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行业资讯 十六铺:游船码头形如波浪老码头:老仓库变身创意园

2013-7-23 07:55 · 行业新闻
来自: 中国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156377369.jpg
156377371.jpg
156377373.jpg
156377375.jpg
咖啡厅、酒吧密布老码头滨江沿岸,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56377376.jpg
在老码头举办的宠物狗领养活动
156377377.jpg
阳光沙滩吸引了众多老外,沙滩排球打得不亦乐乎
  撰文/李胜南 摄影/任国强
  滨江风景线,过了外滩就是十六铺。常常有人念旧,说上一辈是“十六铺码头上来的”,十六铺曾经是上海的水上门户,长江里行的船,大多泊在十六铺,那些闯荡上海滩的、做小买卖、跑单帮的,真的都是从十六铺上来的。十六铺上来,进入老城厢,景象自是大不同了。
  狭义上的十六铺,指的是从新开河到小东门一带的滨江区域,现在的十六铺滨江规划则向南扩展到复兴东路。复兴东路再向南,就是董家渡区域,现在叫老码头,在上海油脂厂原址上改建的时尚酒吧、会所、咖啡馆,让这里成了一处时尚地标。
  创意码头:
  全新的十六铺
  十六铺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滨江堤岸整饬一新,大理石铺地,绿化带齐整,水上旅游中心的建筑都有波浪一样的玻璃顶棚,横卧江岸之上。如果细看,滨江的休闲带,也是按照波峰、波谷的波浪形状设计的,暗合了“水”的主题。这是全新的十六铺。
  十六铺码头边全是浦江游览船,所以,出现在十六铺的,大多是来此观光的游客。在这里,操着各方口音的游客从地面进入旅游中心,购票、候船,然后与人群一起拾阶而上,到了游船边。在这里看到的黄浦江夜景与外滩不同,十六铺对面,是一幢幢的住宅楼,夜色里灯火阑珊。
  与十六铺不同,老码头的改造更像是因地取材,江岸高出水面不多,仍像是码头的样子,地面也仍是混凝土的,临江的仓库外立面基本保持原样,只是时尚的 logo让它们多了几分现代气质。
  与这里相谐的是,来老码头的,多是本土时尚人士。因为周边的老城区拆得差不多了,所以,来纳凉的居民不多。
  老码头的江岸上,还有两个以前遗留下来的塔架,值守的保安说,这是以前轮船进港时的灯塔。他说,当时码头上只有这两个高高的灯,现在的路灯都是后来装的。堤岸外的浮码头也是改造之后才运来的,偶尔会停些游艇。
  历史寻踪:
  这里曾是上海的水上大门
  比起现在,以前的十六铺杂乱得多。这里地处小东门外,一面临水,一面接壤老城厢,曾是上海的水上门户,码头林立、街市繁荣。
  十六铺的客运历史也始于十九世纪中期。 《上海地方志》中有这样的记载,1877年定名金利源码头,亦称招商局第三码头。从此,招商局将北自新开河南路,南至东门路江岸连成一线,在江滩建造了13座浮码头,停泊长江和近海客轮上下旅客,装卸货物。
  十六铺的货运发端更早,但是成规模也在十九世纪中期。据《上海地方志》记载,鸦片战争前,十六铺一带已有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十余座砖石结构的踏步式码头,之后,经由木结构浮码头、木结构固定码头,发展到二十世纪初的钢结构固定码头。 1915年到1918年间,南市公共码头改造,向江内放宽约7~10米,填高后砌成混凝土驳岸,改造后的各码头面积相近,长约10米、宽约13米,结构也相同,中筑平台,两端筑成斜坡,加钉木条作为踏步,方便装卸货物,后来逐渐发展为商贸、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后来,抗日战争爆发,码头损毁严重。1947年时,十六铺有48座码头,建国以后,这些码头被重新整合投入使用。
  对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人而言,十六铺像现今的吴淞口一样,是个乘船的地方。生于1960年的周先生说,十六铺曾经是往崇明、浙江舟山和长江航线的长途客运码头。小时候,妈妈带他去崇明岛,都要从十六铺坐船。那时的船慢,走黄浦江、长江航线,到崇明要5个多小时。他们早上5点钟就从家里出发了,摸着黑去乘最早一班船,那时候的十六铺跟现在很不一样。
  生于1963年的任先生对老码头那一带印象更深。 “老码头改造之前,是上海的果品集散地。一到夏天,住在老城厢的人,骑着自行车就去买西瓜了。如果码头上正好新到了一船水果,整个码头上果香四溢,如果过了几天果子还堆在那里,就是一股腐烂发酵的臭味道。 ”
  老码头的一位保安说,创意园里的5个仓库里,据说2号库是黄金荣的,4号库是杜月笙的。这段不算久远但有点模糊的历史,给了人们畅想的空间。
  规划设计:
  具都市特征的景观带
