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航海网

标题: 关于中国帆船的大型化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begun    时间: 2017-8-10 14:49
标题: 关于中国帆船的大型化设计
本帖最后由 begun 于 2022-5-31 21:09 编辑

从近代来看,中国帆船基本没有1000吨以上的。在西方人眼中,甚至连3桅杆以上的帆船都没有。
一般的形象中,中国帆船都是一些制造粗糙,外形破烂的 JUNK,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垃圾。
(, 下载次数: 9)
其实对比古代时期西方的帆船,他们的也没好到哪里去。一直要到飞剪船时代,西方帆船才真正在性能上遥遥领先。现在仍然在海上行驶,成为西方海洋文明标志的那些壮观的大帆船,绝大多数都可以列为大型铁壳(或钢质)帆船。也就是多次改良之后的,在蒸汽时代面临淘汰的这类帆船。
(, 下载次数: 13)
中国帆船很遗憾,没有进入到这个改良进程中,性能一直停留在古代时期。
这里面最好的也就是采用西方船体的lorcha船型。
(, 下载次数: 11)
金华兴号这类渔船,也是近似于lorcha的一类。船体特别是前部线性是采用飞剪船类型的船头。
(, 下载次数: 11)



我们也可以照西方帆船的进化路径,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多桅杆大型帆船。



这里要特别提到中国帆船的桅杆数量。

从古代文献记录中看,中国帆船有很多桅杆的。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甚至声称中国帆船有多达10帆(考虑到一根桅杆可能对应多个帆也许桅杆数量为没有10,或许是5)。

但近现代可以看到的沿海地区的中国帆船中,一般的都是三桅帆船。而且这种三桅船前桅是类似西洋帆船的前三角帆的位置,也就是仅仅相当于双桅的西洋帆船。内水倒是有不少多桅帆船,通常有5桅杆,最多的是太湖七扇子,多达7桅杆。
(, 下载次数: 11)
有些人认为内河考虑到航道狭窄,帆的幅面比较窄,而船体宽度因为河道限制不能太宽,结果船体就变成细长型,那么要充分获得风力,桅杆数量必须弄很多。然后海船中,因为没有河道宽度的制约,船帆的宽幅不受制约,那么不需要太多桅杆就可以充分利用风力了。也就是因为内水和海洋环境的不同导致技术层面的问题。

海船的问题,我认为从宋到元,无论从文字记载还是出土船体实物,都显示当时的海船都是宽而扁的(长宽比小于3,大概是2.7左右)。郑和宝船的尺寸数据虽然现代大多持否定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宝船从长宽比来说,是符合实情的。
在明代海船也开始出现狭长型船体(长宽比4)。到明末的时候,狭长型船体已经占主流。从历代封舟尺寸记录中可知,除了崇祯年间最大的那一艘是个宽扁船体外,其他都是狭长船体。
从技术上分析,采用特别宽的船体,从感性上说很容易接受,因为越宽的船体似乎越平稳(在平静的内水是这样的)。进入波浪翻滚的海域貌似应用更宽的船体。
但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简单推理,和实际情况并不一样。真实的情况是船体越宽大,船体的横摇越剧烈,除非这个宽度已经大到极致(比如像郑和宝船那样50多米的宽度,这个时候这个宽度已经比很多帆船的长度还要大了,那么横摇会比较小)。
对于没那么巨型的船体来说,使用更窄的船体(宽度和型深接近的,也就是船体横截面接近正方形)反而能获得较好的适航性。另外一方面航速也因为宽度相对变窄,船体变狭长,而可以明显提高。

另外一方面,内水使用的帆船确实有很多这种狭长型的多桅杆帆船。从技术上讲,只要把这些船适当加强,完全可以满足航海的要求。
但为什么从明中后期开始见不到多桅杆的航海帆船。

