆续接到厦门市政协和航海学者的电话,有的表示要撰写议案,争取把船留在厦门;有的说要到船上考察研究;有的提出要回购该船。许路只告诉他们一句话:“你们慢了半拍……”
  是的,就慢了半拍。记者了解到,云霄县有关部门也在考虑采取措施,希望保护和收藏这艘船,他们已将情况向上反映,希望获得支持。
  据了解,要将该船作为文物来保护,需要启动一系列程序。如由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文物专家进行鉴定,确定其文物价值后,才决定是否进行保护。
  “除了靠政府力量外,民间力量也是可以胜任的。”许路认为,珠海的这次收购行动,就是典型的民间行为。
  可惜的是,不管漳州还是厦门乃至福建省,在大量媒体的报道之下,政府和民间都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来留住这艘百年古船。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延杭认为,历史上福建在船舶制造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宋到明末造船业十分鼎盛,到清朝后期广东才发展起来超越了福建。从船型的发展看,广船是从福船演化而来的。因此,有牵风船这一活化石,对研究福建历史上的船型变迁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陈延杭也认为,要保护这艘古船,研究的资金、收藏的地点、研究的人才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福建有些条件似乎还不具备。
  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和遗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一些文物经过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尽管百年牵风古船已经卖到广东,但从福建发现尔后又失去这艘百年古船的前前后后,思考一些问题,或许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谢柏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