  在“黄浦江两岸开发”的官方网站上,对于十六铺和老码头的滨江开发,是这样规划的:“中心段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开辟活跃的公共活动岸线,创造具有强烈都市特征的滨水景观带和休闲旅游带。 ”
  具体到十六铺,自新开河至复兴东路这1200米的水岸线,其功能定位为滨水旅游、餐饮、娱乐、宾馆等综合服务区,东门路以南则为休闲游览、商业办公区。关于董家渡的规划,则定位在商业、文娱、办公及滨江居住区;沿江带将建设观景的大型公共绿地,形成黄浦江外滩沿线的大型滨江绿色开敞空间。
  特色景观:
  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形如卧波
  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是一处游客不会错过的滨江景观。它位于中山东二路以东,黄浦江以西,北至新开河路,南至东门路,岸线长630米,有12个黄浦江游船泊位。这处建筑主体在堤岸下面,堤岸上的部分以白色为主色调,有巨大的钢结构和玻璃顶棚,玻璃顶棚都呈现波浪起伏状。在主体建筑的中心,是一处像漩涡一样的结构,通体由钢构和玻璃组成,颇具现代风格。附近还有世博专用游艇码头和十六铺水门。在这里,能够看到停靠的各色浦江游览船,对岸,则是金茂和环球大厦领衔下的众多高楼。
  老码头阳光沙滩:入场收费
  这处沙滩位于外马路毛家园路路口。沙滩为封闭式,分南北两块,据工作人员说,两块沙滩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都是从外面运来的黄沙,沙池深度大约40厘米,中间有处供儿童戏水的小水池。该沙滩需凭票入场,票价50元。
  老码头创意园区:石库门依旧
  老码头广场位于中山南路479号,其原址是上海油脂厂,现在的区域基本是利用旧建筑改造的,房屋曲折错落。中心喷水池旁的石库门建筑是移植复制的,其余的石库门,大都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建筑,保留着原来的砖石立面,但是内部结构大都重新改过。
  老码头滨江有5幢造型不同的仓库,大多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有清水砖也有红砖,外立面有西洋风格装饰线条,现在,这些仓库里开的是酒吧、咖啡馆、音乐会所和特色餐厅。仓库外面就是滨江的堤岸,堤岸上还保留了几处铁制阶梯,从浮码头上来的人可以直接走进老码头。好在这样的游艇很少停靠,走在堤岸上的人,还是能一览无余地吹江风、赏江景。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156377369.jpg
156377371.jpg
156377373.jpg
156377375.jpg
咖啡厅、酒吧密布老码头滨江沿岸,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56377376.jpg
在老码头举办的宠物狗领养活动
156377377.jpg
阳光沙滩吸引了众多老外,沙滩排球打得不亦乐乎
  撰文/李胜南 摄影/任国强
  滨江风景线,过了外滩就是十六铺。常常有人念旧,说上一辈是“十六铺码头上来的”,十六铺曾经是上海的水上门户,长江里行的船,大多泊在十六铺,那些闯荡上海滩的、做小买卖、跑单帮的,真的都是从十六铺上来的。十六铺上来,进入老城厢,景象自是大不同了。
  狭义上的十六铺,指的是从新开河到小东门一带的滨江区域,现在的十六铺滨江规划则向南扩展到复兴东路。复兴东路再向南,就是董家渡区域,现在叫老码头,在上海油脂厂原址上改建的时尚酒吧、会所、咖啡馆,让这里成了一处时尚地标。
  创意码头:
  全新的十六铺
  十六铺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滨江堤岸整饬一新,大理石铺地,绿化带齐整,水上旅游中心的建筑都有波浪一样的玻璃顶棚,横卧江岸之上。如果细看,滨江的休闲带,也是按照波峰、波谷的波浪形状设计的,暗合了“水”的主题。这是全新的十六铺。
  十六铺码头边全是浦江游览船,所以,出现在十六铺的,大多是来此观光的游客。在这里,操着各方口音的游客从地面进入旅游中心,购票、候船,然后与人群一起拾阶而上,到了游船边。在这里看到的黄浦江夜景与外滩不同,十六铺对面,是一幢幢的住宅楼,夜色里灯火阑珊。
  与十六铺不同,老码头的改造更像是因地取材,江岸高出水面不多,仍像是码头的样子,地面也仍是混凝土的,临江的仓库外立面基本保持原样,只是时尚的 logo让它们多了几分现代气质。
  与这里相谐的是,来老码头的,多是本土时尚人士。因为周边的老城区拆得差不多了,所以,来纳凉的居民不多。
  老码头的江岸上,还有两个以前遗留下来的塔架,值守的保安说,这是以前轮船进港时的灯塔。他说,当时码头上只有这两个高高的灯,现在的路灯都是后来装的。堤岸外的浮码头也是改造之后才运来的,偶尔会停些游艇。
  历史寻踪:
  这里曾是上海的水上大门