仅有的记录是某次封舟,是5桅杆。而现存于世的封舟图,虽然画了三根桅杆,但明显可见,最后面一根桅杆不正常,也就是它实际是个双桅杆的船改装过来的情况更为合理。而同时期日本记录的中国商船,全部是双桅船,船尾多数都有第三个立杆但那是个旗杆,而非挂帆的桅杆。
(, 下载次数: 11)
我认为这是明中期以后的海禁导致。这个海禁跨越时间很长,中间虽有很多的间断和政令难以执行,但总体上说一直持续到清代。内容基本也相仿。在技术方面的措施主要是限制航海船只的航海能力。
其实在明前期也有一些海禁,比如永乐年间一个命令是民间船只全部改成平头船。我不知道这个平头船是否是相对于尖头船来说的(可以理解为把船头从尖改成方的,也可以理解为把高耸的防浪船头砍平)。。。但明中期倭寇猖獗时期的海禁,才是真正大规模的得到比较彻底执行的行为。

这些命令中明确记载出海民船不得2桅杆以上(这个在朱元璋时代就写入大明律法),甚至有的时期是看见双桅船就视为大逆不道。封舟因为不是民船,而是彰显朝廷威仪的,所以可以不受这个限制。但长期限制下去,民船中不出现2桅杆以上的船的时候,官方试图在民船中征召来改装封舟,那也弄不出多桅杆的船来。
这些命令中有一条是禁止民船有遮洋牌。这个部件不知道为何物,但从字面理解,以及和近代木帆船的一些传统做法来看,我估计是封舟图中船头的那个免朝牌的位置。现在一些地区的木帆船有船头两侧板外张,而前面却无遮无拦,明显不利于遮风避浪且结构强度脆弱的所谓“开角花屁股”船体。估计就是当年为了遵守这条指令,把船头的这个遮浪板给拆了变成的这模样,久而久之变成一种文化传统。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11)
清代后期,海禁基本不再执行,但整个国家自身的海上力量也彻底退化。民间虽然有很低幅度的改良,但也无济于事。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国的航海帆船之所以只见到2~3桅船,并不是什么海洋环境导致的技术问题,纯粹是因为政策的限制产生的传统。
比如不许造超过2桅杆的,那么可以肯定,以前造的肯定比2桅杆多,而且既然他要这样禁止,那么肯定更多桅杆的航海性能更好,所以他才需要去限制。
而且现在这个三桅的,还是在清代中后期,海禁不再被关注的情况下缓慢发展起来的。我个人的猜想估计是从2桅船的船尾的那个旗杆演变成正式的桅杆。

至于制造粗糙,这个问题主要是外国人看得见的都是一些民间的渔船货船之类,中国近代也没有什么游艇文化,官方特别是宫廷,对航海没任何兴趣。那么只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去使用这些帆船,对他们来说,满足基本生存条件都非常难得,那怎么可能有心情和能力去搞什么华丽精致的造型呢?


在这种三桅船形制下,最大的(按外国人的估计)有60米左右。但通常情况下最大的一般为40多米。
(, 下载次数: 20)
如果采用现代钢制船体造100米左右的船,把这个造型放大的话,会出现个主帆宽度过大的问题(会接近60米宽度),这种情况下导致一系列的结构和操纵性问题。比较妥当的解决方案是增多桅杆,而不是把小船生搬硬套的照比例放大。
样式上,可以参考但也不必拘泥于照搬。
最后得到的结果应该是,远观它无可辩驳的就是中国帆船,而不会被认为是其他类型。

我们现在找不到多桅杆的中国航海帆船来参考,那么也可以从内水帆船来改良设计。

洪泽湖帆船4~5桅,各个桅杆高低不一,呈现绝对的扇形分布。
太湖帆船5桅杆个别7桅杆。桅杆高低基本可以分为2~3组,而不是每根完全不同。
这些可以作为大型中国帆船的风帆布局参考。

我主要的设计思想是
帆的分幅,前帆为8幅,中间的主帆统一尺寸,全部12幅。尾部的为6幅。
太湖七扇子据称是从6桅改制过来的(古法为6桅杆,七扇子把尾部的小帆增加到3个,个人认为7扇子造型不良不如古法)。
从充分利用风力的角度出发,当然是恨不得每个桅杆都是主桅。
但考虑到帆船的纵摇以及受风,最前和最后桅杆最好短一些。这样整体受力每个桅杆都会比较一致。也就是洪泽湖帆船那样桅杆均匀变高低比较合适。但考虑到建造的统一性,没必要搞太多规格出来,也就是大桅统一。
而再考虑到侧风下的受力中心的问题,所有帆装的总面积中心位置要比较靠前。或者说把后部的桅杆弄矮一些。
这样看,就可以用以下构造(按帆的分幅数量):
8-12-12-12-12-6-6
(, 下载次数: 12)
这个帆的面积分布比太湖七扇子靠后了一些,这个可以通过改良船体来解决(把船体前部变尖削,船体重心会往后移动,这样帆和船体就匹配了)。

历史上,西方的横方帆帆船最多是5桅杆(例如普鲁士号),纵帆船中有6桅杆的木制纵帆船Wyoming和7桅杆的铁壳纵帆船Thomas W. Lawson。如果要搞个什么创纪录,那倒是可以搞8桅杆。
8-12-12-12-12-12-6-6
不过感觉8桅杆的有点比例不协调。 (, 下载次数: 11)
纵然这样,也比郑和宝船里面的9桅杆不如。


作者: ssail    时间: 2017-8-10 19:41
中式帆超过三桅感觉不好看

近代大型木帆船应该是福州运木船foochow pole junk(花屁股) 和老闸船http://www.51hanghai.com/thread-60426-1-1.html

你说的开口没有免朝牌或者两侧翼间没有板子的那种船,一般是浙船或者福州运木船,有远洋过:福州运木船宁波号(原名金泰豐)远航到美国,慢悠悠的,1912年55天航行7000多英里到达洛杉矶San Pedro港,换算下来是平均4-5节。(1911 Captured by rebels in the battle of Hankow and sold to Americans for $50,000. 1912 Wrecked in a typhoon on June 12.  Wrecked again in a typhoon September 26 off Kyushi, with the loss of the sails and use of the rudder. Crew mutinied and refused to work. Four men rowed the vessel 320 miles back to port. Once in port, the crew were taken in arms. On December 22 of the same year, a new crew sailed the repaired Ningpo7,000 miles in 55 days to San Pedro.           http://www.cawreckdivers.org/Wrecks/Ningpo.htm

作者: ssail    时间: 2017-8-10 19:54
中国木帆船三桅海船的尾帆都很小的 桅杆也细 可以说是双桅船发展而来 尾帆只是转向辅助
唐船图有的有画出尾帆,小小的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11)

老外画的 尾桅和尾帆也是细小
(, 下载次数: 17)
(, 下载次数: 17)
(, 下载次数: 18)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16)
(, 下载次数: 13)
比较有意思的是后来的照片时代 都没看见日本唐船图里中国木帆船挂头巾顶横帆软帆了

作者: ssail    时间: 2017-8-10 20:09
倒三角平板状的船艏,高耸的两侧翼板,有的翼板间还有免朝牌或者绞车,从明到清,画作都是如此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11)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13)
到了后来,浙船变尖了不过两侧翼板还在免朝牌和绞车没了,就像楼主贴的,
(, 下载次数: 10)
广船有些也是变尖了而且有些是西洋的样式,广船有些船屁股也开始变成圆的了,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11)
倒是福船还是平板的船艏,变窄了,有些也没有两侧的翼板和翼板间的绞车了(闽浙交界的福州运木船,有着福船的平板状托浪板也有浙船风味的两侧翼板)。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12)
对于平板状船艏,建国后木帆船调查的手册里是这么说的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12)

作者: ssail    时间: 2017-8-10 20:12
中式帆船大型化感觉,船体改进,增加桅杆后感觉和windjammer的纵帆款式差不多那个意思

中式帆装的优点和不足是一体的,带撑条的纵帆操纵方便,可以像现代运动帆船一样绕桅杆大幅转动,可以顺风当横帆,可以适度戗风逆行,一套帆装顺逆两用,操纵主要在甲板上,不用经常爬桅爬帆桁;不足也在此:操帆方便,但撑条靠在桅杆表面上下,却妨碍了加装支索(近代广船有加少量侧支索 从桅顶到舷侧 一侧2或4根),只能靠加粗桅杆增加强度,也不能用西式的接桅方法,不能做到像西方帆船桅杆之高,帆面积不及西方的大。

大面积的传统材料中式帆在大风中顺风换舷也是很危险的,太平公主号的李金华博文里有说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6401ae01019229.html