  比起现在,以前的十六铺杂乱得多。这里地处小东门外,一面临水,一面接壤老城厢,曾是上海的水上门户,码头林立、街市繁荣。
  十六铺的客运历史也始于十九世纪中期。 《上海地方志》中有这样的记载,1877年定名金利源码头,亦称招商局第三码头。从此,招商局将北自新开河南路,南至东门路江岸连成一线,在江滩建造了13座浮码头,停泊长江和近海客轮上下旅客,装卸货物。
  十六铺的货运发端更早,但是成规模也在十九世纪中期。据《上海地方志》记载,鸦片战争前,十六铺一带已有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十余座砖石结构的踏步式码头,之后,经由木结构浮码头、木结构固定码头,发展到二十世纪初的钢结构固定码头。 1915年到1918年间,南市公共码头改造,向江内放宽约7~10米,填高后砌成混凝土驳岸,改造后的各码头面积相近,长约10米、宽约13米,结构也相同,中筑平台,两端筑成斜坡,加钉木条作为踏步,方便装卸货物,后来逐渐发展为商贸、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后来,抗日战争爆发,码头损毁严重。1947年时,十六铺有48座码头,建国以后,这些码头被重新整合投入使用。
  对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人而言,十六铺像现今的吴淞口一样,是个乘船的地方。生于1960年的周先生说,十六铺曾经是往崇明、浙江舟山和长江航线的长途客运码头。小时候,妈妈带他去崇明岛,都要从十六铺坐船。那时的船慢,走黄浦江、长江航线,到崇明要5个多小时。他们早上5点钟就从家里出发了,摸着黑去乘最早一班船,那时候的十六铺跟现在很不一样。
  生于1963年的任先生对老码头那一带印象更深。 “老码头改造之前,是上海的果品集散地。一到夏天,住在老城厢的人,骑着自行车就去买西瓜了。如果码头上正好新到了一船水果,整个码头上果香四溢,如果过了几天果子还堆在那里,就是一股腐烂发酵的臭味道。 ”
  老码头的一位保安说,创意园里的5个仓库里,据说2号库是黄金荣的,4号库是杜月笙的。这段不算久远但有点模糊的历史,给了人们畅想的空间。
  规划设计:
  具都市特征的景观带
  在“黄浦江两岸开发”的官方网站上,对于十六铺和老码头的滨江开发,是这样规划的:“中心段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开辟活跃的公共活动岸线,创造具有强烈都市特征的滨水景观带和休闲旅游带。 ”
  具体到十六铺,自新开河至复兴东路这1200米的水岸线,其功能定位为滨水旅游、餐饮、娱乐、宾馆等综合服务区,东门路以南则为休闲游览、商业办公区。关于董家渡的规划,则定位在商业、文娱、办公及滨江居住区;沿江带将建设观景的大型公共绿地,形成黄浦江外滩沿线的大型滨江绿色开敞空间。
  特色景观:
  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形如卧波
  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是一处游客不会错过的滨江景观。它位于中山东二路以东,黄浦江以西,北至新开河路,南至东门路,岸线长630米,有12个黄浦江游船泊位。这处建筑主体在堤岸下面,堤岸上的部分以白色为主色调,有巨大的钢结构和玻璃顶棚,玻璃顶棚都呈现波浪起伏状。在主体建筑的中心,是一处像漩涡一样的结构,通体由钢构和玻璃组成,颇具现代风格。附近还有世博专用游艇码头和十六铺水门。在这里,能够看到停靠的各色浦江游览船,对岸,则是金茂和环球大厦领衔下的众多高楼。
  老码头阳光沙滩:入场收费
  这处沙滩位于外马路毛家园路路口。沙滩为封闭式,分南北两块,据工作人员说,两块沙滩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都是从外面运来的黄沙,沙池深度大约40厘米,中间有处供儿童戏水的小水池。该沙滩需凭票入场,票价50元。
  老码头创意园区:石库门依旧
  老码头广场位于中山南路479号,其原址是上海油脂厂,现在的区域基本是利用旧建筑改造的,房屋曲折错落。中心喷水池旁的石库门建筑是移植复制的,其余的石库门,大都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建筑,保留着原来的砖石立面,但是内部结构大都重新改过。
  老码头滨江有5幢造型不同的仓库,大多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有清水砖也有红砖,外立面有西洋风格装饰线条,现在,这些仓库里开的是酒吧、咖啡馆、音乐会所和特色餐厅。仓库外面就是滨江的堤岸,堤岸上还保留了几处铁制阶梯,从浮码头上来的人可以直接走进老码头。好在这样的游艇很少停靠,走在堤岸上的人,还是能一览无余地吹江风、赏江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