当然以上的缺点可以用现代材料攻克部分

作者: begun    时间: 2017-8-11 09:07
大型化,另外一个意思是摆脱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有些被视为“优良传统”,实则为谬论),完全以技术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建造。搞到最后,就殊途同归了。形状相近也是必然的事情。
历数帆船的中国特色(特别是外观)大概有这么几条:
1,独特的长条形密横桁平衡帆
挂点在前1/4之前附近,颜色通常为黄色/棕色/褐色
这个是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十里外都能识别

2,船体色彩鲜艳,颜色多为红黑。
船头基本都绘制有眼睛(这个是最显著特征之一)
炮窗多在窗口边框涂成口字形状
船体下部直至船底为白色,
船头彩绘,有浪拱红日、猛兽兴波之类的
船尾彩绘,多有大鹏展翅仙人来贺,船名书于其中
明末清初的船尾上大多立三刀戟,可能是帮派标识。

3,水密舱构造,这点现代船只普遍使用已经算不得特征了。

4,方头
实际就算明代之前的中国帆船,也有尖头的。这个并不是中国帆船的必然特征。但反过来说,只要是方头的,那么必定是中国帆船。。。
当然,这个方头也分纯粹的如沙船一般的方头,也有潮汕地区那样的实质为尖头削平的扁头船。
在航速不超过10节的时候方头还是圆头或者尖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如果试图把航速提高到15乃至20节的时候,还要保持方头就显得有些困难了。如果方头弄得太窄,那也显不出它是个方的这种外观印象。如果太宽,那你只能得到一个低速的船体。
这是个纠结的问题。

5,披水板
沙船上使用的这个部件的功能被近代的舭龙骨取代,更进一步的技术措施是使用良好的船体设计取消舭龙骨,或者使用主动减摇水翼。至于抗横漂,这个只对浅吃水的扁平船体有用,吃水深而宽度窄的狭长船体本身就具备这功能,并不需要额外的装置。

6,巨大的可升降尾舵
把舵面放到船体吃水之下,主要作用还是减摇。同前面的披水板,这个东西在现代没有什么意义。至于什么勒肚索之类更没存在的必要了。




补充内容 (2017-10-23 12:16):
补充一条,外观上表现不明显但对航速有大影响: 中国帆船的船体水线宽度基本在后1/3处最宽。这个和西方古代帆船的显著不同:最宽处都在前1/3甚至更前处。飞剪船时代后才彻底改变了传统西方帆船的水线形状
作者: begun    时间: 2017-8-11 09:26
ssail 发表于 2017-8-10 19:54
中国木帆船三桅海船的尾帆都很小的 桅杆也细 可以说是双桅船发展而来 尾帆只是转向辅助
唐船图有的有画出 ...

尾部的桅杆低矮,这个是和帆船受风有关的,帆的形制必须和船体匹配。并不是因为它是个后补,所以就细小。在最后的帆也可以是很大的,但这种帆必然会比较靠前(得综合全船的全部帆来看,比如你最后面的大帆基本要靠到船尾了,那么必然最前面有一些帆要远远前挑出船头)。具体怎么样还要看船体的构造。

在早期(明朝)那个尾部的立杆有的时候是绑在尾部舷侧的,而不是立在船体中线上的。这种绑法怎么看都感觉像一种临时措施。
我估计是为了迎合当时的律法出海船不得超过2桅。在港口的时候就把这旗杆给拆了,以备官方检查。出港了就把它绑起来。

当然,也有的地方稽查得不是这么严厉。那么也有作为固定的构造立在船体上的。但不论是永久性的结构还是临时性的捆绑,这个位置在那个年代平时都是旗杆。

至于出了海没人看见的时候,就可以把帆挂起来了。但这个帆 和前面正常的两个帆是不一样的。这个是个偷偷摸摸弄上去的装置,所以是个易于收藏的布制软帆,而不是前面两个巨大的篷帆。

你发的一些日本的唐船图中,第三个桅杆也和前面挂的帆一样,都是篷帆。这个就是已经变成一种固定构造而不再是临时的措施了。这个是可以判断出年代的。

因为这些船使用竹席编制的篷帆而不是后代的布帆,那就是年代比较早的,到了清代后期基本都变成布帆了。但桅杆有3根,这在明朝可能性很小。那么可以判断应该是清康熙之后的船只,估计是1750~1850年左右。

后代不再在篷帆顶部再挂软帆的做法,这个估计是篷帆已经被布面帆取代导致。篷帆非常沉重,如果高度很高,船只就因为重心太高有易于翻覆的担忧了。顶部软帆应该是在弱风下使用的,以增大受风面积。强风下应该撤出,只使用篷帆。
布面帆重量比篷帆要轻不少,即使全部取代篷帆+顶部软帆重量上也没什么超出。可以省事的时候没必要给自己添麻烦,自然就不需要再搞一个额外的部件了。至于个别的情况,下面使用布面帆,然后顶上再弄一个软帆,这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你用多了就会变成和西洋帆船一样的构造了。

作者: 五米风帆    时间: 2017-9-7 10:45
我想说,其实中式帆船,如果按照好看来说,我觉得双桅是最好看的。。。
作者: 自由的浪花    时间: 2017-9-7 15:59
对于大众航海来说,中式的意义在于安全性、便捷性,大行化当然是必然之道,但资金,技术支持非政府行为莫能为之,完善基本结构,产业化配套设施,提升标准化通用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大众航海文化及产品系列,当时眼下当务之急。飞机还没有呢,讨论登月是不是早了点。
作者: KoekWeiChew    时间: 2017-10-14 08:47
Junk是葡萄牙人在東南亞第一次見到這種船djong的音譯,沒有垃圾的意思。再說別說近代中國帆船,之前聽中國老一輩的人說開放以前沒有看過50噸以上的船。經濟上沒有入口,出口靠香港,哪裡來的大船?
事實上外國人對於中國帆船只有讚嘆,沒有貶低,事實上外國研究中國帆船的比中國人還要多,目前還有設計中國帆船的也是外國人,就連實物的中國帆船在國外保留的比中國國內的多,三藩市大學就有教授專門研究海外華人航海史的。就連現代帆船也有採用中國帆船的概念的。
還有個Junkrigassociation的論壇。

中式帆裝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人力操作,增加不必要的桧桿就沒有這個優點了。

關於中國帆船現代化的已經有人在做,有長到26米的設計,另外有位先生Thomas Colvin設計鋼製較大型的設計,這位先生站前到過中國,還是鋼鐵造船技術的權威,可惜幾年前去世了,設計圖好像是他兒子打理,目前買不到。
http://www.thomasecolvin.com/chinese_junks.htm

真正復刻船較為成功的例子有2009年台灣私人出錢製造的太平公主號。
可惜船在太平洋回航時遇到意外,沒有了。 (, 下载次数: 8) (, 下载次数: 9)

台灣政府也有出錢製造一艘台灣成功號,可是失敗了。

之前也聽過中國政府在江蘇製造大型鄭和復刻船,福建也有政府出錢在做聽說錢還不在小數目,可是幾年下來沒有下文了。





作者: KoekWeiChew    时间: 2017-10-14 08:52
關於中國帆船較為現代適用的設計我已經貼上較小的三艘。
有可以承建的人,價格妥當的話我願意出錢建。
作者: begun    时间: 2017-10-19 00:32
你发的这些都很小。连30米都没有。而洋人的记述中,在1930年前后都还可以看到60米长的巨型中国帆船在东南亚航行(这些巨大的帆船实质就是考古爱好者所宣称的不能出海走深水大洋的多桅杆平底沙船)。

而且大陆并不缺乏这些小船的资料。你要图纸我都有不少。更别提那些历史上曾经建造过这些船的大大小小的造船厂了。
关键的问题是在于,一上三十米就无奈何了。

大陆这些年造了一些“仿古帆船”。长度基本在25米的样子。大多是以当地的渔船(实质是在1950年代后用现代造船体系结合渔民的传统做法重新设计出来的木制帆船)为原型弄出来的。所谓仿古的意思就是实质上和 古代船并没多大关系,只是外观看得有点像。很多还是铁壳船,柴油驱动,风帆完全是个装饰品,或者说这些船多半丧失了以风帆为动力航行的能力。

当然,近些年来追求“复古”的风气也越发浓重,多半体现在以木头为材料,构造上尽量接近古代。尺寸呢,则是不断膨胀。极力试图证明中国古代造船的先进性。。。
当然另外一方面也逐渐偏向于理性思考,不再头脑发热弄些什么百米木头巨舶来证明自己祖上曾经阔过,而实际上自己对这些臆想中的巨舶连个基本构造都完全懵逼。

南海一号算是最近的比较大型的复古木帆船了。而且还进行了较长距离的航行。不过这个依然只能算一个为了迎合宣传任务而弄出来的一种展览品,并没有多少真实的风帆行驶能力。因为这艘木船上虽然立了桅杆,航行的时候却是靠柴油机走的。

福建宁德近年也造了一艘比较大的纯木质帆船。现在情况不知道如何。看架势,贵重木材是用掉不少,但会不会变成个和越南亚龙湾上的搞笑的旅游风景“帆船”一样的东西就不可得知了。

作者: begun    时间: 2017-10-19 09:38
(, 下载次数: 11) (, 下载次数: 14) (, 下载次数: 14) (, 下载次数: 12)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14)


南海一号仿古船,这是搭配打捞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的1:1复原工程。2011年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闸坡船排厂建造。长30.8米,宽10米,高3.4米。桅杆高20米。

当然,这艘船很大成分上还是臆想。船体方面因为有几艘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代沉船的出土实物可以参考,比较容易设想(不过你可以注意到这艘复原船上居然有舭龙骨??)。帆装方面就是完全抓瞎了。

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国内并不重视帆装的研究。另外一方面是帆装本身比较难以保存,缺乏翔实的出土文物可以参考。
而实际上现在世界对中国帆船的重视程度集中在帆装上,因为这个毕竟是中国帆船上最显著的外观特征。


这个帆装的问题在于,首先桅杆高度太低。从古绘画的数字记录中可知,比这更大的帆船的桅杆高度都基本和船长度相当。
我还看到个细节说明,文章吹嘘这艘船的20米桅杆是没采用拼装做法的(意思是完整的一根独木)。这说法和当年一篇评论泉州两艘出土古沉船的考古人士的说法差不多,他觉得其中一艘单层大木船壳的技术比另外一艘三层夹板船壳的技术更高。。。这种说辞显得相当的荒谬,就好比原始人用一根巨木挖成的独木舟会比一艘木板钉起来的小船技术含量更高。木材的大小总是有上限的,你要造更大的船,势必要突破材料本身尺寸的限制,也就是多层船壳必定是建造大船的技术进步先决条件。桅杆也不能指望找到多长的木材才能造多高的桅杆,必定要用较短和较细的木料使用技术手段来获得更高更粗的桅杆。
如果这些技术退化了,或者用个流行的词“
失传”了,那么你就只能在木材尺寸的限制下造不出更大的船只。

而比如我们看古画中关于桅杆的细节绘制上可以明显看出哪些巨大的桅杆是拼装的的痕迹:比如很多桅杆上都有非常多的铁箍。对于单独一根独木桅杆来说,这种技术措施是没必要的。同时,为了克服铁箍造成的桅杆表面不光顺而造成船帆升降的卡滞,还有特别的技术要点:横桁捆附在桅杆上的绳索上面是有念珠状的滚子。
这些在技术退化的小船上是不需要也是看不到的。
一些古船模型的也遗忘了这些东西,因为他们往往就是船工出身,如果他们的技艺中没有这些古代巨舶的构造体系的知识,然后他们就只能按他们造小渔船的知识去猜想郑和宝船级的东西,那么就会得到一些技术上完全不能克服的谬误。


(, 下载次数: 11)
其次是帆面的材质不对。这个选用的是布面帆,这种帆还是在清代后期才广泛在海上使用的。明代的海船基本都是用竹席编制的硬篷。至于宋代的海船用的是竹席还是布帆,只能说在宋代的时候布匹织造技术和明代比较并没有什么黑科技。你要说皇室御船要弄个绸缎做帆我也认了,一艘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是到处显摆的普通商船,怎么也得符合经济规律办事吧。另外出土文物中也发现了残破的竹编篷帆。

至于整个帆装的三桅杆布局,那是典型的清代布局。就是到明朝都不长这个样子,而到了宋朝,那更不知道啥样了,或许我们必须从宋代绘画中来寻觅踪迹?

至于说这船上的更多小细节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复原真实性了。比如船头上显眼的吊了个现代中国渔船上普遍使用的铁锚,南宋的时候会有这样样式的东西么? (, 下载次数: 13)




作者: begun    时间: 2017-10-19 10:17
(, 下载次数: 11)

2016年福建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基地承造,船长43.8米,宽12米。


这艘船的尺寸相当的大。不过我个人感觉造型上过于夸张。或许是片面从文人的吹捧之词得到鼓励,搞了太过于巨大的头尾(或许如果按小船比例放大它确实会这样),这样对结构强度来说是很不利的。

而我们从明清的有绘画或者照片的资料来看,和它这个尺度相当的木船并没有这么夸张的造型。越大的船,构造上越受到自身重量的限制,这是个不可逾越的物理法则。你小船上可以这么干的,放大了就要出事了。相比之下,南海1号的设计显得更好一些。


这船还没有桅杆的照片,不知道进展如何。不过估计也是比较令人失望的。

作者: begun    时间: 2017-10-19 12:02
KoekWeiChew 发表于 2017-10-14 08:47
Junk是葡萄牙人在東南亞第一次見到這種船djong的音譯,沒有垃圾的意思。再說別說近代中國帆船,之前聽中國 ...

台湾曾经在1955年有一艘叫free china的木帆船航行到了美国。

至于大陆没有大型的木帆船。。这个原因很简单。在一系列的大陆和周边海岛的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战争中,国民党都是先占据地利,收缴和破坏当地一切可利用的船只,当然也包括木帆船,以防范共产党利用这些船只进攻。这些船只要么被迁往台湾,要么被就地销毁。另外一方面,拥有这些船只,特别是大型木帆船的人,不可能是赤贫阶级,这些人更倾向于随国民党逃离。所以最后大陆留下来的木帆船少得可怜。

所以你是台湾人的话,应该更卖力在台湾调查,一定有比大陆更多的关于大型木帆船的记录。

大陆在50年代曾经做过几次沿海木帆船的资源调查工作,包括船只数量类型等等,也新建了很多木帆船但都是小船。因为大型的运输工作有现代的钢铁轮船来承担。
这些调查中显示当时最大的也就是所谓牵风船(就是今天还存留的金兴华号的那一类),但后来这些木帆船基本全面被改装成了机帆船,帆的使用越来越少,最终在80年代全面变成了机动船,再无风帆的踪迹。新建的渔船也抛弃了传统制造方法而是采用了从苏联学习来的现代西方设计和建造方法。

郑和宝船,基本是个噱头,就不多说了。
作者: DALIANLAOGU    时间: 2017-10-22 16:42
感谢楼主,我们祖先有很多科学技术失传了。后人在不求甚解的前提下惘意了先人。
我研究古帆船模型三十多年,对古人敬畏有加。
目前正着手整理作品以后展出。到时大家共同探讨。
作者: xykmon    时间: 2017-11-15 22:25
begun 发表于 2017-10-19 09:38
南海一号仿古船,这是搭配打捞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的1:1复原工程。2011年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闸坡船排 ...

三桅杆布局应该没太大偏差吧,泉州古船南海一号都有残存的主桅前桅桅座,根据这两个桅座的位置推测出船尾还有一根桅杆是很合理的。
作者: KoekWeiChew    时间: 2017-11-19 07:56
(, 下载次数: 11) (, 下载次数: 14)
著名的LF Herreshoff Marco Polo,56尺21噸左右。


作者: 自由的浪花    时间: 2018-1-31 21:41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式帆船的特点也是与当时的技术、政策及使用需求现实情况下,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而来的,这里有经验,但也有局限性,中式现代化也好,大型化也好,个人认为复古是一条死路,尽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材料和工艺,着眼于现代的使用需求,创造适合现代中国人的帆船形式,不管长什么样,只要最后应用效果好,那就 是中式帆船,现代的所谓西式,跟他们自己一百年前比,不是也有很大变化吗,谁能说他们不是西式的
作者: 月光航线    时间: 2018-2-6 14:42
中式帆船专家呀,支持
作者: 逆流    时间: 2018-2-6 17:41
begun 发表于 2017-8-11 09:07
大型化,另外一个意思是摆脱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有些被视为“优良传统”,实则为谬论),完全以技术的角度 ...

想请教下,如果10节内没什么实际意义的话,是指在大型船身上吧,小艇而言呢?方头会不会还是有影响,如果没影响的话何必去改尖头,毕竟方头才是空间最大化的。
作者: begun    时间: 2018-2-7 18:38
这个航速也是相对船的长度来说的。小船自然相对的航速范围也会低。几米长的小船几乎没可能能跑10节的。

不过小船(同时船体一般都不会很重)有比较高的航速的时候,船头一般都会脱离水面(实质是船尾被吸下去了造成船头翘起),是用船前部底板在接触水面,你是方的还是尖的并没啥意义。区别只有来了个大浪的时候打上去可能方头的要出现较大的航速顿挫。
作者: THELASTSHIP    时间: 2018-4-18 15:58
自由的浪花 发表于 2018-1-31 21:41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式帆船的特点也是与当时的技术、政策及使用需求现实情况下,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而来的, ...

赞同,不要有情节包袱因循守旧没前途。与时俱进,开新篇才正道。土耳其传统商船gulet就不错,克罗地亚沿岸度假旅游业宠儿。
(, 下载次数: 34)
(, 下载次数: 34)
(, 下载次数: 34)
(, 下载次数: 34)
(, 下载次数: 30)
(, 下载次数: 33)

作者: THELASTSHIP    时间: 2018-4-18 16:24
老谈什么技术,不谈美感美学.商业,只能是画饼。技术是底层隐性需求,要解决的是显性需求(市场需求导向,市场引导技术。技术引导市场那是创新前沿高科技)中国消费船艇设计制造还是太不精细,政策因素是一部分,审美僵化也是一部分。荷兰船艇mulder(优雅.永恒)

作者: ssail    时间: 2019-5-13 15:31
begun 发表于 2017-10-19 10:17
2016年福建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基地承造,船长43.8米,宽12米。

可以说近些年来真正能做到复古的,只有太平公主号,毕竟清朝的,图纸尺寸描述都还在,而且在建造中,许路和刘宁生坚持要按照古代不用螺栓,纪录片中可以看出造船师是有点担心的(太平公主15米的船,在清朝也不算很大的船)。

再来说宋船,宁波出土的一条船是有舭龙骨,而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泉州后渚宋船,基本特征是多层船板、小长宽比、V底、小方形系数,鱼鳞搭接,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舭龙骨,而且鱼鳞搭接估计也不需要舭龙骨。海南省博那条华光礁一号的复原是按照多层船板鱼鳞搭接(平接和鱼鳞接结合,龚昌奇的文里是每列都鱼鳞接的,不过实际建造是平接和鱼鳞接结合像泉州后渚宋船的复原,如下几图所示)的,不过是不下水的,但是还是用了螺栓,其实不下水,完全可以试试铁钉工艺不用螺栓。

泉州后渚宋船的平接和搭接结合 (, 下载次数: 33)


龚长奇华光礁一号复原文里的搭接

海南省博实际建造
(, 下载次数: 32)



元明清的船基本都是加大长宽比U底造型。到近代广船就吸收更多西式的造法了,艏柱、侧支索。传统海船的平艏应该是内陆船遗留,从明清到近代来看平艏的发展是越来越窄的。记得建国后的木帆船调查讲福船部分说,平艏对于船的凌波性和克服因顺风偏驶现象时艏吃水增加而增大阻力,效果良好,也算是顺带作用吧。

传统帆船里,船底板(龙骨翼板)和船壳板(船侧板)间有条较为突出的较厚的窄舭板以及船侧的2-3条(舟急)客观上起到减摇作用。

最后说帆,篾帆现在不知道有没有师傅会做,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博物馆的黑白照(上世纪三十年代)里还有出现首帆篾帆的船,其余的基本都是布帆了。





欢迎光临 我要航海网 (https://www.51hang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